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突发、无痛、致盲!抓紧黄金救治窗口,这四类人群尤其要当心

对于许多中老年人而言,眼前偶尔闪过短暂的黑影,往往被简单归咎于“老花眼”或“没休息好”,因而未加重视。然而,若这种现象反

对于许多中老年人而言,眼前偶尔闪过短暂的黑影,往往被简单归咎于“老花眼”或“没休息好”,因而未加重视。然而,若这种现象反复、频繁出现,则极有可能是视力丧失前的重要警示!

这种“突发、无痛性的单眼视力丧失”,在医学上称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也就是俗称的“眼中风”。同脑中风一样,眼中风也是血管阻塞导致的急症,是致盲性眼病之一,抢救窗口极为有限。

一  什么是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CRAO)?

视网膜是我们眼球后壁一层薄而透明的感光组织,如同照相机的底片,负责接收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从而形成视觉。而视网膜中央动脉,就是为这块精密“底片”供应血液和氧气的主干道。一旦这条血管被血栓或其他栓子堵塞,视网膜的血液供应就会中断,导致其缺血、缺氧,迅速发生功能丧失和组织坏死。

二 高危因素:血管里的“拦路虎”

堵塞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拦路虎”——栓子,其来源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的栓子,尤其多见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群。此外,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等心脏疾病也可能导致心源性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流至眼动脉。其他少见原因还包括血管炎、脂肪栓塞、空气栓塞以及血液系统疾病等。患者张伯长期吸烟史以及高脂血症病史,为他的这次“眼中风”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三    典型症状

CRAO的典型症状正如张伯所经历的那样:突发、单眼、无痛性的视力急剧下降。视力下降的程度非常严重,患者常常只能看到眼前晃动的手指,或者仅仅能分辨光亮与黑暗,甚至完全失去光感。部分患者在完全失明前,可能会经历数次短暂的、几秒到几分钟不等的视力丧失,即“一过性黑朦”——是血管严重狭窄或小栓子经过时发出的危险信号!    医生在检查时还会发现一些特殊的眼部体征,例如瞳孔对光反射变得迟钝甚至消失。这些症状共同指向了一个极为紧急状况,需要立即就医!

四    如何确诊?

01  眼底镜检查:

在CRAO急性期,眼底镜下可见到非常具有特征性的体征:

①视网膜弥漫性灰白色水肿:因视网膜缺血缺氧导致内层神经纤维层肿胀,失去透明度,呈现弥漫性乳白色或灰白色混浊外观。

②黄斑“樱桃红点”征‍:是CRAO最具特征性的体征之一。由于黄斑中心凹极薄且无神经纤维层,其血供源自脉络膜,因此在周围视网膜苍白水肿的映衬下,显现出醒目的樱桃红色。

③视网膜动脉显著变细:动脉因血流中断而显著缩窄,呈细线状,严重时血柱呈分节状,出现“货车征”。

02   影像学检查:

①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CRAO患者中,OCT可见视网膜内层显著增厚、高反射,反映了细胞水肿的状态。

②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OCTA):可以动态或静态地评估视网膜血流灌注情况,明确动脉充盈延迟或中断的位置和范围。

③头颅影像学检查:CRAO患者常合并隐匿性脑梗死,头颅MRDWI可发现患眼同侧脑组织新发小梗死灶,建议常规筛查以识别卒中高危人群。

④颈部血管检查:颈动脉狭窄或斑块是CRAO常见病因,可通过血管超声、CTA、MRA或DSA评估颈动脉情况,明确发病机制。

⑤心脏检查:心电图与心脏超声有助于发现心源性栓塞因素,如瓣膜病变、心房颤动等,对明确CRAO病因具有重要价值。

⑥实验室检查:除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外,对疑似巨细胞动脉炎或其他系统性疾病者,应检测ESR、CRP及免疫指标,全面筛查病因。

五 、抢占黄金窗口期——CRAO的治疗

CRAO的治疗是一场与时间的极限竞速,其治疗核心在于抢在视网膜细胞坏死前,快速恢复血流。

1.保守治疗:效果有限,非急性期首选  传统方法(如血管扩张药物)可改善血流,但其视力恢复率甚至低于部分患者的自然恢复水平,因此不应作为急性期首选。

2.静脉溶栓: 在发病后4.5小时内通过静脉全身输注溶栓药物,能快速溶解血栓,为抢救视力争取宝贵机会。

3.动脉内溶栓(IAT):精准的靶向治疗

发病6小时以内,通过微导管将药物精准、直接灌注至堵塞的眼动脉,实现靶向给药,进而提升溶栓效率,并可能降低全身出血风险。干预越早越好,发病6小时内是黄金窗口。

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CRAO)作为一种破坏性极强的急症,可在短时间内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伤!当前,经桡动脉超选择性眼动脉溶栓为这类患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治疗效果,极大提升了在时间窗内抢救视力的希望。早期识别与迅速反应是决定预后的关键。一旦出现突发、无痛的单眼视力急剧丧失或黑影遮挡,必须第一时间警觉CRAO的可能,尽快前往具备高级卒中中心或眼科介入能力的医院急诊,由专业团队评估并实施血管再通治疗。对于存在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积极且规范地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并彻底戒烟,是降低“眼中风”及整体心脑血管风险最有效的长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