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房东,是指将自身拥有所有权或合法使用权的房屋及其他物业出租给他人,以获取租金收益的个人或组织(本文聚焦商务类租赁行为,不含住宅、商铺等出租场景)。其中既包括拥有原始产权的“一房东”,也涵盖通过转租获取收益的“二房东”“三房东”等角色。
无论“一房东”还是“N房东”,均具备三大核心特征:一是拥有物业所有权或合法出租权,这是开展租赁业务的基础前提;二是与租户签订规范租赁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形成合法租赁关系;三是收益主要依赖租金,同时需承担房屋维修、物业费代缴等基础责任。

图片来源:现所
“房东盈利模式”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民间流传的“一铺养三代”,正是对这种模式稳定性的生动写照,本质上是“低风险、稳收益”的“坐享其成”型生意。改革开放后,伴随经济高速发展,该模式先后迎来两波发展高潮,以上海为例:
第一波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企改革攻坚期——彼时产业结构面临战略性调整,百万职工下岗转岗,数千万平方米工业厂房、仓库面临腾空闲置。为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自救,大量国企转型为“一房东”,通过出租物业获取租金;部分“二房东”则从国企租赁物业后改造转租,是一种以赚取“租金差”为主的经营方式。

图片来源:property.hk
第二波源于上海“五个中心”战略推进期——各区为发展服务业与科技产业,规划建设了海量商务楼、办公楼及产业楼,仅滨江区域(含浦东、徐汇、黄浦、虹口、杨浦等七大滨江板块)就规划建设载体面积达数千万平方米。这些载体除少量销售外,大部分用于出租,以一房东”(产权方直接出租)或“二房东”(运营商招租)模式参与市场。

图片来源: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需肯定的是,无论是“存量盘活”还是“增量建设”,这些空间载体为上海培育新产业、吸引新业态、承载新企业与新资本提供了重要支撑,成为城市发展的“产业承载地”。但从运营模式来看,多数仍停留在传统“房东盈利模式”,而近年来该模式正遭遇多重挑战,不可持续性愈发显现。仍以上海市场为例,具体表现为四大痛点:
一是供应失衡: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逆转。随着商务、产业载体供应量持续增加,市场供需关系已彻底扭转,直接导致房东议价能力“断崖式”下跌,过去“租客抢房”的场景不复存在,反而出现“庙多和尚少”、“房东争相让利”的现象。
二是科技赋能:生产与办公方式变革正在减少对物理空间的依赖。数字技术的普及重构了企业对空间的需求——尤其是疫情后在线办公模式常态化,制造企业则通过共享车间满足小批量、多批次生产需求。总之,各类企业对传统产业载体的依赖度大幅下降。
三是需求减少:经济换挡期供需剪刀差持续扩大。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企业扩张节奏明显放缓,对应办公、产业空间新增需求也显著下降;但同期全国新增商务、产业载体供应量仍保持增长,“供多需少”的剪刀差不断扩大,进一步加剧了载体空置压力。
四是选择多样:传统空间产品难以适配新需求。当前市场需求已从满足“有”转向选择“好”,但大量传统商务楼多为标准化格子间,缺乏对不同产业的适配性;老旧产业楼无智能化设施,难以满足科技企业需求。

图片来源:Facebook
在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商务楼、办公楼、产业楼及产业园空置率居高不下,核心症结在于:宏观环境已“瞬息万变”,但“房东盈利模式”仍试图“以不变应万变”。显然,该模式的变革已迫在眉睫,而现实中,德必集团、一尺花园、智慧湾、国际时尚中心等先行者通过转型,已率先尝到“价值重构”的甜头。

图片来源:EKA天物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告别“房东盈利模式”?无论国企还是民企;无论“一房东”还是“N房东”;无论经营理念还是实际操作;都需推进以下四大转型:
第一,从“击鼓传花型”转为“合作经营型”
传统“房东盈利模式”本质是“风险转嫁”的“击鼓传花”——“一房东”收租后将经营压力转给“二房东”,“二房东”再向下游转嫁。这种模式在资源紧缺、市场上升时期是可行的,但如今市场风险已非单一主体能承受,单纯靠收租“找下家”愈发困难,出租方与运营方必须转向“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模式。
例如,德必集团已摒弃“租赁改造转租”的传统路径,对物业方的纯租赁合作一律谢绝,转而采用“轻资产运营+收益分成”模式;一尺花园以“合作经营+收益分成”为核心,与物业主共同打造特色空间,赢得广泛认可;智慧湾作为超大型园区“二房东”,通过“合作经营+收益分成+资源互换”,吸引大批企业与创业团队入驻,始终保持园区人气与活力;而国际时尚中心则早已采取合作分成的模式引进商户。

