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小B通电话,晚上6点45分她还在学校门口等孩子放学。我说都不知道小学三年级的课程竟然吃紧到如此程度了,居然那么晚还不放学。她说不是学校不放学,是孩子被老师留堂了。
今天周二,已经是小B的女儿本周第二次被留堂。
上礼拜被留堂三次。
用小B的话来说,她女儿已经是“老吃老做”的“厚脸皮”了。
至于小B本人,也从一开始的勃然大怒,羞于启齿,变得跟她女儿一样毫无斗志,彻底放弃了。

要知道去年这个时候小B还是个鸡血宝妈。更久之前孩子还没上小学的时候,更是每周都要学美术,舞蹈和英语。
现在除了上学,啥都不干。
不但如此,还从区重点的特色学校转校到了所谓“菜小”。
因为孩子的学力跟不上。
曾经的小B为了辅导孩子功课,两次半夜因为心脏疼痛入院。思来想去,彻底放弃。
她本来还抱着侥幸的心理,觉得孩子在重点小学是“凤尾”,到了菜小至少能当个“鸡头”。结果没想到“鸡头”当不上就算了,干脆变成“鸡尾”了。
只能说下坡路果然是最好走的道路,越走越顺。
不止学习能力稳步下滑,小B说她女儿现在连素质都跟着一起下降,口癖非常严重。
不管你跟她说什么,她都用三句话来回答你。
那咋了?
包的。
受着呗。
——宝宝,你最近学习成绩下降了。
——那咋了?
——你就不能努力一下吗?
——包的。
——妈妈都要被你气死了!
——受着呗。
如此循环往复,仿佛一拳打在棉花上,你气势汹汹,她嬉皮笑脸,最后对话无疾而终。

其实我从年前一次和小B还有她女儿吃饭的时候就注意到了。孩子穿着一身名牌,背着迪士尼的包包,手里拿最新款的ipad,眼睛一刻不离开屏幕,刷着无脑短剧,不管你跟她说什么都回复一句“那咋了”。
这个时候我就很为她庆幸,庆幸她不是我的女儿。
要是大人说多了,她就双手一摊,说“我们班上的同学都这么说啊”“人生就是要躺平”。
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口头禅,我们小时候也唱着荒腔走板的“今夜开封发大水,包公变成老乌龟”“我去炸学校,从来不迟到”。但从来没有像现在的孩子那样,就连口头禅都显得那样空洞,无礼,和无赖。
不管是“那咋了”“受着呗”“包的”还是“啊对对对”“我嘞个豆”都彰显出一副城市流氓主义混不吝的模样。
暴露了他们从心底到身体的彻底“躺平”。
虽然他们可能只有七八岁,甚至更小,却不妨碍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大人,对努力的不屑一顾。
据说他们在学校里面对老师也是如此。

很多人觉得不过是孩子的口头禅,只是有趣而已。
然而言为心声,语言从来不是一个单独的孤岛,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有背后深刻的原因。所以我们国家从古代开始就很重视孩子们的童谣。
“那咋了”“666”的威力虽然比不上“千里草,何青青”“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不过确实从侧面反应了当今某些孩童群体不思上进,只想躺平,拒绝沟通,冷漠粗鲁的本质。
话说回来那咋了,反正又不是我的小孩。
抹茶白金包 |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