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死在县官手里的京官

笔者 许述工作室杜甫入蜀第三年,得知朋友李使君要去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任刺史,便委托他一件事:伯玉故居在你管辖的地盘上,

笔者 许述工作室

杜甫入蜀第三年,得知朋友李使君要去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任刺史,便委托他一件事:伯玉故居在你管辖的地盘上,麻烦你方便的时候替我去看看吧!不久,杜甫觉得请他人代为看望不够尊重伯玉,于是自己专程跑了一趟,并留下一首诗,其中四句更是极尽褒奖:

有才继骚雅

哲匠不比肩

公生扬马后

名与日月悬

杜甫认为伯玉是继扬雄和司马相如之后最厉害的四川籍人物,将名垂千古。不仅杜甫称其为“雄才”,李白也称之为“麟凤”,得到“李杜”如此赞誉,自非等闲之辈,而著名学者王船山(即王夫之,因其晚年隐居石船山,故后人称之为“船山先生”)更是认为其在某个方面强于“李杜”。可惜,伯玉在辞任京官回到故乡之后,竟被当地小小的县令害死。

伯玉到底何人是也?

千古绝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便出自此人之手——陈子昂。

“寒门富二代”

陈子昂画像

陈子昂被称为“富裕的寒门”,家世显赫,其十代祖陈袛曾在刘禅治下做到尚书令,相当于副宰相。蜀国灭亡时,陈家为避祸,从成都搬到射洪武东山下。从蜀亡到唐高宗李治为帝的400多年间,陈家家境一直殷实,是当地的富户,有机会出来当官,没机会就在老家优哉游哉过闲散日子。

陈子昂读书台 (许述工作室摄于四川射洪市金华镇陈子昂故里)

发奋读书的陈子昂 (许述工作室摄于四川射洪市金华镇陈子昂故里)

陈子昂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没有经济压力,不用上班工作,每天的生活常态是骑马打猎,吃喝玩乐,有时还去赌钱。然而,18岁的某一天,陈子昂遭遇了一件事,从此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这天,在他出门玩乐时,偶经乡校,里面传来了朗朗读书声。也许是玩够了,也许是突然懂事了,陈子昂幡然醒悟,从此发奋读书。他下定决心要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才有更大更好的平台做出一番事业,在世间留下一点痕迹,而不是浑浑噩噩过完一生。

四川土豪首都成名

唐高宗开耀元年即681年,21岁的陈子昂辞别故乡远赴长安,进入国子监(唐朝最高学府)备考。在这里,他不仅要努力学习,还得做好“考场之外的工作”。

此话怎讲?

隋唐之前,官员的选任实行“推荐制”,得拼关系。隋唐开始改行科举制,录取主要看考试成绩,但关系仍在发挥作用,不公平竞争的情况依然存在。比如,考卷上考生的名字是不密封的。这意味着什么?如果考生的爹是高官显贵或者考生自己有一定的名望(无论虚实如何),阅卷老师看到这类考生的试卷,多给点分数也是人之常情,何况那时的考试是主观题,打分比较灵活,而这种灵活性掌握在阅卷人手里。

陈家在射洪既有钱也有名,老百姓遇到事情需要打官司不找官府而找陈子昂的爹陈元敬。不过,陈子昂祖上四代都没有人做官,又在偏远的西南,所以他到了长安完全是素人一个——没人知道他爹,更没人把他当回事。很显然,这不利于他的录取。

为此,陈子昂想到一个奇招:第一步,在长安花重金(千缗)买了一把胡琴;第二步,在家里大摆宴席,免费请客;第三步,当着宾客的面砸烂胡琴,称自己的诗文比这把胡琴值钱得多,遂把早就准备好的诗文发给客人们。(1)此招果然立竿见影,“一日之内,声华溢都”。如今,西安大唐芙蓉园还用塑像的形式,再现了陈子昂弃琴的场景。

西安大唐芙蓉园再现陈子昂砸琴‍

与武则天的关系

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正月,陈子昂信心满怀地参加了进士科考试,但次月放榜时,陈子昂非常失望——榜上无名。陈子昂没有灰心,第二年再入东都洛阳参加科举考试,终于上榜,中了乙科进士,得到“将试郎”的官职,级别为从九品下,(2)是文散官29阶的最后一阶,主要负责确定官员的品级和俸禄,不参与实际政务。

家族四代无官,22岁的陈子昂破了记录,光宗耀祖了。他很兴奋,决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急切地想要在最高统治者面前证明自己。很快他就做到了,凭借一道奏疏得到武则天召见,还当面升了他的官。

是什么奏疏得到武则天如此肯定?

