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独生子女出国为父母养老:“留下”还是“归来” ,放弃绿卡回国!

养老,在国内是一道沉重的人生课题,在国外亦是如此,甚至较之国内养老更复杂。它不仅涉及人力和金钱问题,语言障碍、文化隔阂、

养老,在国内是一道沉重的人生课题,在国外亦是如此,甚至较之国内养老更复杂。它不仅涉及人力和金钱问题,语言障碍、文化隔阂、医保体系的不兼容、甚至光是绕了半个地球的那段长距离,就足以让两代人心生嫌隙。

移居海外的独生子女们反复思考着老人适应能力、医疗成本、社交压力与自身职业前景等因素,在不同选择间犹豫不决。

父母为何支持“子女留洋”“孩子出国”“海外发展”

家长希望子女能积累海外学习与生活经验,拓宽子女的视野,在海外求学可以锻炼子女的独立能力。除了在学校学习知识外,您的子女在海外留学期间还可以锻炼宝贵的“软技能”,如人际交往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技能。

西方世界更为发达的构想以及一丝“外国月亮比较圆”的错误观念造就了这种与传统观念中“父母在不远游”截然冲突的想法,这一点从影视作品里也可以窥见一二:从上世纪李安、冯小刚的一系列电影,到《北京人在纽约》《孙子从美国来》《都挺好》等电视剧,其中都有情节彰显出子女出国对代际关系,尤其是传统孝道的冲击。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有发展机会 子女可考虑回国

“我国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不少领域都有很大的潜力,出国深造的孩子们学有所成后,不妨回国,对所处的领域好好考察一番。”张秀云教授建议,孩子们出国多年,也许会忽略我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常回国看一看,说不定发现在国内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儿女有出息,去了国外,等于没有生;儿女去了大城市,等于生了半个,留在身边的,虽然穷一点,但至少是个依靠。

根据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内容来看,到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超3.1亿。

《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全国独居老人本数据公报》的数据表明,比例已达14.2%。

父母需要的是陪伴

其实,对于两代人而言,晚辈的发展都是比较重要的,更高的收入意味着家庭生活品质的提升,下一代也能更好的回馈父母;但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推进,“更好的发展”几乎就意味着必然的离乡,原本的长期陪伴就转换为了偶尔的重逢,以及不时的线上交流,当然,必不可少的是数额更大的转账。

很多家庭都不得不处于长时间的分隔状态

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波琳·博斯(Pauline Boss)曾经提出一种名为“模糊性失落(Ambiguous loss)”的情感状态,这种状态指的是一种关系既未建立、又未结束,使人处于长时间悬置情绪中的一种心理状态。

其实当下很多独居老人就不得不面对这种状态:子女被抚养成人,也有所成就,但种种原因导致其在自己的生活中长时间处于“缺席”状态,原本亲密的代际关系只能通过回忆往事、视频聊天和与他人的交谈来维系,这会让老年人的情绪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会影响自己对社会关系的选择和处理方式。

对于还处在事业期的年轻人和中年人来说,他们会形成“时间充足”的观念,从而更加倾向于去提升自己、完善工作;

但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会不断受到自己“时日无多”的悲观情绪影响,转而更加追求亲密关系和情绪价值。

因此很多老年人不期待子女的经济回馈,反而更希望他们能够为自己提供日常的、简单的、亲密的陪伴。

老年人需要自己的生活圈

对于习惯了固定生活环境的人而言,改变自己的生活认同是很难的,加之很多老年人还有安土重迁的思想,即便是跟随子女到他们生活的环境,也总是觉得不自在、不舒服,更没有家的感觉。

无论是地方还是空间,它们的意义都是被社会和实践所建构的。

对于那些留守的老年人而言,家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含义,更是承载了一家人喜怒哀乐、共同回忆以及春夏秋冬的温馨港湾,也许子女在大城市辛辛苦苦买了房,但他们也总觉得那里不再有家的感觉,加上生活方式、家庭矛盾、陌生环境等因素影响,往往呆不了多久就会离开。

把真实的生活分享给他们,多体谅他们的不易,以及尽可能的多创造一些回家重聚的机会,就真的能够让他们感到满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