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李斯,那成功的光芒简直亮瞎眼。
他师从大名鼎鼎的荀子,之后,一个外地人跑到秦国,一路打拼,爬到了人生巅峰,当上了丞相,要是秦始皇能称“千古一帝”,那李斯称“千古一相”也毫不为过。
秦始皇对李斯那叫一个信任,基本是言听计从。
君臣俩配合得那叫一个默契,取得的成就,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而且李斯功高却不震主,秦始皇到死都没怀疑过他,这份信任,简直没谁了。
李斯对秦二世还有拥立之功呢,按说这地位稳如泰山了吧。
可谁能想到,最后李斯却败得那么惨,落得个身败名裂、家族被灭的下场,这在历史上也是少见得很。
1、沙丘之变中的败局
在始皇时期,李斯已然站在权力巅峰,位极人臣,再难往上攀升。
而赵高,虽是宦官、小人,却野心勃勃,一心想着升官掌权、位极人臣。
李斯清楚赵高要争要斗,却低估了其野心,犯了“知己不知彼”的大忌。
沙丘之变时,李斯被赵高的分析说服,把蒙恬视为头号对手,联合赵高矫诏除掉扶苏与蒙恬,自以为政界再无足够分量的对手。
他觉得功劳才能无人能及,又矫诏拥立了皇帝,长保富贵似乎顺理成章。
可他大错特错。
政治场上,盟友随时可能变敌手。
赵高与李斯结盟拥立二世成功后,立刻把李斯视为最大威胁。
而李斯呢,在秦始皇沙丘病逝时,若主动为自身打算,联合赵高拥立胡亥后,就该立刻剪除赵高势力。但他没这么做,被动接受了赵高的阴谋,从此陷入被动局面。
即便后来李斯意识到赵高是主要政治敌手,仍小看对方。
他凭借丞相之尊和拥立之功,觉得对付赵高绰绰有余,一次次错失良机。
等到局面无法逆转,他才慌了神,向皇帝诬告赵高谋反,却拿不出任何证据,这不过是急了乱咬。
李斯在沙丘之变中的种种表现,暴露出他在政治判断和应对上的严重失误。
2、李斯的失策
沙丘之变时,赵高抛出问题,问李斯若扶苏继位,与蒙恬和新皇帝的关系谁更亲近,李斯坦言不如。
可他却没反过来琢磨,胡亥继位后,自己和赵高谁与新皇帝更亲近。
这一疏忽,为后来的败局埋下了伏笔。
二世继位后,长期不见群臣,只从赵高那里获取国家局势报告。
而有拥立大功的李斯,却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
这情况李斯心里都清楚,可他却做出了糊涂举动,竟指望靠一份书面报告说赵高谋反,让皇帝相信自己。
这显然不现实。
皇帝接到报告,大概率会这么想:赵高先说你谋反,你后说赵高谋反,你的话可信度太低;赵高天天陪着我,他的建议都是让我开心的,怎么可能谋反?
李斯当初在荀子那儿学的是帝王之学,和秦始皇相处时,他成功了,赢得了秦始皇的绝对信任。
但在二世这儿,这套帝王学却没了用武之地,他对二世几乎没什么影响力。
在权力斗争中,和皇帝关系密切、接近权力中心的人往往占优势。
所以历代想固宠的人,都拼命打听皇帝爱好、揣摩皇帝心思,想尽办法打通和皇帝的联络渠道。
可李斯倒好,在和皇帝联络这件事上,居然借助自己的敌手赵高。
敌手怎么可能给他靠近皇帝、影响皇帝的好机会呢?
李斯这一步错棋,最终让自己陷入了无法挽回的困境。
3、被杀原因。
李斯贵为丞相,是百官之首,却没自己的私人势力集团。
这正是秦始皇没怀疑他的原因,在始皇活着时,靠皇帝的欣赏与信任,李斯地位稳固,像韩非出现时,他略施手段就除掉威胁,根本无需结党,而且始皇活着时他也不敢结党,否则难以自辩。
可始皇一死,情况就变了。
新皇帝最信任的人不是李斯,这一点他长时间没认真考虑,即便考虑了也没采取行动。
赵高成了他政治上最大的敌手,在赵高势力还没膨胀时,以李斯的地位,完全有能力建立自己的势力集团。
皇帝权力至高无上,但权力运用很灵活。
二世初登皇位,没经验,李斯若有心,组建自己的班子把持朝政并非难事。
但他没这么做。
反观赵高,很快利用特殊地位,胁迫一些朝臣,不排除有真心投靠的,迅速建立起与李斯对立的集团。
等这个集团实力壮大,李斯想反击时,为时已晚。
李斯为何不建立自己的集团呢?
可能和吕不韦的命运有关。
吕不韦在秦国建立庞大政治势力集团,李斯初到秦国就加入其中。
始皇亲政后,很快摧毁该集团,李斯作为成员也受牵连。
他亲眼见证吕不韦集团的败亡,或许暗暗发誓,自己坐到那个位子,绝不能重蹈覆辙。
可他没想到,不建立集团,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最终还是走向了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