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看完《志愿军:浴血和平》,才知道陈凯歌已经不会拍电影了

公司组织看电影,片子是陈凯歌拍的《志愿军:浴血和平》。影院不大,一群人坐在里面,椅子很舒服,可以躺下。我调了一个舒服的角

公司组织看电影,片子是陈凯歌拍的《志愿军:浴血和平》。影院不大,一群人坐在里面,椅子很舒服,可以躺下。我调了一个舒服的角度,进入另一个世界。

陈凯歌的《志愿军》系列有三部,前两部我没看,直接看第三部,有些割裂,其中一个问题是,电影里所有的角色对我来说很模糊,特别是谈判一方,多数人在历史上并不出名。陈凯歌用这个切口,来逐渐将故事变成宏大的叙述背景。

战争片要拍好不容易,陈凯歌在整个大环境叙事下,始终很摇摆,他想抓住「和平」这个概念,不断让人思考到底和平从何而来,和平是否会到来。

另一边,又通过脸谱化的形象,凸显美国在谈判过程中的嚣张跋扈,无理取闹。为此,给另外一条必须通过战争来让对方服软的线,增加动力。

一边是谈判,另一边是战争,「和平」不是在桌子上谈出来,而是通过武力的方式,迫使对方让步,一枪一炮,用无数人的鲜血换来。

对任何导演来说,战争片的故事太多,要找到切口不容易,陈凯歌的问题在于,找到切口,却不知道怎么讲好故事,他是个贪大求全的人,在谈判的过程中,夹杂战争的情绪,又在故事中,希望人们明白和平的道理。

朝鲜战争是一场中国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战斗,从而迫使美国站在谈判桌上的历史,在谈判的过程中,导演不是在凸显谈判的意义,而是通过自己是弱势的一方,强调必须使用战争手段,逼迫美国好好坐在谈判桌前让步。

什么是和平?我相信陈凯歌也没有想明白。电影里第一次追问和平,是李晓(张子枫饰)看见翻译团队用石子摆和平鸽图案,通过暗示,向美国甚至世界其他国家,表达和平的意愿。她拿起鸽子眼睛上的一块红石头,用力扔出去,告诉林月明(宋佳饰),自己的亲人全部在抗美援朝中阵亡,和平应该用武力解决。

第二次和平的追问,出现在孙醒(陈飞宇饰)在中立区抓敌人,突然被射杀,导致和平谈判的意味变成了导火线,从而促使整个电影往战争方向进行,这给正面战争提供了足够的情绪价值,从而结合美军在谈判桌上的各种无理取闹,逐渐演变成事情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三次和平陈凯歌拍得很巧妙,先是通过一朝鲜的孩子跑到美军中立区,后又跑回来,林月明坐在轮椅上说,孩子跑来跑去,是没有边界的,或许和平就像孩子,始终会跑回来。

通过诗意的表达,从而让人引发情感共鸣,确实是拍电影常用的手法和技巧,可真正的和平是什么?看完整部电影,我的心里依旧没有答案。毕竟,在他们以至往后的时代,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很难用镜头表达出战争中追问和平的意义。

《志愿军》最重要的一场战斗,应该是上甘岭,这里有熟悉的历史人物:黄继光。陈凯歌似乎执着于展示战争中,人物的英勇,很难给人挣扎、徘徊、犹豫等所有的负面情绪,从人性塑造神性,使得电影看起来特别别扭,所有的胆小、害怕都是美军的事。似乎他们是在和一群神战斗,怎么也打不赢。

我不知道陈凯歌在《霸王别姬》之后,到底怎么了,可电影的质量,确实不是大导演的水准,他像是在玩儿短视频切片,完成一个场景,放一页文字说明,接着又放短视频,调度镜头,完成场景,一个接一个,如同切换PPT,《志愿者》讲得左右摇摆,无法完整叙述整个故事,只能通过支离破碎的片段,拼凑成一部电影。

熬到影片结束,我心里松了口气,不禁暗自庆幸,我只看了第三部,逃过了被前两部折磨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