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们都知道,我八年没上班了。
有人羡慕,觉得我逃脱了打卡通勤;有人好奇,问我是不是实现了“躺平自由”。
但今天,我想说句大实话:最近,我比任何时候都想“回去”。
这种“想”,和钱关系不大。毕竟,靠着啃老公和厚脸皮,日子还能过。
让我产生这种“反向冲动”的,是一些更细微、却更戳心的事。
01
我怀念的,是那个能随口说“中午一起点奶茶”的场
昨天下午,我突然很想喝奶茶。打开外卖软件,看了看起送价,又默默关掉了。
一个人喝不完,家里没人拼单。那一刻,一种细密的孤独感突然涌上来。
我怀念的哪里是奶茶?我怀念的是那个能探过头问“要不要凑个单”的同事,是那个能随口聊两句“楼下新开了家茶餐厅”的泛泛之交。
对我来说,现在所有的社交都太“重”了。要么是深入灵魂的战友,要么就是完全的陌生人。我失去了那个宝贵的“中间地带”——那个不用交心、却能互相作伴的职场社交圈。
那些能一起吐槽天气、分享零食、为某个八卦会心一笑的“浅关系”,其实是生活里很重要的润滑剂。
02
我的时间,变成了一团嚼得太久的口香糖
不上班,意味着所有时间都由自己掌控。听上去很美,对吧?
但真相是,当时间完全失去外部框架时,它就会变得绵软、失去形状。
曾经,会议和Deadline是烦人的,但它们也像堤坝,把一天的时间分割成清晰的段落。现在,我的时间像一团嚼得太久的口香糖,黏糊糊的一整块,嚼之无味,弃之……也没地方弃。
我渴望那种被适度“约束”的规律。渴望一个必须早起的理由,一个固定结束工作的节点。绝对的自由,带来的往往是绝对的散漫。
03
我最想要的,是一个能脱口而出的“社会身份”
最扎心的时刻,发生在陌生人客套的寒暄里:“你是做什么的?”
我的大脑总会瞬间卡壳。
说“自媒体”?总觉得有点虚。说“全职妈妈”?又无法概括全部。最后往往变成一句含糊的“我……在家带孩子,顺便做点自己的事”。
我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个能让我在社会坐标里快速定位自己的身份标签。那个标签或许普通,但它能让我顺畅地完成一次社交对话,而不必陷入漫长的自我解释。
原来,我们拼命想逃离的“格子间”,对很多人而言,不仅是生计,还是一个确认自我存在的回音壁。
当然,我知道,“回去”两个字,对我这个有特殊孩子的妈妈来说,谈何容易。孩子的干预训练、我的时间碎片化,都是横在面前的现实大山。
写下这些,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想撕掉一种滤镜——那种认为“不用上班就等于绝对幸福”的简单想象。
人生好像就是这样,总是在围墙内外反复张望。上班时渴望自由,自由久了又贪恋那份被社会结构托举的踏实感。
如果你正被工作折磨得焦头烂额,或许可以看看我这篇“矫情”的文章,然后给自己点一杯奶茶,和同事愉快地拼个单。
毕竟,那些让你烦的、让你累的日常,也可能是另一个人,悄悄怀念却回不去的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