陈子昂觐见武则天 (许述工作室摄于四川射洪市金华镇陈子昂故里)

如果以职务和身份排队,陈子昂要见到武则天,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去了。而唐高宗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底李治病逝给了他表现的机会。按理,李治要运回长安下葬。当时陈子昂正在准备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以草民的身份上了一道奏疏《谏灵驾入京书》,提出两个建议:第一,皇帝的灵驾就不要劳师动众劳民伤财运回长安下葬了,葬在洛阳就挺好;第二,干脆定都粮仓之都洛阳算了。

这两条建议,第一条武则天并不关心,但第二条却正中下怀。唐高宗李治死后,她想独揽大权,必然遭到李家人的反对和阻挠,而李家皇族多在长安,定都洛阳则可以远离李家人的大本营,做什么事方便顺利得多。同时,武则天需要培养自己的山头和班底,提拔任用一些新人,这些人就会对她感恩和效忠。陈子昂如此“懂事”,在没有提前得到授意的情况下说出了武则天不便说出来的愿望,这个年轻人可以继续培养。于是,武则天点名召见了陈子昂。

在这次面试中,陈子昂给武则天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众所周知,武则天喜欢高大威猛的帅哥,而陈子昂却又矮又丑(卢藏用为其作传时称其“貌寝寡援”)(3)。卢藏用是陈子昂的好友,很有发言权,他未曾为好友的外貌找补两句,可见陈子昂确实长得不怎么样。

陈子昂在武则天面前说了一番王霸之道,但没能复制商鞅在秦孝公面前的成功。武则天觉得他有些书生意气,但读书多,于是打算用其所长,把陈子昂升官为秘书省正字,正九品下。这个职位的工作主要是校正典籍而不是直接接触政务,好在有机会接触武则天,也有表现的机会。

前一个月考中进士,后一个月官升一级,《谏灵驾入京书》在首都广为流传,好事连连,陈子昂出道即巅峰,来到了人生的高光时刻。这样的天胡开局,前途可谓一片光明,陈子昂志得意满得想象着自己即将迎来封侯拜相的风光。

然而,陈子昂高兴得太早了,他的仕途之路是高开低走。23岁(光宅元年即684年)第一次官升一级他只用了1个月,但直到5年后(永昌元年即689年),他27岁时才等来第二次升官,职位是禁卫军右卫胄曹参军,级别正八品下,掌管兵器甲胄。

其间,武则天也曾主动召见陈子昂,陈子昂每次都建言献策,但武则天很少采纳他的建议,也没有再给他升官。

为什么?

一方面,陈子昂不了解武则天。

武则天在弄权上是顶尖高手,但治国理政不行。终其一生,她始终将控制权力置于国家和百姓利益至上。两者能够兼顾当然最好,而如果个人权力和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发生冲突,武则天会毫不犹豫选择前者而牺牲后者。陈子昂是一个有理想的人,讨好武则天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同时,他也是一个有底线的人,如果武则天的政策措施损害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他也会谏言反对,而不是毫无原则地跟着武则天走。比如,他曾劝谏武则天不要大动刀兵穷兵黩武,却不懂武则天好大喜功的帝王心理;他劝阻武则天不要任用酷吏,而不知这是武则天借刀杀人压制李唐王族巩固自己权力的手段。

