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拒不认错后,日本又公然叫嚣“击沉福建舰”。面对中方政治、经济、军事反制层层加码,日方是真有底气还是另有打算?若继续挑衅,日本真能承受“全国沦为战场”的后果吗?
19日,中方向日本通报,将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这对于日本经济而言,又是一个晴天霹雳。
从高市早苗抛出“武力介入台海”的狂言已经过去十多天,种种迹象表明,高市早苗这次是真的打算一条道走到黑了。
事实上,她很清楚这么做,是将日本置于战争第一线,但执意“不见棺材不落泪”无非是为了稳固自身执政地位,赌美国会支持她。在她看来,炒作台海议题既能讨好国内右翼势力,又能借机复制“安倍路线”的政治遗产。

更令人警惕的是,在日本政府的煽动下,自卫队高层竟公然炒作“击沉福建号航母”的作战构想。为给这种军事冒险壮胆。
近日,日本防卫装备厅迫不及待地公布电磁炮海上试射情况,声称其能“击沉福建号航母”、“改变地区局势”。
但是,电磁炮真有这么大威力?纵观全球电磁炮研发格局,美国历经数十年探索,最终因无法解决制导系统和弹药寿命等关键技术难题,已在去年正式宣布项目下马。
而日本目前的试验仅停留在初代原理验证阶段,其试验装置威力仅相当于传统火炮水平。根据国际军事专家评估,日本电磁炮要想达到实战要求,至少还需要突破三大技术瓶颈:轨道材料寿命需提升20倍、能源系统需小型化至现有体积的1/15、制导系统要能承受超过30000G的过载。这些数据表明,日本所谓的“电磁炮威胁”完全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闹剧。
中日海军实力对比已经是云泥之别,中国福建舰满载排水量超过8万吨,配备世界领先的电磁弹射系统,可搭载包括空警-600预警机和歼-35隐形战机在内的70余架各型飞机。

反观日本最先进的“出云级”改造航母,其排水量仅2.7万吨,仍在使用传统的短距起飞模式,作战效能存在代际差距。
在水面舰艇方面,中国过去三年新服役的驱逐舰总吨位已超过日本海上自卫队驱逐舰部队的总和。
所谓“击沉福建舰”,不过是仗着美国的势在狂吠,另一方面,也是在极力的掩饰自身和中国军事实力的差距,自欺欺人的闹剧罢了。
深究日本右翼政府的冒险心态,我们会发现,当前日本刻意夸大自身军事实力、低估中国决心的舆论操作,与二战前的宣传手法如出一辙。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军方同样向民众灌输“美军怯战、日本无敌”的虚假信息。如今,同样的认知战再次上演,日本媒体一味渲染“电磁炮神话”,却对中美日真实的军力对比讳莫如深。这种欺骗国民的伎俩,最终只会将国家引向真正的“危亡时刻”。
我们已经看到,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中国构建了一套精准而克制的反制体系。在经济层面,水产品禁令直击日本农林水产省的统计数据显示的对华出口占比近30%的软肋。

在军事上,东部战区的联合演训和辽宁舰编队前出宫古海峡的行动,形成了强有力的战略威慑。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直-18预警直升机巡航至钓鱼岛赤尾屿东北50公里处,这个距离意味着解放军已具备对日本西南诸岛军事基地的实时监控能力。
这套政治、经济、军事、法理四位一体的反制组合拳,意味着中国已经“箭在弦上”,就看日本接下来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
倘若日本继续在危险道路上滑行,解放军的“抵近施压”将不可避免地升级。军事专家分析指出,宫古海峡和钓鱼岛方向的常态化存在,实际上是在预演战时的两种关键作战模式:一是对日本西南诸岛军事基地的先发制人打击,彻底摧毁美日联合作战的前沿支点;二是通过对马海峡、津轻海峡等关键水道的封锁控制,切断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一旦这些预案付诸实施,日本所谓的“存亡危机事态”将真的成“国家存亡危机”。
站在十字路口的日本,需要清醒认识到一个基本现实,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坚如磐石。

从东部战区在台海方向的常态化战备警巡,到外交部对日本水产品进口的依法监管,中国正在向日本传递一个明确信号,红线不容逾越,玩火必自焚。
日本的战略抉择将决定自身命运,是继续在自我编织的军事迷梦中走向冲突深渊,还是回归理性对话的正轨?
若日本仍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那么中日关系很可能走向决裂,届时,中国也必然会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坚决遏制日本军国主义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