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段誉活到射雕时代,为何没登场,你看他让谁当皇后

有人说《天龙八部》是金庸的巅峰之作,但在笔者看来,若不是有《射雕英雄传》乃至“射雕三部曲”的成功,可能金庸都不会写后来的

有人说《天龙八部》是金庸的巅峰之作,但在笔者看来,若不是有《射雕英雄传》乃至“射雕三部曲”的成功,可能金庸都不会写后来的《天龙八部》。

其实从笔者这段描述,同时也是真正了解金庸小说的人就会知道,金庸是在“射雕三部曲”完结后,才写的《天龙八部》,所以即便书中几本小说之间存在关联,也难免会存在一些设定上的冲突。

比如《射雕英雄传》中为何没提到段誉的存在。

(段誉、钟灵剧照)

事实上你若细品原著的话,就会发现段誉是完全有理由参与到《射雕英雄传》的故事的。

一、段皇爷的野心

《射雕英雄传》的故事发生于南宋宁宗时代,距离《天龙八部》故事发生的北宋哲宗时代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此时已经不是“一僧、二挂、三老、四绝”的时代,而是属于射雕五绝的时代。

在那五绝之中,最强的自然是“中神通”王重阳,而当年的第一次华山论剑开打之前,一切尚未有定数时,五绝都是齐名的存在。

而五绝中的“南帝”段智兴就是当年那段誉的孙子,这段智兴是个典型的武痴,哪怕他的后宫之中有几十位佳丽,他也无心撩拨,一心只想修炼武功,以争那天下第一的虚名。

(南帝剧照)

其实段智兴不仅是代表他自己,也代表着整个大理段氏的颜面,所以当年大理段氏出战第一次华山论剑的人选,不应该是愣头青段智兴,而是他爷爷段誉才对。

有人可能要说了,段誉活得到射雕时代吗?

答案是肯定的。

二、长寿皇帝

其实多数人不知道,《天龙八部》的三位主角中,萧峰、虚竹都是金庸虚构的人物,而段誉却不是,这个角色是有历史原型的,其历史原型即是真实的大理宣仁帝段和誉。

比如金庸在新修版末尾就提到过这么一句:“据大理国史籍记载:大理(史称‘后理’)宪宗宣仁帝段誉,登基时年号‘日新’,后改文治、永嘉、保天、广运,共有五个年号,其后避位为僧,一共做了四十年皇帝,传位于其子段正兴。段正兴史称‘景宗正康帝’,次年改元‘永贞’。他做了二十五年皇帝后,也避位为僧,传位于其子。”

金庸都强调了“据大理国史籍记载”,自然是引用了现实历史的,包括段誉的儿子段正兴,这角色也是有历史原型的,而这段正兴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南帝”段智兴。

当然,这里还有个问题,笔者凭什么说段誉活到了射雕时代。

那是因为其历史原型段和誉死于公元1176年,而王重阳的历史原型则只活到1170年,说白了,王重阳驾鹤西去之后,段誉都尚存于世,你不得不服,这哥们是真能熬。

即便抛开历史原型不谈,只从武侠小说的角度来分析,段誉能够活到九十多岁也不足为奇,因为他有极其深厚的内力。

(段誉剧照)

当年他习得北冥神功之后,就先后吸走了二十多位高手的内力,到了故事结尾的宋辽大战时,书中便有旁白提到:“段誉在得到鸠摩智的毕生修为后,内力之强,亦是震古烁今,他那‘凌波微步’施展开来,辽军将士如何阻拦得住?”

他的内力怕是比当初的无崖子更高,无崖子尚且能够凭借深厚的内力续命,那段誉要活得久一些,又有何难?

显然,第一次华山论剑时,段誉一定还活着,可他为何没代表大理段氏出战?

于情于理,似乎他都应该出手,毕竟他们争的不仅仅是个虚名,更是那本《九阴真经》,若能夺得那宝典,不就能让大理段氏更加强大吗?

所以段誉还有何顾虑?

或许不是有何顾虑,而是因为此事的段誉早已没了心气,而这一切,都与他那皇后有关。

三、段誉的皇后

段誉的皇后是谁?

木婉清、钟灵,还是王语嫣?

都不是。

(木婉清、钟灵剧照)

《天龙八部》原著最后一回中只提到这么一句:“段誉为君,清静无为,境内太平。后来他禀告伯父本尘大师,将自己身世秘密对华赫艮、巴天石等亲信说了,立木婉清为贵妃、钟灵为贤妃、晓蕾为淑妃。华赫艮等以这是皇帝身世机密,尽皆守口如瓶。段誉征得梅兰竹菊四姝首肯,并获得虚竹夫妇认可,将她们分别许配于高泰明、华赫艮、巴天石等人之子。”

无论是木婉清、钟灵、晓蕾都只是妃子而已,至于那梅兰竹菊,他更是要都没要,直接送给了自己的那些大臣。

那是王语嫣吗?

不,新修版中,王语嫣离开了段誉,回到了慕容复身边。

金庸为何要刻意留白?正是因为段誉的皇后只能是一个人,一个有历史原型的人,也就是那高皇后。

连载版中提到过一位名为高湄的女子,且不知是不是那高皇后,只知道段誉的历史原型所立的皇后,就高泰明之女,而这高后可不是个省油的灯。

(女子剧照)

在《滇史记》中就有记载她在后宫中欺压群妃的事迹:“高后乃命褫其衣,杖之百,大理禁中杖人所用,乃以全竹为之,通其节而实以铅, 王德妃受杖未及半,血流殷地,穆贵妃不忍,因跪求赐帛,钟贤妃以下亦环跪乞恩,誉闻,急赴之,乃许赦智昌,高后乃释之。而智昌已瘴疾而故。”

其实熟悉大理历史的人就知道,大理皇室虽然姓段,但实权却一直掌控在高升泰家族手中,因此段誉受尽屈辱,继而选择出家,早已没了心气,又如何会去争那天下第一的虚名呢。

或许这也是金庸没法把段誉中年乃至晚年的故事写出来的原因,因为通篇写下来,也不过是“遗憾”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