另一方面,武则天召见陈子昂是政治表演。

武则天最初召见陈子昂并给他升官,是因为觉得陈子昂懂自己会来事,以后也会坚定站队在自己这边,凡事都支持自己。不料,他后来发现陈子昂不是这样的人。尽管武则天后来多次召见陈子昂,其实只是想学学唐太宗,表面上表现得虚心纳谏,实际上并非真的想听陈子昂的建议。

陈子昂不懂怎么做官:领导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都是对的,领导说什么就去落实什么,这是做官的第一层境界;领导还没说就做了,是领导肚子里的蛔虫,说话做事正中领导下怀,这是做官的第二层境界。领导更喜欢第二种部下,而且往往会形成依赖,比如唐玄宗之于李林甫,乾隆帝之于和珅。陈子昂踏上仕途之初做得很好,建议唐高宗就地安葬甚至直接定都洛阳,这是武则天想要但又不好自己说出来的。然而,陈子昂当时可能是歪打正着,此后他虽然提出了很多建议,但都没有达到最初的效果。武则天拿到奏疏,基本上只是瞟一两眼,有时甚至看都不看就放一边束之高阁了。开始,武则天以为陈子昂是一个对自己心领神会并坚决支持的爪牙,陈子昂也以为遇到了明主,两人都以为遇到了对的人,是双向奔赴,不料逐渐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武则天称帝,很多劝进者都升了官,陈子昂虽然也是其中一个吹鼓手,却没有得到什么回报,无疑是失望的。天授二年(公元691年),陈子昂的继母过世,他回射洪守孝约3年,期间心灰意冷。回到东都洛阳后,被任命为右拾遗(右拾遗隶属于中书省,左拾遗隶属于门下省),级别从八品上。这是武则天几年前新设的官职,主要是负责找问题、提建议。最有名的左拾遗是杜甫,而最有名的右拾遗则是陈子昂,两人都做过同样的官职,同样怀才不遇,这也许是杜甫对陈子昂同病相怜并专程造访其故居的原因。

从级别上看,右拾遗是从八品下,右卫胄曹参军是正八品下,也就是说,陈子昂被降了级。雪上加霜的是,不久(延载四年即694年),他又被诬陷入狱,罪名大得吓人——“谋反”。尽管他只是认识某些谋反的人,但也受尽了酷刑。因他没有任何谋反之心更无谋反之举,对方找不到任何他谋反的证据,一年后终于放了出来。

陈子昂天真地以为自己和武则天关系不错,出了这种事武则天会出手救他,但并没有。他能够出狱,主要因为自己是冤枉的。因此,尽管出狱后官复原职,陈子昂对官场对仕途也再无热情和信心了。

强于“李杜”之处

在很多人印象里,陈子昂只是唐代的一个著名诗人,这对他不公平。陈子昂除了写诗,还提出了不少切中时弊的建议,如果有一定的平台,他有可能成为一名政治家并做出一定的政绩。对此,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说了句公道话:“陈子昂以诗名于唐,非但文士之选,使得明君以尽其才,驾马周而颉颃姚、宋,以为大臣可矣!” (4)

陈子昂向武攸宜进言 (许述工作室摄于四川射洪市金华镇陈子昂故里)

陈子昂说自己怀才不遇,这是很多文人都遇到过的问题。他没有在地方上任过职,缺乏基层工作经历和政绩;在中央政府上班主要是当言官,缺乏执政经验。陈子昂为了证明自己,曾两度随军到内蒙古(25岁)和东北(35岁)参战,但都未能如愿。两次随军出征,他都只是幕僚或参谋,负责文书等工作。第二次随军是他被释放出狱之后,他想戴罪立功,于是从军出征。唐军面对的对手是契丹,名将王孝杰战死,主帅武攸宜怕了,不敢继续进兵。此时,陈子昂站出来,向主帅、武则天的侄子、建安郡王武攸宜提建议,话说得比较直接和刺耳:“今败军之后,天下侧耳草野,倾听国政。今大王冲谦退让,法制不申,每事同前,何以统众?前如儿戏,后如儿戏,岂徒为贼所轻,亦生天下奸雄之心。”(5)他就差明说:你表面上对大家谦虚客气,实际上是因为没有本事,难以服众,谁还听你指挥呢?陈子昂还自信地表示:你听我的必定马到成功,不听我的就不可能成功。他主动请战:请大帅给我领1万人作为先锋部队,一定帮你搞定敌人。尽管陈子昂是出于公心且不怕死,但武攸宜可不这么看:我要的是战士,你不过是个书生,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你不怕死去前线打仗,难道认为本帅怕死吗?!陈子昂之后又多次进谏,武攸宜开始是烦现在是怒,不想再听到陈子昂在耳边呱噪,把他从幕府参谋降职为军曹。

