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所谓,不招人妒是庸才!
渊回认为,正是由于南怀瑾老师影响力太大了,才让我们觉得总有人骂他老人家。
假如像我们这些碌碌无名之辈,丝毫没有影响力的,会有人骂吗?显然是不会的。

正是南怀瑾老师这样的人物影响力大,所以很多人去找他的毛病,在鸡蛋里面挑骨头,鸡蛋里面找出骨头,能不稀奇吗?我骂一个无名的普通人,有谁会关注你呢?没人会理你的。
另外,我们传统文化里面有一个说法叫做,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我们都知道在功夫领域,在武术领域,究竟谁厉害打一架就知道了。但是,在文学文化领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所以很难分出来个第一,很难分出来个谁先谁后。
即使南怀瑾老师这个人再完美,修为再好,也总会有人有不同意见的。这是渊回一直以来持有的一个观点。
总的来说,至少南怀瑾老师劝人学习传统文化,劝人向善,这些东西总不会有错误吧,所以像学习南怀瑾老师的,你大胆跟他去学,总不会把人教坏的。

这个问题,渊回之前也和大家讨论过很多次了。为何重新又提起来了呢?实在不是渊回嚼老婆舌,而是,前几天,有一位学哲学的师兄,突然跑过来问这个问题。
这位师兄是要收集南怀瑾老师全套著作的。渊回认为,已经下决心读南怀瑾老师著作的人提出来这样的问题,其实他本质里他内心是有一个答案的,他是认同南怀瑾老师的。
他本身是认同南怀瑾老师的,为何还要提出这个问题呢?渊回觉得,很可能是他看一些不同意见,看多了,虽然自己内心深处是认同的,但是还是要像别人提出来,加强一下自己内心的肯定。

正是由于他要读南怀瑾老师的著作,渊回就断定他内心深处是认同南怀瑾老师。所以,当时就没有理会他这个问题,而是先回答的,他问题当中,其他更重要的问题。现在有时间了就拿出来闲聊上两句,再次就这个问题跟大家交流一下。
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悠悠千年,流传至今,几经断绝。在近代能够出现这么一位老人,引领着众多青年,引领着我们大家,继往开来,走上这么一条道路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就像在漫漫长夜中,天边亮起的那颗北斗明星,给我们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指引出内心深处中家的正确方向。这么一位伟大的老人,做了一件这么伟大的事情,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诋毁他老是这样的?
渊回前面也提到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但是对于那些恶意的诋毁诽谤的属实是不应该的。

渊回自我反思,依旧是旧事重提啊!虽然如此,还是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些许帮助的,望大家以后能擦亮眼睛,坚定信仰。
已经吃到我们自己嘴里的梨子,它到底甜不甜,我们自己能不知道吗?
已经喝到我们自己嘴里面的水,它烫不烫嘴,我们自己心里能没数吗?

南怀瑾老师所说所讲,对于我们自己是否有利益?我们自己读了之后,听了之后,我们自己能不知道吗?
所以,渊回建议大家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指引,坚定自己深处的所思所想,坚定自己的信仰,同时擦亮眼睛,不要受旁人的干扰。
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这个历史典故就是在告诉我们,末路之难!
总共100里路,你走了90里,剩余十里没有完成,只算走了一半,这是末路之难啊!尤其临近终点,尤其要提高警惕,小心谨慎!
这也就是前面那位学哲学的师兄同学提出来这个问题的本质含义,你读南怀瑾老师的书都读到要收集他所有全套著作的时候了,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疑问呢?这个疑问也许很小,也许无伤大雅,但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后续它会不会发展成为更大的问题呢?

换句话说,虽然自己内心深处是认同南怀瑾老师的,但是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自己不能用之前读到过南怀瑾老师内容当中所获得的知识智慧,去把为什么总有人骂他这个问题解决呢?我读过的书,不能为我所用,那算是真读过吗?究竟是理论不能联系实际,还是思维逻辑上的懒惰?还是需要我们,大家自己深刻反省,逐渐纠正的!
行百里者半九十啊!没有真正跨过终点,始终都是不算成功的,看了再多的书,读了再多的东西,捅破窗户纸的临门一脚,没有踢出来,那些看了的书,那些读了的东西,能算数吗?

说的有点多了,大家共勉!李渊回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