中国画以毛笔、宣纸、墨与水溶性矿植物颜料为物质媒介,以中国哲学思想和传统人文精神为价值内核,其“写意”的核心审美特征既区别于西方具象写实传统,亦有别于现代抽象表现主义,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体系。从创作主体而言,中国画的习得不仅需技法训练、书法功底与诗文修养的综合积淀,更依赖禀赋、长期实践与时代机缘的耦合——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画领域“学画者众而成就者少”的行业特性,也使其成为艺术门类中极具公平性的存在。近代以降,社会转型推动中国画进入“变与不变”的辩证发展阶段:创作者既要突破传统范式的束缚,又需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建立价值认同。这种“变与不变”的张力,在地域画坛中尤为突出。重庆巴渝文化积淀深厚,现当代画坛不乏实力创作者,然受地域交流壁垒与历史人文传统的惯性影响,“艺术水准”与“社会认可”常呈割裂状态——诸多具备功底与潜质的画者,或困于地域圈层的封闭性,或被市场化炒作的浮躁风气裹挟,最终难以形成持续的艺术影响力。

陈长清
陈长清:汉族,1955年生于重庆市九龙坡区,斋号鸦庐。现为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现代禅画院秘书长、重庆市两江新区美协副主席。
近十余年间,有一批相继退休返回主城定居并活跃于圈子的书画家,为巴渝画坛注入一缕新气。其中,陈长清先生的从艺之路尤显特别。他以写意花鸟为主攻创作方向,在当今重庆画界已积累起扎实的专业口碑与市场认可度,观照梳理其从艺路径和治艺心态,颇具启发意义。



从艺历程:在务实中坚守画心
陈长清1955年生于九龙坡一普通家庭,家中四兄妹靠父母工资维生。8岁时,父亲带他向近邻工厂老师傅学画,所用蜡笔、铅笔的学画之资远低于三十余元一把的小提琴,这便成了他笔墨结缘的开端。


初中毕业,他响应号召赴宜宾插队四年有余,后招工至长寿县四川维尼纶厂,从基层工人起步。因画技相当、行事干练灵活,很快以“以工代干”身份获启用,又经夜校、函授进修,在万人大厂办公室管理岗任职二十余载直至退休。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他通过电视讲座形式的书画函授班师从叶尚青、余复千等名家,以“电视授课加寄稿批改”模式研学一年:每月投寄习作均获先生毛笔批改,得叶师笔墨雅正格调的熏陶、余老创作严谨思路的启迪,渐次系统触及写意花鸟画门道。不过,在其四十载职业生涯的后二十年,因管理工作繁重一度搁笔,但对绘画的关注从未间断,就连管理历练出的条理性与干练作风,都成了他读画治艺的“隐形根基”,暗合美术创作重条理、贵务实的基本传统。

临近退休,他重拾画笔潜心研索,活跃于巴渝书画圈。创作之余,他身兼重庆市美协会员、重庆两江新区美协副主席、重庆市现代禅画院秘书长、冯玉祥诗书画院秘书长等职,却不事张扬,反将精力投于笔会组织、活动协调,一手扎进传统,一手贴近生活,虚心与师友切磋取经。十余年积累,凭实力获业界与市场双重认可——这种“以艺立身”的路径,在“重名轻实”的当下画坛尤为可贵。

陈长清始终远避“炒作捷径”:在头衔、个展、流量成风的画坛里,他深耕社团实务:笔会上,既能快手绘佳作,又能妥帖办琐事;在画界交游,对前辈恭敬、与同辈切磋、对后学扶掖,口碑“人传人”悄然积累。早年国企任职时,他用业余时间为单位的企业文化和形象设计奉献心力,凭借工厂大门设计方案,与多家专业设计单位一同参与本厂该类评选活动,最终其方案成功中选,诸如此类实绩甚多,却从不夸耀。退休后更以“下山清零”的智慧,将过往工作及设计中的条理性、研史重人文的思维融入治艺,更见沉潜。这种“不逐虚名、唯重实干”的坚持,是他对浮躁风气的清醒——守砚田耕耘,尽社团实务,凭笔底硬功、自身实力,让画艺与人品同获认可。

