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AI赋能·智创未来教育新样态——培星小学人工智能助力教学模式变革实践研讨会

11月20日,“AI赋能·智创未来教育新样态”实践研讨会在北京市海淀区培星小学南校区成功举办。这场由北京市教育学会教师专

11月20日,“AI赋能·智创未来教育新样态”实践研讨会在北京市海淀区培星小学南校区成功举办。这场由北京市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会、北京市教育学会科技体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培星小学和延庆四海教育集团联合承办,汇聚市区教育专家、跨界同仁的盛会,既是技术浸润课堂的实践展台,更是教育革新方向的思想聚场——当AI真正嵌入教学脉络,教育的未来便有了温暖而坚定的模样。

课堂现场:技术为笔,绘就育人新图景

8时50分开始,八间教室同步开启AI赋能教学研究课展示,每堂课里都深藏着培星“以智启慧,以爱育人”的教育初心。

美术课《快快乐乐扭秧歌》,AI不再是冰冷技术,而是暖心“艺术助手”。AI魔法师“即梦”将秧歌热闹场景具象化,帮孩子触摸“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AI生成秧歌人物,为动态勾勒、暖色搭配提供鲜活范本,轻松化解教学难点;课后更让静态画作“动”起来,变成秧歌视频,既燃创作热忱,又添成果仪式感。传统文化遇AI,美术课趣味与艺术感知力直接拉满!

科学课《身体的总指挥》,尝试通过AI设计的“反应测试”小程序和“大脑功能配对”互动游戏,让学生体验反应速度并激发学习兴趣,实现个性化练习。这不仅提升了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率,还强调了原理而非技术本身,体现了AI在教学中的应用。AI程序还能自动汇总和上传学生数据,简化了教师的工作,提高了教学效率。

音乐课《G大调小步舞曲》,AI小老师化身舞蹈导师,拆解巴洛克舞蹈“姿态典雅、动作对称、乐舞相融”的核心特点,学生跟着节奏模仿轻盈舞步,让文化理解在实践中扎根。随后,AI生成的巴赫“数字人”身着古饰进行自我介绍,以趣味提问引导学生认识亨德尔、维瓦尔第等同时期的其他音乐家,让巴洛克音乐知识在沉浸式互动中自然生长。

在《大雁湖》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AI生成智能体,鄂温克族小姑娘娜仁,作为老师的好朋友,在课上和同学们一起给娜仁打电话,让娜仁给同学们解答心中对鄂温克族或是关于湿地的疑问。并且还用AI创作了《野鸭湖之歌》同孩子们一起欣赏。

在《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课堂上,AI并非简单的工具辅助,而是撬动学生高阶思维的支点。课堂以借助AI生成插图,完整讲述童话故事为核心任务,老师借AI 先提供“捉迷藏”示例图搭建认知支架,再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红头“含泪呼喊”、青头“贴肚传音”等细节,将文字解读转化为具象画面设计,实现了从“文本理解→细节筛选→创意转化” 的思维跃迁,真正实现技术与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

在数学课上,教师将 “可视化呈现 ”“智能评价 ” 融入教学环节中,应用 3D 建模技术构建新房立体模型,支持“2D→ 3D” 动态切换(平面户型图可一键转化为立体户型图),帮助学生建立 “平面图形→立体空间 ”的对应关系,理解 “客厅 ” 作为组合图形的构成要素(如由长方形与梯形拼接而成)。引入 AI 评价系统,针对学生提交的房间平面图设计方案,从 “空间布局 (如卫生间与厨房管道合理性) ”“功能分区(如卧室隐私性) ”“面积分配(如卫生间空间局促问题) ”生成个性化点评,同时提供优化建议。

