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小鹏的机器人野心:从造车到「造人」的惊险跳跃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小鹏汽车却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惊险跳跃”之路——从造车到“造人”。在2025年的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小鹏汽车却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惊险跳跃”之路——从造车到“造人”。在2025年的科技日上,小鹏不仅发布了第二代VLA智能驾驶系统,还高调亮相了其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并宣布将在2026年底实现规模量产。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延伸,而是一场关乎企业未来命运的“物理AI”豪赌。

从智能汽车到“智能人”:战略的跃迁

小鹏汽车起家于智能电动汽车,凭借智能驾驶技术积累,已在BEV+Transformer算法、图灵芯片、端到端大模型等方面建立起行业壁垒。但如今,小鹏不再满足于“让车更聪明”,而是要让AI“长出身体”——进军具身智能(Embodied AI)领域,打造能看、能走、能干活的人形机器人。

这一战略转型的背后,是小鹏对AI未来的深度判断:纯粹的软件算法已触碰天花板,AI必须借助物理载体才能真正改变世界。因此,小鹏提出“物理AI”概念,将汽车、飞行汽车、机器人、Robotaxi四大业务并行推进,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跨场景的AI生态系统。

技术复用与成本控制:造人不是“打螺丝”

人形机器人行业长期被“成本高、落地难”所困扰。特斯拉的Optimus虽备受瞩目,但其预期成本仍高达数十万元,且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商用。而小鹏通过将汽车领域的技术复用于机器人,显著压缩了成本。IRON机器人已在小鹏工厂承担分拣、搬运与质检任务,成本被压至50万元以内,比Optimus低约40%。

更重要的是,小鹏没有让机器人去“打螺丝”,而是选择了更契合当前技术能力的工业场景,如巡检、导览、导购等。这种“场景驱动”的策略不仅降低了技术落地的门槛,也为后续迭代积累了宝贵的数据与经验。

商业化路径清晰:2026年规模量产

与许多“炫技型”机器人不同,小鹏为IRON制定了清晰的商业化时间表:2026年底实现规模量产,首批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巡检、公共服务、商业导览等。目前,IRON已与宝钢达成合作,进入工业场景进行实地测试与迭代。

此外,小鹏还为机器人业务构建了完整的AI基础设施。其“星云”智算集群已部署3万卡规模,支持720亿参数的大模型训练,每5天可完成一次模型迭代。这种强大的算力支撑,使得小鹏的机器人在视觉识别、运动控制、环境交互等方面具备更强的泛化能力。

一场不能输的“跳跃”

尽管技术路径清晰、成本控制得当,但小鹏的“造人”之路仍充满不确定性。首先,机器人业务的研发投入巨大,而回报周期较长,可能对公司现金流造成压力。其次,人形机器人在安全性、可靠性、伦理规范等方面仍面临监管空白,规模化部署需与政策同步推进。

更关键的是,小鹏必须在汽车主业与机器人新业务之间找到平衡。当前,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激烈,小鹏仍需持续投入以保持竞争力。而机器人、飞行汽车等新业务虽有潜力,但短期内难以形成收入支撑。这种“多线作战”的战略,一旦节奏失控,可能拖累整个公司。

结语:从“造车”到“造人”,小鹏的未来赌局

小鹏的机器人野心,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拓展,而是一次关乎企业命运的“惊险跳跃”。它试图用同一套AI系统,理解车辆、机器人和飞行器的物理世界,实现真正的“通用智能”。

如果成功,小鹏将不再是“车企”,而是中国最具想象力的“具身智能公司”;如果失败,这场跳跃也可能成为其战略扩张的“滑铁卢”。

但无论如何,小鹏已经迈出了这一步。在AI与物理世界交汇的十字路口,它选择不再做“车的公司”,而是做“人的延伸者”——这,或许正是它最想讲述的未来故事。

评论列表

人生无常时刻易命
人生无常时刻易命 1
2025-11-08 08:08
别人是用名气研造纸巾盒,他是用“造人”噱头卖车。前者直接告你它要割你韮,后者割了你韮告诉你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