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up主徐静雨开团罗永浩, 提出两点质疑你怎么看

徐静雨与罗永浩的公开论战,核心围绕预制菜知情权、定价合理性及公众人物立场一致性展开,本质是消费者权益与企业商业逻辑的碰撞

徐静雨与罗永浩的公开论战,核心围绕预制菜知情权、定价合理性及公众人物立场一致性展开,本质是消费者权益与企业商业逻辑的碰撞。

徐静雨的“双标”指控

利润率对标:以西贝自称5%利润率为基准,要求罗永浩公开直播间带货利润率。若高于西贝,则无权指责其定价高。

知情权一致性:质疑罗永浩直播间销售预包装食品(如罐头)时未显著标注“预制”属性,指责其“只要求餐厅却放任自身”。

罗永浩的立场本质

反对误导,非反对预制菜:强调曾带货预制产品,但核心诉求是堂食场景的知情权——西贝以“现制菜”宣传高价却未告知预制实情,涉嫌虚假宣传与价格欺诈。

价格合理性:“贵”的判定基于体验价值——消费者支付现制菜价格却获得复热预制菜,性价比失衡。

三大核心争议分析

1. 知情权标准的适用性分歧

罗永浩方:堂食与电商场景本质不同。西贝作为实体餐厅未主动告知预制属性,侵犯消费者选择权;直播间商品详情页已标注成分信息,符合电商规范。

徐静雨主张:任何含预制成分的食品均需显著标注,否则应担责。

关键反驳:预包装食品(如罐头)被默认为预制,无需额外标注;西贝以“现制”宣传却未告知实情,构成真实误导。

2. 利润率与定价合理性的博弈

徐静雨引用西贝5%利润率,认为其定价合理,要求罗永浩以同等标准公开财务数据。

反对声音:

利润率≠性价比:消费者对“贵”的感知源于实际体验与同类对比(如人均200元餐厅的预制菜体验)。

数据可信度存疑:西贝利润率未经第三方审计,餐饮成本核算口径未透明(如租金、人力占比)。

3. 预制菜是否被污名化?

徐静雨立场:预制菜是行业常态(类比中央厨房),反对将其妖魔化。

罗永浩支持者:争议焦点是“高价预制菜冒充现制”的误导行为,而非否定预制菜本身。

行业反思:海底捞、外婆家明标“预制”仍受认可,证明消费者抗拒的是误导而非技术。

舆论阵营分化

立场核心观点与代表声音支持徐静雨认为其揭露罗永浩“双标”,预制菜符合现代餐饮效率需求;部分指罗“煽动舆论损害营商环境”。支持罗永浩批评徐转移焦点,忽略消费者对“高价预制菜冒充现制”的愤怒;指其“蹭热度”“逻辑混乱”。中立反思事件反映精英阶层与普通消费者对定价话语权的博弈,本质是“知情权标准化”诉求。

争议延伸与深层意义

罗永浩的沉默策略:截至9月18日未直接回应,舆论多认为其“无需理会”或等待事件降温。

行业规范呼吁:

标注标准缺失:《食品安全法》未明确“预制菜”定义及堂食标注义务,导致西贝“预制不违规”与消费者“被欺骗感”并存。

成本透明化需求:企业自称“低价高质”需第三方审计支撑,否则难消公众疑虑。

徐静雨动机质疑:

被指“为西贝站台”“看提词器念广告”,甚至被质疑接商单(如多次强调“想去吃西贝”),但暂无证据。

篮球圈粉丝指其“硬蹭流量”,类比此前CBA解说“墙头草”行为

事件本质与启示

表面是网红意见领袖的互怼,实则是消费者权益与企业定价自主权的碰撞。罗永浩揭开了餐饮业“预制菜透明化”的争议,而徐静雨的挑战虽引发流量,却模糊了“知情权保障”这一核心诉求。公众更期待建立行业统一标准(如预制程度分级、菜单强制标注),而非陷入口水战消耗。

未来关键:若网红论战退潮后,行业规范仍缺位、企业改进仅流于表面,这场风波终将成为一场无意义的舆论内耗。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抵制预制菜,而是坐下吃饭时能清楚知道:盘子里的菜是现炒还是复热,花的钱到底对应什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