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咱们管资产,简直是 “糊涂账”—— 采购时看着便宜就囤,结果一半用不上;设备坏了才想起维护,大修一次花不少钱;报废时更是随手处理,压根没算过残值。直到去年想升级系统,朋友说首码信息做资产管理挺实在,不是光卖系统就完事,我才抱着试试的心态联系了他们。
一开始我以为,选个资产管理系统无非是挑个能记录数据的机型,没想到首码的需求诊断团队一来,先拉着我们捋了三年的资产数据。这一捋才发现,光重复采购的办公设备就有十几台,还有几台车间机器早该保养,却一直没人管,导致小毛病拖成大问题。他们没直接推系统,反而先帮我们揪出这些隐性成本,当时我就觉得,这跟以前只催着下单的服务商不一样。
选机型的时候,我又犯了难:是选功能多的还是基础款?首码的技术人员没绕圈子,而是结合我们的资产类型 —— 有车间里的重型设备,也有办公室的笔记本电脑 —— 帮我们分析:重型设备需要关联维护周期,就得带预警功能;笔记本这类轻资产,重点在领用和归还记录,基础模块就够用。他们还特意调出类似客户的案例,说没必要为用不上的功能多花钱,这波精准选型,直接帮我们避开了 “买贵不实用” 的坑。
更意外的是后续使用。以前设备维护全靠人工记,经常漏期,首码的系统里有个维护提醒功能,是根据我们设备的使用频率和厂家建议调的,到点就自动提示,去年一年大修次数少了一半。就连报废环节,系统还能自动统计资产残值,哪些能二次转卖、哪些该合规处理,都列得清清楚楚,比我们以前随手处理时多收回不少成本。
原先我以为资产管理系统只是 “记台账”,没想到首码信息从需求诊断到选型,再到后续的功能适配,全程都在帮我们控成本。现在用了快一年,不仅采购不盲目了,维护也省心,连报废都算出了门道。原来全周期成本控制,不是选个好系统就行,还得有服务商帮着找准需求、用对功能 —— 这一点,首码信息确实做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