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能够击垮那些有点家底、有点情怀的主理人的,只是一份还没有到来的来年租金合同。因为主理人不怕亏钱或者受到质疑,只是怕未来的自己继续这样平庸,碌碌无为。”
——大超
早上8点上班,困得不行,点了杯某知名小鹿大牌咖啡,只要9.9元,一杯下肚,暖洋洋美滋滋。
但路过一家文艺精致的小咖啡店,还没开门,平常没到10点是不会开的,老板也经常不在店里。可能我们这些打工人不是这种店的目标人群吧。
但在我印象里,从小到大,能开十几年的餐饮店里,从来就没有一家咖啡店,即使是加盟连锁店,也大都换了老板。
大家会觉得这种店倒闭很正常,毕竟这种小资的咖啡店,卖得又贵,口味也品尝不出来到底比其他连锁店的咖啡好在哪里。
江湖上流传一句话,劝人做奶茶店,天打雷劈。因为这行之前太卷了,不是说产品力的问题,而是市场过度饱和,连乡镇上现在都是品牌连锁店,已经没有个人品牌或者说杂牌生存的空间了。

之前上海主理人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爆火,大家争相模仿主理人小资装X的调调,以及看起来高深莫测的咖啡理论。“主理人”是店老板自己给自己起的洋气代称。
许多人都在嘲笑他们,就是一个“个体户”,冒充什么咖啡大师,早晚得倒闭。
当然了,我是觉得个体工商户没什么不好,大家没必要打击这些主理人的时候,误伤到那些努力奋斗的个体户小老板。
那天我去了一家小咖啡店,发现一整个下午,来消费的人只有七八位,外卖单子一个都没有。而下午已经是咖啡店的黄金运营时段了。
在中国,咖啡作为必需品的地方,只有那些白领和大学生人群较多的城市,北上广深、苏州等城市才有着相对庞大的需求基础,这里面连锁品牌又占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而其他地方,大多还没有养成像西方人那样的咖啡消费习惯,每天必须要来上一杯。
主理人的咖啡店,更像是一场文艺过家家,狠心点说没有真正的商业化。因为如今19.9一杯的咖啡都算比较贵的情况下,主理人做的咖啡,无论是价格、制作卫生条件、标准化程度等等方面,都没有竞争力。
我想说,美国一杯品牌店咖啡也就6-10美金,换算过来也就40、50一杯,但是对于人家的消费水平来说,跟我们买一瓶饮料差不多。但这些精致小咖啡店竟然觉得自己的产品可以和世界一流、拥有强大研发实力的品牌咖啡相媲美,价格跟人家一样。
而作为精致小咖啡店溢价体现的地方,即人发呆消遣谈事的第三空间,这些小店的装修氛围又达不到商业化的标准。
例如面积,很多主理人咖啡店过小,咳嗽一下全店都听见,怎么发呆谈事情?
又例如装修,这些小店永远都在模仿西方的装修审美风格,乍看一眼挺文艺挺好看,但留不住人,很多客户最多偶尔来消费一次,拍个照,没有回头客。也就是说,只是拍照打卡地,而不是让人真正日常消费依赖或者喜欢上的地方。

有人说,你说的不对,主理人们已经尽力在模仿西方的小咖啡店了,包括装修、环境、服务等等,都差不多,而且选的位置大都很不错,为啥到了中国就水土不服了呢?
可以看看那些到中国发展很好的餐饮企业,像肯德基麦当劳,商业化依然很成功,原因有很多,比如好吃、品控稳定、服务好等等,但核心就在于,他们变得非常本土,品牌价值因为本土化成功而更高。
“像家一样温馨”是这些国外餐饮店存活下来的关键,因为中国最普通的大众才刚刚富裕一些,出门聚餐大都是有考虑的,例如带孩子吃顿好的,请客请朋友聚一下,约会等等。冷清逼格高大上的场所永远不是第一选择。
喝咖啡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就是一杯提神醒脑的饮料而已,再没有什么文化内涵。
最普通的大众才是社会经济消费的主力,忽视了他们,就是对于商业的无知。
而主理人的咖啡店,无论从店铺装修、价格还是服务,都在有意无意地忽视普通消费人群,从而自以为能够抬高自己的品牌力。
但眼看着每天的营收连租金都不够,主理人们那文艺而焦躁的心会越来越消沉,年底快要过年了,一想到明天春天又要交几万元的租金,想想不如开到年底,年前就关了吧。
最终能够击垮那些有点家底、有点情怀的主理人的,只是一份还没有到来的来年租金合同。因为主理人不怕亏钱或者受到质疑,只是怕未来的自己继续这样平庸,碌碌无为。
如果喜欢的话,向各位观众老爷们求个关注!这里聚焦社会热点最前沿,我们每天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