沙场建功不成反被降职,换谁都会无比郁闷。为了排解心中郁积的闷气,陈子昂策马出了蓟城,登上郊外的蓟北楼。想起当年乐毅被演昭王重用而建功立业的往事,相比之下而自己却怀才不遇,于是连写了七首诗。感情还没释放够,他又边流泪边唱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6)

成都浣花溪“诗歌大道”上的陈子昂塑像

现在说到陈子昂,很多人认为他怀才不遇,把原因归结于武则天“不识人”,似有失偏颇。陈子昂毕竟没有地方基层做官的经历,在中央政府做官也主要是文字工作而不是处理实际政务,他的谏言和建议也多是从历史经验出发,比较理想化,缺乏实际操作性,而且未能充分考虑武则天的需要。也就是说,陈子昂未得重用,既有武则天的原因,也有他自身存在不足的因素。

俗话说,性格即命运,陈子昂仕途不顺,和他的性格不无关系。欧阳修在《新唐书》为其作传时指出,陈子昂“褊躁”,(7)褊是指气量不够、性情偏执,躁是指急躁,不沉稳,说白了就是小气鬼加急性子,他受了委屈喜欢表达出来,遇到事情容易着急。

京官死于县官手

圣历元年(698年),37岁的陈子昂递交了辞职报告,他没有明说对官场失望,而是摆出了另一个理由:我爹病重,得回去尽孝。武则天过去没有重用陈子昂以后也不打算重用他,于是顺水推舟准了。为了展示皇帝的恩惠,武则天“诏带官取给而归”,回射洪老家后仍按照右拾遗的标准领工资。陈子昂只能谢恩——尽管他并不需要这些钱养老。

从洛阳回老家的路上,陈子昂一定想起了第一次离开蜀地的情景,那已经是19年之前,去时踌躇满志,归时壮志未酬。回到老家后,陈子昂无所事事,为打发无聊的时光,同时也觉得该为这世间留下点什么印记,于是,他给自己找了一个活儿——写一部《后史记》,将汉武帝到武则天之间的历史,细细梳理呈现给世人。只是,命运弄人,这部承载他心血与抱负的史书,最终未能完成。

陈子昂虽然远离了东都洛阳远离了政治漩涡,但下场却很凄惨——被当地县令段简罗织罪名,上纲上线说陈子昂在诗词中表达了对武则天的不满,把他抓进监狱。陈子昂为了保命,曾献上20万贯,但不好使。钱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只有陈子昂死才能解决问题。据说陈子昂曾传播武三思干过的坏事丑事(一说武承嗣),武三思遂指示射洪县令把陈子昂给办了。(8)

陈子昂死时,年仅42岁。

参考文献

(1) 《唐诗纪事》(卷8·陈子昂),上海:上海文明书局,1917年,第20页。原文为:“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谓左右曰:“辇千缗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此乐。”皆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阳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都。”

(2) 本文关于陈子昂的几任官职的品级,均依据陈茂同:《历代职官沿革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3) 卢藏用:《陈氏别传》,《陈子昂诗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59页。

(4)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1·中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77-1678页。

(5) 卢藏用:《陈氏别传》,《陈子昂诗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60页。

(6) 卢藏用:《陈氏别传》,《陈子昂诗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61页。

(7) 欧阳修:《新唐书》(卷105·列传第32·陈子昂传),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645页。

(8) 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沈下贤集》(卷8),转引自韩理洲:《陈子昂评传》,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