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美国躺着不动,再给上20年的时间,中国也难以超过美国。

你敢相信?这句话竟然出自“战略忽悠局局座”——张召忠的嘴巴里,你说你是街边大爷们坐在一起聊个乐呵就算了。
可张召忠,本身就是军事理论、评论家,还是解放军海军少将,这么一个身份的人,说话本来就有含金量,那么,他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

战忽局局座
提起那位军事圈里的张召忠将军,总能想起他那些听着有趣、细品有理的话,在当年信息不像现在这样爆炸的时代,电视上听专家一席话,真能影响一代人对军事的看法。

“局座”这个外号,本身就带着点传奇色彩,他在军事评论中通过故意误导或混淆视听的言论,干扰外界对中国军事实力的判断,从而为国家争取战略发展时间。
最神乎其神的,莫过于他当年对中国第五代战机的“唱衰”,说我国技术不成熟,研制第五代战机时机尚早。

没想到,这番话传到太平洋对岸,竟然有人信了那些人觉得,中国的专家都这么说了,那短期内肯定没戏。
结果美国判断失误,放松了警惕,误判了歼-20的进度,再加上对战略、经济、技术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的考量,

最终美国在2011年关闭了生产线,可谁知道,就在2011年,我国第五代战斗机歼-20迎来了首飞,到2017年正式服役。
这事儿是真是假,外人很难百分百确定,但“战略忽悠局局座”的外号就这么传开了,带着点戏谑,也带着点敬佩。

可后来到了2015年,局座又抛出了一句更让人震动的话:“就算美国躺着不动,再给上20年,中国也很难赶超美国。”
这话一出来,争议就大了,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因为很多人那时正沉浸在中国军力高速发展的自豪中。

有人觉得他看透了本质,清醒客观,他们认为,局座是站在更高的视角看问题,不回避差距,保持清醒,毕竟军事发展是个系统工程,不是造几件新武器就万事大吉。
也有人听着不舒服,觉得这是灭自家威风,这些人觉得,这话打击士气,不够自信,中国的发展速度哪是“很难赶超”能概括的?

这两种看法,背后是对国家实力和未来走向的不同认知,如今,距离那句话说出来已经过去十年了,那么,这十年间,中美之间的差距有哪些?
那个“忽悠”传奇和那句惹争议的话
我们客观来看,张召忠的判断并非毫无根据,美国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地位稳固了几十年,这份“家底儿”确实太厚实了。

单看硬件,那堆数字摆出来,就足够说明问题,2023年底,俄罗斯卫星社发布了这样一个图文,标题为中国与美国军事实力对比。
从图片中我们就能看到,在六大领域(武装力量、火炮、作战坦克、潜水艇、作战飞机、驱逐舰)中我国和美国打了个平手。

我国在武装力量、火炮以及潜水艇数量上超越美国,而美国则在作战坦克、作战飞机、驱逐舰的数量上领先我国。
撇开这张图片不谈,在现实中,我国的确在一些军事领域上不如美国,比如在航母上,美国拥有现役11艘航空母舰,而我国只有两艘在役航母,有消息指出,福建舰距离正式服役不远了。

虽然数量不如美国,但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技术的不断提升,要知道,我国在2011年才将瓦格良号打造为辽宁号,并在次年正式服役,迎来了我国第一艘航母。
2013年,山东舰正式开工,并在2017年下水,而山东舰则成为了我国第一艘自主研制的航母。

在到“福建舰”这艘航母采用了电磁弹射等很多先进技术,跟上了世界最前沿的步伐,我们的航母力量体系,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从一艘到三艘,而且技术一代比一代强。
中国的优势、独特的路和局座的清醒
虽然我国在一些方面的确不如美国,但我国军队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有些地方是西方军队难以复制的。

作为一支有着坚定信仰、为人民服务的军队,它的内在凝聚力、牺牲精神和战斗意志,是我们重要的精神资产。这不是靠砸钱就能买来的。
而且,中国是个学习能力超强的国家,在信息技术等很多领域进步神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打破了对GPS的依赖。

各种新型电子战、网络战装备的列装,标志着解放军信息化水平的显著提升,在电网系统、通信系统这些关乎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发展战略跟美国有本质不同,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军事力量建设的首要目标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不是为了去追求全球霸权。

这个根本定位,决定了我们军队发展的路径和节奏,不会去搞全面的军备竞赛,而是会更注重构建“弯道超车”的非对称优势,在关键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回过头再看局座十年前那句“再给20年也很难赶超”,或许那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当时两国综合国力、科技水平和军事体系差距的清醒判断,是一种战略上的冷静,也是对我国和军队的一种鞭策。

他看到了我们飞速进步背后那些深层的挑战,那些挑战的克服,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和金钱,更是基础科学的突破、创新体系的完善和战略智慧的提升。
世界格局变化越来越快,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而美国也面临着其内部的诸多挑战。

中美之间的力量对比,从来就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当年听着遥不可及的目标,也许真会在某个不经意的节点,因为某个技术的突破、某个战略的调整,出现转机。
但不管怎样,保持战略定力,清醒认识自身与对手,脚踏实地,持续投入,这才是大国崛起的应有之义。

至于什么时候能真正并驾齐驱,甚至走得更远,时间终会给出答案,而那个答案,就写在我们每一个当下的努力里。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