因对绘画理论与审美有清晰认知,他的创作既有本源支撑,更透着自信笃定。在重名利的浮躁时代,他务实接地气、行稳致远的品质,如清流般朴实。
画品解析:诚朴为本,变法出新
基于务实底色与积渐之修,陈长清能全身心沉浸式创作。其画核心可概括为“诚”与“朴”——“诚”承儒家美学之“真”,是对艺术本体的敬畏、对本心的坚守,无迎合时风之虚浮;“朴”循道家“道法自然”之旨,故其治艺能高度契合国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质朴底色,直抵物象本真神韵。他画花鸟不刻意摹拟,以真情驭笔墨,取传统文化赋予对象的品格象征,注主体人文关怀,终在“似与不似”间彰显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生命力,贴合写意精神内核。


退休头两年,他每周一驱车赴长寿湖画室,周五返主城,这份“如公职打卡”的专注,是其“沉实治艺”的注脚。他常言“中国画乃一辈子的修行”,在师法传统、勤勉临习与写生转换中,渐得“眼观、心记、手达”的身心默契。也正因如此,他画路宽阔:荷花、紫藤、牡丹蕴灵气,雀鸟、猫狗见生动,近年更拓至写意人物、山水,画余临帖锤炼书法不辍。这般宽博根基,如金字塔筑基,为创作进阶筑牢支撑。

他始终恪守“写意”本真,重笔法力道与章法布局。得闲时常在心中构思打腹稿,立题选材与技法表现成竹在胸。创作时落笔挥运,以书入画,既重笔墨运行的生命力度与“笔情墨趣”,亦兼顾形式美与意境营造。“善观察、能心记、会表达”的眼、手合于一心,让他的“应物象形”堪称“造化心印”——既能放笔直抒胸臆,物象生发酣畅,气韵生动;构图逻辑亦与其人生轨迹契合,熔铸“国画六法”与现代审美,画风诚朴古雅又蕴秀逸灵动,不失当代气息。这份新颖藏在花、叶勾写及雀鸟姿态的概括中:弃传统写实之繁复,以几何化意笔线条解构程式化技法,更显鲜活。

值得一提的是,早年西南师范大学求学时,他形式逻辑成绩优异,这份把控力与行政管理重系统的经验,已然渗入创作:研析主题时细酌“意旨与呈现”的关联,落笔时兼顾笔法走势、物象穿插与疏密虚实。十余年创作,本就是一场“欹正相生、久久为功”的长线经营。

中国画讲求“风格即人”,陈长清的乐观通透全映于画面。国画重线条,点(垛)、块面皆为线条延伸,其形态质感是笔墨生命,体现学养情怀。他擅以斜向长线率性挥写,间以短线辅助——“直线响亮有朝气”恰合其直率性情,线条力道递进含俏拔之姿,构图行笔转折隐于其间;随类赋彩或秀润或酣畅,墨色交融呈明快基调,这份“人如其画,画如其人”,正是其生命能量的全息投射。

作为艺术实践的有心人,他持续观照社会生活与人文思潮。经十余年淬炼,近两三年更见“变法出新”:运笔留心起收顿挫,亦注重行笔中的徐疾节奏,点线形质与张力兼顾;收放间构形随心,物象造型含夸张之妙——从早年“循形绘鹤”到如今“破形展枝”,直抵“应物象形”背后的生命高度。技进乎道,这份突破与升华,缘于他半生修养沉淀和对生命人文的通透理解,让画品与人品自洽同辉;于巴渝画坛而言,亦是地域画者破圈层、远浮躁的范本。他之变法,系沉潜渐修后的自然流露,以“本真”为基,融十年体悟入笔墨,让“写意”更具生命温度,亦令其画辨识度水涨船高。其写意精神在动静转换间张扬与回归,画面感和创作维度更富耐人寻味的意蕴与境界。
(文/卢鼎一 书画评论撰稿人,现为重庆文艺网特约书画评论员、重庆市现代禅画院常务理事、重庆市书画研究会研究员、重庆文旅书画院副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