英语课《How to make zongzi》,利用即梦 AI 生成的屈原数字人技术,应用于读前活动中,以屈原动态形象吟诵《离骚》名句的场景,具象化端午文化,衔接 “吃粽子” 与 “纪念屈原” 的逻辑。同时,课堂中借助豆包的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技术,渗透英语阅读中联系图片,上下文猜测词义的阅读策略,并利用豆包 AI 验证预测,生成辅助学习资料,二者技术适当融入教学中,显著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与学习主动性,同时优化教学效率,助力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体育课《立定跳远与游戏》引入AI技术,通过生动形象的“哪吒”数字人进行动作要领讲解,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同时,借助AI智能设备的测试与分析功能,对每位学生的技术动作进行精准捕捉与解析,实现个性化评估与反馈,从而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与评价质量。

研究课后,各学科专家深入教室,围绕“技术如何服务教学目标”展开精准点评。专家们一致认为,培星小学的AI教学实践已超越“工具应用”层面,实现了与教学核心环节的深度嵌合,教师们也成功从“技术使用者”转型为“学习情境设计师”,这种转型正是教育数字化的核心要义。

深度研讨:思想碰撞,锚定变革新方向

如果说研究课是实践的缩影,那么后续的机器人展示、沙龙访谈和学校主题发言,则让这场研讨会的思想深度不断延伸。

主会场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展示课点燃全场热情。可视化图板编程让抽象的编程逻辑变得触手可及,学生通过拼摆指令模块即可操控机器人完成各种动作和走位,真正实现“做中学、乐中悟”。机器人灵动的表现不仅彰显了AI与硬件融合的魅力,更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算法思维与工程逻辑的理解。现场学生流畅地运用编程指令完成机器人协作任务,展现出极强的创新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赢得观摩教师阵阵掌声。这种具身化、沉浸式的学习方式,正悄然重塑课堂生态,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育跃迁,为未来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动能。

当AI遇上教学,课堂正悄然生变。沙龙访谈环节,由窦飞老师主持,数学和语文老师倾情参与。王欣老师分享了她用智慧笔实现“数据洞察”,让每个孩子的思考被看见;刘奚泽老师讲述了与AI“协同备课”,拓展教学深度的故事;韩娇娇老师则引导学生用AI创作《小英雄雨来》微电影,让红色经典真正走入内心。AI不是替代,而是赋能——它助力教师精准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创造。老师们还和与会领导老师交流了AI使用在教学中所面临的挑战,并对人工智能的教育价值进行的深入探讨。

随后,田智华副校长以“新动能、新模式、新课堂”为题做学校主题发言。全面阐述了学校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探索路径。依托AI技术,学校重构教学流程,推动课堂从“标准化供给”向“个性化服务”转变,形成数据驱动下的精准教学新模式。教师借助学情分析系统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学生在智能辅助下获得适配的学习资源与反馈,学习效能显著提升。技术不再悬浮于课堂之上,而是深度融入教学肌理,成为撬动教育质量整体跃升的关键支点。

北京市教育学会科技体育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闫顺林

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兼国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 吴安春

北京市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理事长 张景浩

最后,由北京市教育学会科技体育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闫顺林、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兼国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吴安春、北京市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理事长张景浩,进行了专家点评及总结讲话。几位专家充分肯定了学校本次研讨会取得的成果,精准剖析了学校在实践中的亮点与特色,中肯地指出了学校未来需要深化和突破的关键点。结合专家的点评总结,学校表示将不断继续创新教学模式,推动AI从“展示亮点”走向“常规课堂”,真正服务于每个学生的成长。

活动回响:微光汇聚,照亮教育新征程

研讨会落幕了,但教育变革的种子已然生根。我们相信,在不久的明天,校园里定会涌现出诸多温暖的变化:科学课的学生自发用智能设备观察自己的专注状态,美术课的孩子组建了“AI创意小组”;机器人社团的学生开始研究“如何让机器人帮助食堂阿姨分餐具”。这些细碎的改变,恰恰印证了AI赋能的真正价值——它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更让孩子们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此次研讨会是培星小学AI赋能教学变革的里程碑,更是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生动样本,是构建让每个孩子主动成长的“未来教育”新样态。

“路虽远,行则将至”,培星小学的探索,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尝试。未来,当技术真正服务育人初心,必将迎来智能精准与育人温暖共生的教育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