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比亚迪王朝网旗舰轿车与旗舰SUV——汉L与唐L迎来重磅焕新。新车型不仅带来全新车色、全栈智能升级,更重要的是,EV与DM双动力体系同时跨越式进化:汉L EV、唐L EV迈入“超级e平台+全域千伏高压架构”的全新阶段,彻底刷新纯电充电、性能的行业认知;汉L DM、唐L DM则以第五代DM技术带来更强性能、更优能耗表现。在新能源竞争进入“技术深水区”的当下,这一升级显然意义非凡。


与此同时,官方公布了汉L、唐L EV/DM共12款车型的最新售价,并同步推出置换补贴在内的最高5.2万元/4.5万元权益,为年末新能源消费市场再添一枚重磅催化剂。


相比传统400V、800V平台,全域千伏架构带来的价值远不止“数字提升”。其最直观的体现,是EV版车型峰值充电功率跃升至1000kW。官方数据显示,汉L EV、唐L EV在5分钟内即可补能400km,相当于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让纯电车从“短板”变成“即时补给”。当“补能焦虑”成为纯电渗透率继续上涨的核心阻碍时,比亚迪显然选择了从底层技术直接解决问题。
性能层面,全域千伏架构与3万转高效电机相结合,一举将汉L、唐L的动力指标推至新高度。单电机最大功率可达580kW,四驱系统合计1102匹马力。0-100km/h加速方面,汉L EV 2.7秒、唐L EV 3.6秒,最高车速分别达305km/h和287km/h。从数据到体验,这一水平已直逼甚至超越传统性能车定义的物理边界。凭借在补能、性能、效率等方面的跃升,这一套动力系统获得了“中国心”2025年度十佳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大奖,也印证了比亚迪在三电领域产业链深耕的技术积淀。

与此同时,DM版本的升级同样值得关注。新一代汉L DM、唐L DM搭载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提供DM-i与DM-p两套系统,分别对应能耗优先与性能优先的不同需求。DM平台进入第五代后,电机、电控、能量管理体系全面优化,既保留新能源混动的低能耗传统优势,又显著强化高性能场景下的输出能力。
以数据为例,汉L DM最快3.9秒破百,亏电油耗最低降至3.9L/100km;唐L DM零百4.3秒,最低油耗为4.9L/100km。而最高215km纯电续航、综合续航1430km,则让DM车型在城市通勤、高速长途等多场景下始终保持能耗与动力间的平衡。对当下希望“一辆车覆盖所有场景”的主流家庭而言,第五代DM技术的意义不仅是更强,更是更省、更从容。

外观层面,汉L与唐L继续沿用龙颜美学这一家族设计体系,但此次新增的车色,使两款旗舰的视觉呈现更具表达力。
两车共同推出的橄榄绿车色,是近年来在高端车型中颇受欢迎的“情绪色”之一。比亚迪通过低饱和度金属漆面、纳米高透色浆与微米级铝粉的混合工艺,让其呈现出昼夜不同时段的光影变化。阳光下的亮绿中透金具备活力气质,室内环境下的暗绿则带来沉稳质感,这种随着光线而变化的层次,让旗舰车型的外观多了一份精英化审美的调性。

汉L还新增了独有的西子蓝,灵感来自西湖水色。其使用巴斯夫珠光包覆铝粉,让色彩在强光下呈现珠光金属白,在弱光时转为清澈淡蓝。如同“淡妆浓抹”之间的自然色彩流动,这一车色更适合强调优雅与艺术调性的用户。
此外,汉L新增黑化运动套件,唐L可选琉光银,整体视觉风格可从沉稳商务延展至年轻运动,满足不同用户的气质偏好。
在智能化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比亚迪此次为汉L、唐L带来了大范围OTA升级,重点集中在座舱体验与辅助驾驶两大领域。首先是座舱。全新DiLink 150智能座舱在设计、交互、主题呈现上均进行全面焕新。新的UI采用深浅融合的动态色调,可随环境光线自动调整;应用图标更贴近主流审美;新增四季主题与萌宠元素,让车内氛围更具生活感和情绪值。过去座舱智能化常被诟病“功能堆叠但体验僵硬”,此次升级明显在“温度”“趣味”上投入更多心力,补齐体验生态中的情绪维度。

辅助驾驶方面的进化则更加实用。搭载天神之眼B-激光版(DiPilot 300)的车型,首次实现“车位到车位”领航辅助能力。这意味着,从车主按下启动拨片的那一刻起,车辆就能自动驶出车位、识别闸机、完成过杆,并在抵达目的地后跨楼层寻找停车位并自动泊入。整个过程无需人工接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旅程辅助”。
在城市停车难、车场结构复杂的场景里,这种能力无疑是当代消费者最期待的智能功能之一。从“高速NOA”到“城区NOA”,再到“停车全流程自动化”,汉L与唐L的智能化正在从“功能点”进入到“闭环服务”阶段。


与此同时,智能儿童安全座椅、宠物安全座、按摩仪、游戏手柄、Insta360运动相机等生态周边,也都是围绕“家庭用户的实际场景”而定制。这种生态方式或许没有科技发布会上的震撼数字,却更接近日常真实使用,更容易形成长期的使用黏性。
作为比亚迪王朝网的旗舰组合,汉L与唐L此次的焕新不仅带来了更强的动力、更快的补能、更高的颜值和更聪明的智能系统,更重要的是,它呈现了一种“面向下一个十年的技术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