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科技教育是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1月12日,教育部举行“教育大会一年间·教改进行时”发布会,介绍《意见》的有关情况。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介绍《意见》有关情况,一起来看: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时期。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夯实强国建设根基的关键举措,也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三个方面的情况。
01推进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进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协同发力、稳步推进,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修订完善落实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科学素养培养要求融入各学科课程标准,强化跨学科概念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渗透。一至九年级开设科技类课程,独立设置信息科技课程,各学科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普通高中设置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必修学分,独立设置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程。
二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引导教师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促进实验方法手段创新,积极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学习,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地方和学校开发丰富多彩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和特色活动。
四是活动载体不断丰富。以“请进来”的方式,支持学校聘任科学副校长、科技辅导员,引入高校专家、科研人员、企业工程师等参与课程开发与实践指导,把最新技术、最优资源送进课堂。以“走出去”的方式,推进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加强科技场馆、基地、实验室等资源的建设与开放,为学生接受科技教育提供全方位条件保障。
各地在推进科技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案例。浙江率先将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纳入高考选考科目,坚持37年开设初中综合科学课程。江苏发布《科技教育课程指导纲要》,系统推进跨学科整合课程建设,并配套开发覆盖全学段的28册课程资源。上海成立科技教育教研中心,依托16个区教育学院组建科技教育教研团队,通过抓教研提升教师对科技教育的理解和实施水平。重庆今年市级财政经费投入1000万元,在全市建设20个中小学科技教育实验室,计划5年建设100个,从硬件条件上做好保障。陕西建成省市县三级科技教育协同创新中心78个,培育科技实验学校630所,推动形成以城市辐射乡村、以示范校带动普通校的支持体系。北京怀柔区依托科学城,引入顶尖科研人才进中小学,构建“科学家+教育家”双轮驱动的育人模式。
在各地的共同努力和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八成学生科学学业表现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比例、教师探究教学水平等指标稳步提升。今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在上海正式成立,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科技教育的认可。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系统化体系化还不足,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科技教育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亟待通过深化改革破解这些难题。
02《意见》的主要内容
《意见》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三统一出发,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着力通过学科融通实现“结构”新,通过工程实践实现“引擎”新,通过协同开放实现“生态”新,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激发学生投身科技事业的远大志向与持久热情。
一是构建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科技素养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纵向贯通的过程,《意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着力构建“阶梯式”育人体系。小学低年级重在通过生活化、游戏化情境,点燃和呵护好奇心;小学中高年级引导学生通过“做中学”深化概念理解,建立跨学科联系;初中阶段聚焦真实问题解决,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推动学生从现象认知向规律探究与方法掌握过渡;高中阶段鼓励学生接触科技前沿,进行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系统掌握科研方法。
二是建设开放融合的课程生态和教学方式。课程教学是开展科技教育的主要途径。《意见》提出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以学科融合为基础,以实践探究为主要方式,重塑课程教学生态。在课程建设上,要求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有效应用地方课程、系统设计校本课程,推动前沿科技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在教学方式上,加强分科教学与跨学科教学之间的有机融合,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采用项目学习、问题探究、任务驱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三是加强素养导向的教研引领和综合评价。教研是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抓手。《意见》突出教研引领作用,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常态化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推动教研与教学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成果展示相结合,追踪学生创新能力成长轨迹,避免片面性、功利性评价。建立健全覆盖教师、学校及属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科技教育评价机制,确保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四是注重形态多样的资源开发和环境建设。资源与环境是支撑科技教育深入开展的基础保障。《意见》提出,一方面加强“硬环境”打造,加大科技实验室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为学生提供一站式学习服务;统筹利用校外实验室、科技场馆等资源,为学生体验真实情境下的科技探究实验和工程技术实践提供平台。另一方面提升“软空间”效能,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推动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创新数字教学模式,探索人工智能支撑的教学新形态,提升科技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是推进优质高效的师资建设和家校社协同。教师是实施科技教育的关键。《意见》着力解决“有人教”的问题,以科学、信息科技、数学等学科教师为基础充分挖潜扩面,同时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激励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与实践;着力解决“教得好”的问题,将科技教育全面融入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建强具备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家校社协同是提升科技教育成效的重要支撑。《意见》提出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有效联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场馆基地、家庭社区等各方资源,共建区域科技教育中心。
六是推动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见》提出,推动建立国际科技教育共同体,构建多边合作网络。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建科技教育课程资源,促进师生交流,协同开展创新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与实践。通过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
03下一步工作考虑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指导各地各校结合“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将中小学科技教育作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推动《意见》落实落地。
一是推进试点,完善机制。将科技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破解课程资源不足、保障机制不健全、师资力量不强等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通过复制推广带动区域科技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二是打造示范,引领变革。通过精品开发、广泛征集等方式,建设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性“教学千例”,汇聚覆盖不同学段年级、重点领域、内容深度、研究方法的优质教学资源库,推动各地各校深入理解、充分借鉴、广泛应用科技教育新方法新样态,引导更多教师变革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探索。
三是加强教研,提升队伍。推动各地组建科技教育教研团队,指导一线教师开展跨学科、探究式教学实践,组织区域性协同教研活动。教育部将在今年的全国教研室主任培训班上,将科技教育作为培训重点内容,推动各地逐级开展培训,加快实现科技教育理念在中小学落地生根、广泛实践。
四是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科技教育专栏,系统展示优质资源、试点经验、前沿资讯等资源,为各地各校互学互鉴提供平台。支持各地举办丰富多样的教学展示、案例评选、科创成果展览等活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懂科技、善教育、敢创新”的良好氛围。
来源: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