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之外,除了努力干活,还有很多美好。
比如音乐。芥菜树下会不定期分享一些喜欢的音乐。
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129,是一部充满诗意、内省和独特魅力的杰作。

1850年,舒曼当时就任杜塞尔多夫的市立音乐总监,精神较为安定。他对大提琴的音色甚感魅力,写出这首全曲充满浪漫气氛的协奏曲。但直至舒曼逝世,此曲都没能公开演出。
一种说法,是当时大提琴协奏曲并不很通俗。
曲高,就只能和寡。
另一种说法,是舒曼一直在对曲子进行修改,后来他的精神健康出现了严重问题。
1860年,舒曼去世后第四年,由埃伯特主奏首演,但反响平平。被认为结构奇特、技巧不够炫目、乐队部分过于沉重。
如今,被公认为浪漫主义大提琴协奏曲的经典,与海顿的《D大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三大大提琴协奏曲”。
不同于许多浪漫主义时期追求炫技的协奏曲,这首作品更注重音乐的诗意与内省。发掘出大提琴最擅长的如歌特质,尤其是其温暖、深沉、略带忧郁的中低音区。作为深沉抒情的歌者,融入与乐队的对话,展现出舒曼内心深处的情感。
音乐中既有对美好情感的眷恋,也隐约透露出不安与挣扎的暗流。
全曲分为三个乐章,采用了循环主题和不间断演奏的方式,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第一乐章的主题,在后续乐章中反复出现并变化发展。这打破了传统协奏曲乐章间界限分明的惯例,体现了整合大型循环曲式的浪漫派手法,营造出一种思绪绵延、情感不断深化的效果。
这首协奏曲对大提琴演奏者的技巧要求极高,但不是为了炫技而炫技。
作品中不乏技术难点(如快速的音阶、琶音、双音、高把位抒情),但这些技巧都是服务于音乐表现的需要。重点在于音色的控制、乐句的歌唱性、情感的细腻传达。演奏者不但要有技巧,还要有良好的音乐表现力和情感把控能力。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行板(Nicht zu schnell),a小调,自由的奏鸣曲式。
管弦乐奏出E-A-C三个轻柔而持续的和弦,引入大提琴奏出忧郁而充满张力的a小调主题E-A-H-C-A-E-C。奠定了全曲的情感基调,旋律线条悠长而富有歌唱性,充满了渴望与感伤。
管弦乐节制而不喧哗,以包含8度音跳跃的音型逐渐高扬。独奏大提琴从低音域上来,第二主题转为C大调,利用琶音,在高音域与低音域之间自由来往。旋律宽广抒情,乐队与大提琴的互动如"对话",情绪在抒情、激昂、沉思之间转换。再现部主题回归时配器更加厚重,大致依照呈示部进行,尾声有饰奏风格。没有传统的华彩乐段,而是将音乐情绪逐渐沉淀,不间断地直接进入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缓慢的(Langsam),F大调,缓慢的三段体。
乐章开始时较为平静,大提琴的上行旋律,如歌如诉。随着音乐的推进,进入稍为活泼的部分。大提琴部演奏一段二重奏之后,长笛奏出第一乐章第一主题。大提琴跟随其后,以宣叙调风格在两个世界徘徊。之后加快速度,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非常活泼的(Sehr lebhaft),a小调,自由的奏鸣曲式。
速度突然加快,情绪变得活跃、奔放。充满动力的、节奏感强的旋律,与前两个乐章形成鲜明对比。大提琴在高音域和低音域之间自由穿梭,与乐队相互呼应,在充满活力的氛围中推向高潮。第一乐章的深情核心主题,在这个乐章中以变化的形式重现。
旋律明亮动人,音阶一路向上,仿佛历经波澜之后,一切豁然开朗。
这是一部拒绝浮华、直指内心的伟大作品。
将大提琴与乐队融合为一个整体,来表达一个充满诗意与深邃的音乐世界。乐者和听者都沉静下来,用心聆听,与作者共鸣。
原创不易,一见你就happy。转载需本人授权。不想错过职场趣聊,关注:<芥菜树下>,闲话职场,南北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