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问:孩子玩游戏“只能赢不能输”,一输就发脾气、摔东西,我们该如何引导?
这场景太熟悉了:一家人开心地玩游戏,孩子眼看要输了,瞬间小脸涨得通红,一把掀翻棋盘,或者大哭大嚷“你作弊!”,欢乐的夜晚就此草草收场。
留下您,又尴尬又生气,心里还夹杂着一丝担忧:“这孩子以后可怎么办?”
首先,请您理解,孩子不是“输不起”,他是“被情绪淹没了”。
对于ADHD孩子来说,他的“大脑刹车系统”(情绪调节功能)和“灵活转换开关”(认知灵活性)天生就比较弱。输掉游戏带来的强烈挫败感,会像海啸一样瞬间冲垮他脆弱的控制堤坝,让他完全被情绪控制,做出摔东西、哭闹等冲动行为。
他不是故意捣蛋,他是真的“卡”在了“我必须赢”的思维里,无法灵活地接受另一个结果。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把心态从“这孩子脾气太差了”转变为“他需要我教他如何应对失败”。下面这几招,是我们经过大量实践总结出来的,非常有效。

第一招:游戏前——“打好预防针”,设定“安全规则”
在开始玩之前,我们是“规则制定者”,而不是等冲突发生后再去当“裁判”。
提前预告,给心理缓冲:
明确告诉他:“玩这个游戏,可能会有输有赢哦。我们的目标是玩得开心,练习‘输得起’。”
和他一起复习“游戏安全规则”,比如:“无论输赢,身体不能破坏玩具,嘴巴不能说伤人的话。”
使用“当……然后……”句式,描绘美好结果:
把“你要是输了不许哭闹!”换成积极的引导:“当我们无论输赢都能保持冷静,然后我们就能有足够的时间再玩一局!”这给了他一个保持冷静的强大动力。
第二招:游戏中——“当好解说员”,弱化竞争对立
在游戏过程中,我们是“体育解说员”,重点评论过程中的努力,而非结果。
夸努力,不夸结果:
不说“你马上就要赢了!”,而是说“你刚才那一步思考了好久,真专注!”
强调乐趣和合作:“我们配合得真不错!”、“这个游戏太好玩了,对吧?”
第三招:情绪爆发时——“做情绪救生员”,而非“裁判”
当他眼看要输,情绪开始上头时,我们的目标是“救人”,不是“判案”。
动作先于语言:先轻轻拍拍他的背,或把他揽到怀里。身体的接触比任何说教都更能传递安全感。
帮他的情绪“命名”:
用温和的语气替他说出感受:“眼看要输了,你觉得特别着急,还有点生气,对吗?”
这个动作非常关键,能帮助他从混乱的感受中抽离出来,意识到“哦,我现在的这种感觉叫‘生气’”。
给予有限选择:
“你需要一个人冷静一分钟,还是我们用力地拥抱一下?”
这能让他重新获得一丝掌控感,从而慢慢平静下来。
第四招:平静后——“开战术复盘会”,聚焦“下次怎么做”
等风暴完全过去(可能是半小时甚至第二天),和他开一个轻松的“战术复盘会”。
用“我注意到……”代替“你总是……”:
不说“你每次输都这样!”,而是说“我注意到,刚才输的时候,你的‘小火山’差点爆发了。我们一起来想个‘灭火密码’怎么样?比如你一跺脚,我就知道你需要帮助了。”
玩“角色互换”游戏:
您来扮演“一输就哭”的孩子,让他来当“安慰人的爸爸/妈妈”。这个有趣的过程,能让他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行为,并学会您平时安慰他的那些话。
最重要的心态转变:
请记住,我们不是在教孩子“不能有挫败感”,而是在教他“如何与挫败感做朋友”。这个过程会反复复复,今天成功了,明天可能又退步。
但请相信,每一次您冷静而坚定的引导,都是在为他大脑里那条“情绪管理”的神经通路铺砖砌瓦。当您从“比赛的裁判”转变为“孩子的情绪教练”时,您就不仅是在解决一个游戏问题,更是在赋予他一种受益终生的能力——韧性。
这条路很长,但您和孩子走的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