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闽都厚重:500年传承发“新声” 裴仙宫再现福州中秋摆塔民俗

渐近的中秋,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10月1日,“两岸同根同源 中秋佳节话民俗”线上直播云端传递福文化在福州裴仙宫举办。中秋

渐近的中秋,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10月1日,“两岸同根同源 中秋佳节话民俗”线上直播云端传递福文化在福州裴仙宫举办。

中秋摆塔,是福州旧时民间一项特有的重要民俗活动,传承近500年。当传统的与新的碰撞,始建于北宋的千年道观裴仙宫再现福州独特的中秋“摆塔”,并借助现代传媒手段,跨越时空,唤醒了久远的历史记忆和深厚的情感共鸣。

刷新传统文化节日现代表达的同时,视频连线两岸,台湾基隆代天宫展示了他们源自福州的中秋“摆塔”民俗,传递“闽台一家亲”血浓于水的情感联结与同根同脉理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千年道观裴仙宫坚持19年的中秋摆塔,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风情,用中秋文化凝聚价值认同,能融尽融,以情促融。彰显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秋背后的民族文化情感依然质朴而深沉。

源起戚继光赴闽平倭

福州城,至今2200余年的建城史漫长且不失厚重。这座略显别致的慢城,散发着独特的闽都韵味。

摆塔始于明朝嘉靖年间,相传当年戚继光在抗倭战斗中又取得大捷,回到福州恰逢中秋,福州百姓为欢迎凯旋之师,特意将家里的贵重物品摆在门口以示庆贺。

因老福州多寺多塔,摆设品也多为古塔的模型,故称“摆塔”;老福州人过中秋节,除了“摆塔”外还有“拜塔”的习俗。

把塔摆得越高,还寓含着步步高升的意思。长此以往,“摆塔”成了福州一种固定的中秋民俗。

传统与新的碰撞

裹挟着时代大潮,现代人步履匆匆,在鼓楼区道教协会、福州裴仙宫、台湾基隆代天宫的携手下,于千年道观裴仙宫完整再现了福州人传承近500年的特有民俗。

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福建省道教协会副会长、福州市道教协会副会长、鼓楼区道教协会会长、福州裴仙宫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其倡导裴仙宫持续再现中秋“摆塔”民俗,并延续至今,今年已是第19个年头。

福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郑炜表示,中秋佳节带给国人的不仅有亲情的温暖,更有传统文化的滋润、中国文化自信的传递。再现福州特有的中秋摆塔民俗文化,努力让过节模式有新的呈现,传统文化才能澎湃起时代的浪花。

鼓楼区道教协会副会长、福州三坊七巷天后宫管委会主任钱颖曦道长则更关注文化传承的“青春温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化重塑,她希望社会各界多关注闽都民俗文化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