第二,从“只涨不跌型”转到“有涨有跌型”
由于高速发展持续了几十年,形成了普遍的“只涨不跌”的思维定势和心理预期,几乎所有的租赁合同都会自然而然地签订未来“每年增长N%”或“每几年增长N%”的条款。尤其对国企而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天经地义的事,必须加以确保。但现在问题来了,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预期看,谁能保证市场租赁价格“只涨不跌”呢?这显然是做不到的,而事实是,整个市场已经从过去的“只涨不跌”转到了“有涨有跌”、甚至“只跌不涨”的阶段,作为房东,如果没有这种认知和预期准备,谁还敢承接你的“只涨不跌”的物业呢?对国企而言,当整个社会资产都存在缩水的时候,某一部分资产的“保值增值”难道就不会受到影响?是不是也需要“随行就市”、顺应市场波动的现实和规律呢?这是值得研究和认真对待的,不然,对量大面广实际操作国资物业的企业而言,真是一道难解的题。

图片来源:智慧湾
第三,从“经营存量型”转到“培育增量型”
统房东的核心逻辑是“经营空间”——将已有载体出租给“二房东”或终端用户,本质是单纯的市场交易行为。这种模式的缺陷在经济快速发展时不显现,但经济下行周期来临后,就会显露其抗风险能力的不足。事实上,产业空间的运营并非孤立的市场行为,而是与区域经济发展、新产业培育、产业转型升级深度绑定。
因此,物业所有者或经营者需跳出“出租思维”,将“空间存量”运营与区域“产业增量”培育紧密结合:一方面链接“有效市场”,挖掘企业需求;另一方面对接“有为政府”,承接产业政策;把单纯的“出租行为”变为区域产业发展增量的“共育者”,并从中获取相应的收益;将追求“出租率”转为提升“产业集聚度”,打造特色产业生态;将“单打独斗”转为“政企同盟”,借助政策与资源优势增强抗风险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市场波动中稳住“存量空间”,构建核心竞争力。

图片来源:科创漕河泾
第四,从“提供空间型”转到“营造生态型”
传统“房东盈利模式”奉行“价高者租”,不关注入驻企业间的关联——商务楼、产业园内企业往往缺乏生态链联系,一旦市场环境变化,企业要么搬迁、要么收缩、要么退出,空置率随即飙升。而“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理念,正点出了生态营造的重要性。

图片来源:张江国创
如今“价高者租”已成为“过去式”,营造生态成为必答题:对运营者而言,既要在园区内构建“上下游协同”的产业生态,让入驻企业形成资源互补、合作共赢的关系;也要在更大范围打造“生产+生活”融合的城市生态,配套餐饮、休闲、居住等设施,提升空间吸引力。例如,苏州工业园区通过引入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形成完整产业链生态,园区空置率长期低于5%,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当“房东盈利模式”的时代红利逐渐消退,空间运营的核心逻辑已从“被动收租”转向“主动创造价值”。本文提出的“合作经营”“随行就市”“培育增量”“营造生态”四大转型,并非孤立的策略,而是层层递进的系统工程——“合作经营”是风险共担的基础,“随行就市”是顺应市场的前提,“培育增量”是价值提升的核心,“营造生态”是长期发展的保障。
对空间运营者而言,告别“房东盈利模式”,本质是告别“坐享其成”的惰性思维,转向“价值共创”的能力建设:既要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合伙人”,深度参与新产业培育、新业态落地;也要成为空间生态的“构建者”,链接企业需求与城市资源。让运营模式从“简单出租”升级为“产业服务”,最终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与企业可持续成长中,实现自身价值的重塑与跃升——这不仅是空间运营者的转型之路,更是城市产业空间“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

图片来源:新业坊
原创作者: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林欣蓝
策划审核:夏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