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古的长江流域,先民们发现了一种金黄的果实。
大禹治水途中,疲惫不堪之际,随手摘下一颗橘子,剥开品尝,顿觉神清气爽,体力恢复。
这颗橘子,便成了他治水路上的忠实伙伴,也成了中华文明最初的甜蜜记忆。
橘子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汉代交趾设立"橘官"和"橘籍"制度,越人以橘为税,柑橘成为官营贡品,推动规模化种植 。
唐宋时期,柑橘通过"广州通海夷道"等航线参与海上贸易,
宋代《橘录》系统分类柑橘,黄岩蜜橘被列为"天下果实第一" 。
明清时期,柑橘加工品(橘饼、橘酒)普及,
民间节庆中已出现送橘习俗 ,橘子成为南方经济作物,承载着百姓的生计与希望 。
橘子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
它穿越了四千年的风雨,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兴衰更迭。
今天,跟您聊聊中国最好吃的橘子……

广西兴安人的“金疙瘩”,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灵渠修凿时,秦军南下水土不服,这酸甜多汁的果子成了“救命粮”。
老辈人讲,“蜜桔甜过初恋”,说的是它皮薄如纸、汁多似蜜的滋味。
如今,界首镇万亩橘园里,光谱分选机正给果子做“CT”,好果率超95%,冻伤果也能分拣出来,让果农少亏钱。
这果子“有脾气”,
春种秋收,10月金黄上树,12月霜前摘完。
单果重25-40克,橙黄果皮泛油光,咬开像爆浆果汁包,甜中带酸,维C赛过猕猴桃。
兴安人拿它做冰糖桔丝,橘皮切丝拌糖熬,酸甜脆口能下饭;
或做蜜桔蛋糕,果肉混面蒸,香得邻居来敲门。

湖南湘西永顺县的“金疙瘩”,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这方水土养出的橘,自唐宋起便载入史册,
当年土司王进贡朝廷的贡品里,总少不了它的身影。
武陵山脉的云雾裹着酉水河的甘露,在海拔350米以下的石灰岩红壤里,孕育出“甜得赛过野蜂蜜”的橘香。
永顺人管它叫“桔祥果”,摘时念叨“一剪金,二剪银,三剪福进门”,
这方言里的讲究,藏着祖祖辈辈对土地的敬畏。
四月开花,十月金黄满枝。
果皮橙亮如油,瓣瓣分明,咬一口酸甜直窜喉咙。
老辈子传下做法:冰糖慢炖裹糖衣,或与蜂蜜同煮,甜而不腻。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打屈原《橘颂》那会儿就种上了,
跟老辈人说的“后皇嘉树”沾亲带故。
章文才在窑湾育出“国庆一号”,1965年橘子丰收。
这橘子二月种、十月收,皮薄得透亮,肉厚汁多,
咬一口“滋儿”地冒甜水,甜中带点酸,像极了老宜昌人的日子,苦尽甘来。
做法也简单,直接剥皮吃最解馋,或者做成冰糖炖橘,暖胃又暖心。
当地人爱说:“窑湾橘,甜过初恋!”
如今,这抹橙红已飘香六十载,成了三峡人家最浓的烟火气。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已有1500年种植史。
南北朝《异苑》载其踪,清光绪《长宁县志》记柑橘为贡品,
1996年摘得“中国蜜桔之乡”桂冠,
2020年更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名单。
这抹“橙黄”曾是朝廷贡品,如今仍带着客家人的烟火气,
当地老农常说“好食到舐脷”,一口咬下,皮薄如纸,汁水四溅,酸甜比例恰似人生,三分酸七分甜,回甘绵长。
蜜桔种在海拔200-500米红黄壤间,特早熟品种8月谢花后120天采,早熟140天,中熟170天。
果肉无核化渣,糖度最高达13°,
可空口吃、榨汁、制蜜饯。

湖南省洞口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这橘子早在一千年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就栽上了,
清末曾国藩带江浙黄桔、朱红桔回来嫁接改良,才有了这无核甜如蜜的“雪峰牌”。
洞口人说话都带股子蜜桔香,
“吃口雪峰桔,甜过初恋哩!”这儿属雪峰山东麓暖区,昼夜温差大,十月里桔子一转色,糖分“噌噌”往上窜,可溶性固形物能飙到14%,比日本蜜桔还甜2%!
这桔子皮薄得跟蝉翼似的,一剥就开,果肉脆嫩无渣,甜里带点酸,
像极了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的性子。
十一月收成时,满山桔树挂得金灿灿,远看像“树树笼烟疑带火”,近闻是蜂蜜香混着桔子甜。
除了鲜吃,还能熬成桔子糖、泡水润喉,连桔皮都是中药材,止咳化痰顶管用!

广东省阳春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明朝末年便在漠阳江畔扎了根,因主产马水镇得名,距今三百多年。
老辈人说,这桔子得天地灵气,
漠阳江冲积的半沙土,松软肥沃似筛过,种出的桔子皮薄如纱,剥开时“嘶”一声,汁水溅到手背,甜中带点蜜香,像极了旧时村头老井水,清冽甘甜。
2004年阳春被叫“中国马水桔之乡”。
这桔子分“十月桔”和“年桔”,
年桔最是金贵,春节前上市,家家户户买几斤,拜年时摆碟桔子,说“新年大吉”。
剥开吃,果肉细嫩得像化在舌尖,甜而不齁,带点酸,像极了生活里的甜头,
总得带点小刺才够味。
当地人常说“马水桔,真系抵食到烂啦”,意思就是这桔子又甜又划算,吃一口,比喝蜜还舒服。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三国时就有人在临海种它,算下来有1800多年历史了。
明朝永乐年间,日本僧人智惠到天台山参访,把台州蜜桔带去鹿儿岛,变异出“唐蜜柑”,就是涌泉蜜桔的前身。
上世纪30年代,管岙村村民又把它带回故乡,这才有了“涌泉蜜橘”的名号。
这桔子11月成熟,12月霜降后甜度飙到17度,
皮薄得跟蝉翼似的,只有0.8毫米,能连皮带肉吃,“吃桔带皮”就是当地老话。
咬一口,汁水“哧溜”爆开,
甜得清爽不齁嗓子,连籽都没有,果肉嫩得跟布丁似的,抿一下就化了。
现在正是吃它的好时候,别等啦,再晚可就赶不上这口“甜过蜜”的滋味了!

重庆市忠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两千年前,汉武帝设橘官专管忠州(今忠县)贡橘,
杜甫更留下“荒庭垂橘柚”的诗句。
最动人是白居易,公元818年被贬至此,见橘树“生南国”的坚韧,便带百姓开山种橘,离任时叹“草树禽鱼尽有情”。
如今“半城山水满城橘”,忠县人管这口甜叫“巴适得板”!
十月爱媛38号挂枝如金,咬一口“甜得直冲天灵盖”;
春见耙耙柑更绝,果肉像“化了冻的果冻”,一抿就化渣。
当地人吃法更野,拿橘皮蒸羊肉,膻味全消只剩清香;或做“拔丝鲜橙”,外脆里嫩能拉丝。

江西抚州南丰县的特产,
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自唐开元年间便被列为皇室贡品,杨贵妃尝后风寒顿消,直呼“此果赛荔枝”!
斯大林夸它“桔中之王”,毛主席出访苏联都捎上五百斤当国礼。
传说仙人见卖桔人欺老弱,吹口气让桔子飞落南丰城西,石佛指路水南村,从此漫山桔树成海。
十一月的南丰,漫山金黄,果皮薄得透光,
掰开汁水直飙,甜酸比12:1,像含了口会呼吸的蜜,当地人讲“食桔要趁鲜,莫等蜡封天”,
现摘现吃才够味。做法更绝:
盐蒸桔子暖胃驱寒,
果皮晒干泡茶清火,连桔肉都能酿酒、熬醋,做成桔糕桔饼,甜得人眯眼。

浙江台州黄岩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传说观音菩萨遣顽石化人,携金果种在澄江两岸,成就“中华橘源”美誉。
唐代它被列为贡品,南宋高宗赞其“天下果实第一”,
元代年贡橘二万三千颗,连日本鹿儿岛的温州蜜柑都源于此,
明初日僧智惠携橘种返日,芽变后育成今广为种植的品种。
这抹橙黄,浸着1700年的岁月,甜里裹着历史的厚重。
蜜桔十月成熟,皮薄如纸,仅0.11厘米厚,果肉化渣多汁,甜酸比恰到好处。
咬一口“嘎吱”响,汁水在嘴里炸开,甜得嘞,像喝了蜜!

湖北宜昌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两千多年前屈原就在《橘颂》里写它“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唐时杜甫也吟过“春日清江岸,千甘二顷园”。
这地儿北纬30度,光照足、雨量匀,种出的蜜桔皮薄似纸,黄中带青,甜得“掉牙,跟喝蜜糖水儿似的”。
如今九月上旬到十二月,特早熟品种比普通蜜橘早熟二十天,
金黄的果子挂满枝头,抢鲜上市,甜得人直咂嘴。
蜜桔皮薄肉厚,酸甜爆汁,咬一口汁水直飙,跟咬了口小太阳似的。
连皮都是宝,晒陈皮炖肉去腥提香,老宜昌人说“这皮子比肉还金贵”。

湖南石门县的“金果果”,2019年11月15日,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自唐朝便有“品味第一”的美誉。
明朝洪武年间,石门已是江南朱橘重镇,民间“寨寨产橘,户户有柚”的盛景延续至今。
1968年,50吨蜜橘首次出口加拿大,拉开“中国柑橘出口第一县”序幕。
历经六十年风雨,石门人用“一簸一箕”的农家肥滋养橘园,成
就了“甜酸比例16:1”的绝佳风味,
初尝甜如蜜,细品带丝酸,爆汁感直击味蕾,当地人笑称“这橘子,连皮都透着股子‘松活’劲儿!”
橘皮薄如纸,果肉化渣无渣,维C含量高到“吃仨橘子,一天维C够”。

四千年了,橘子还是那个橘子。
你剥开橙黄的皮,汁水溅到指尖,那股酸甜钻进鼻腔。
这是大禹尝过的滋味,是屈原歌颂过的故乡,是白居易亲手种下的希望。
现在它就在你手里,还带着阳光的温度。
别说话,掰一瓣放进嘴里。
让这四千年的甜,在你舌尖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