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金朝是如何统治蒙古高原的

1124年,辽朝濒临灭亡之际,一位名叫耶律大石的契丹贵族率领二百铁骑悄然北上。渡过黑水河后,他获得了白达达部提供的四百匹

1124年,辽朝濒临灭亡之际,一位名叫耶律大石的契丹贵族率领二百铁骑悄然北上。渡过黑水河后,他获得了白达达部提供的四百匹马、二十头骆驼和大量羊只的支持。西行至可敦城,他召集了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乌古里、阻卜等十八个部落,迅速集结起万余名精兵。

这个后来被称为西辽的政权,成为了蒙古高原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也让新生的金朝感受到了北方的威胁。

在金朝建立之前,蒙古高原上的部落早已在辽朝的统治下生活了近两个世纪。辽史中将蒙古诸部统称为“阻卜”,其中包括乌古、敌烈、室韦、克烈亦惕等众多部落。

辽朝对这些被征服的部族采取了“维持原有部族制不变”的政策,设立了东北路统军司、西南路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等军事机构进行管理。然而这种统治始终不稳定,高原部落“时叛时降”。

1092年,阻卜酋长磨古斯发动了规模浩大的抗辽斗争,从胪朐河流域到倒塌岭,各游牧部族纷纷响应,西北路招讨司一度失去对局面的控制。

辽朝末年,契丹统治者疲于应对女真人的进攻,对蒙古高原的控制更加薄弱。但令人惊讶的是,仍有像“阴山室韦”这样的部落选择支持天祚帝抵抗女真人。

1115年,女真人建立金朝,并在十年后基本取代了辽朝。然而金朝对蒙古高原的控制从一开始就面临挑战。

《金史》讳言蒙古,对蒙古各部或者直称其某些小部名称,如广吉剌、山只昆、合底忻等;或者笼统称为阻卜、北阻卜。这种称呼上的混乱,反映了金朝对北方部落认知的模糊。

金太祖阿骨打实行招抚政策,下令对“契丹、奚、汉、渤海、系辽籍女直、室韦、达鲁古、兀惹、铁骊诸部官民”给予优恤,其酋长仍可保留官职。这一政策吸引了一些部落的归附。

天会二年(1125年)三月,乌虎里、迪烈底两部前来降附。但归附的部落往往“叛服不常”,同年七月,乌虎部就发动叛乱,金朝不得不派兵讨平。

更让金朝头疼的是西辽的存在。耶律大石在漠北建立政权后,“松漠以北旧马,皆为大石林牙所有”,对金朝构成潜在威胁。1130年,金朝派遣耶律余睹征讨耶律大石,但向蒙古各部征兵时却遭到拒绝,最终无功而返。

金熙宗时期,金朝与蒙古部落的关系开始发生微妙变化。根据《史集》记载,蒙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合不勒汗曾应召入朝,参加金朝皇帝的宴会。

宴会上,合不勒汗的举止“十分无礼”,引起了金朝大臣的不满。在金朝派人追捕时,合不勒汗杀死了金朝使者,这一事件彻底激化了双方矛盾。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1135年冬,“金主亶以蒙古叛,遣领三省事宋国王宗磐提兵破之”。1139年,女真万户呼沙呼北攻蒙古部,结果粮尽而还,反被蒙古追袭至上京西北,“大败其众于海岭”。

仇恨在1146年进一步加深。合不勒汗的继承者俺巴孩汗被塔塔儿部设计诱捕,并送往金朝。金熙宗下令用残酷的刑罚处死了俺巴孩。

这一事件让蒙古各部义愤填膺,他们拥戴忽图剌合罕登上汗位,发誓要为俺巴孩汗报仇。“忽图剌汗率领蒙古军征讨塔塔儿部先后十三次,打金朝四次”,虽然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但仇恨的种子已经深深埋下。

金世宗即位后,首先平定了契丹的叛乱,随后开始加强对北方部落的控制。

关于金世宗时期是否实行了针对蒙古部落的“三年减丁”政策,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蒙鞑备录》记载:“金虏大定间,燕京及契丹地有谣言云:‘鞑靼来,鞑靼去,赶得官家没去处。’葛酋雍宛转闻之,惊曰:‘必是鞑人为我国患’,乃下令极于穷荒,出兵剿之。每三岁遣兵向北剿杀,谓之‘减丁’。”

王国维等学者对此表示怀疑,认为正史中并无明确记载。但无论如何,金朝在这一时期对漠北部落的镇压确实更加频繁和系统化。

世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北方边防:兴建边堡,加强驻边军队的训练,以及授爵号于蒙古诸部,实行分而治之。

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世宗派遣大臣视察北方边防,决定在东北自达里带石堡子至鹤五河地区,临潢路自鹤五河堡子至撒里乃地区,“皆取直列置堡戍”。计划修建250个堡寨,每个堡寨安置30户,共计720户,由政府提供一年的食物。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北方局势。大定十五年(1175年),乃蛮部率康里部长孛古及三万余户内附,交出西辽颁发的牌印,接受金朝管辖。

金章宗时期,北方部落的侵扰更加频繁。“阻卜(即塔塔儿)、广吉剌、合底忻、山只昆部不断侵扰金朝北方的边界”。金朝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北伐。

明昌六年(1195年),左丞相夹谷清臣行省于临潢,指挥北伐。金军前进至合勒河,前队在栲佬泺(今呼伦池)攻破十四座营寨。然而得胜后,塔塔儿部却趁机掠夺金军获得的羊马资物,导致关系破裂。

承安元年(1196年),金朝命完颜襄讨伐塔塔儿部,在龙驹河击溃了塔塔儿。此时,铁木真抓住时机,联合王罕的军队配合金军行动,大败塔塔儿部,杀死了其首领蔑兀真笑里徒。因此功绩,铁木真被金朝授予“札兀惕忽里”的称号。

最大规模的战事发生在承安三年(1198年)。金朝派遣宗浩北伐广吉剌、合底忻、山只昆等部。宗浩巧妙运用策略,先招降广吉剌部,征其兵万四千骑,然后继续北进。

金军在忒里葛山击溃山只昆部落,“斩首千二百级,俘生口车畜甚众”。进至呼歇水,合底忻部长白古带、山只昆部长胡必剌等纷纷乞降。此次战役战果辉煌,“婆速火九部斩首、溺水死者四千五百余人,获驼马牛羊不可胜计”。

12世纪的蒙古高原,各部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克烈部、乃蛮部、塔塔儿部、蒙古部等主要势力之间互相攻伐,而金朝则通过各种手段维持自己对草原的影响力。

克烈部位于鄂尔浑河上游地区,与蔑儿乞、塔塔儿部连年争战。王罕在幼年时曾被捕为奴。克烈部与蒙古部关系密切,王罕与铁木真之父也速该结为安答,后来铁木真也尊王罕为父,建立依附关系。

乃蛮部领地从按台山为中心,西至额尔齐斯河,东接克烈部,是草原上的强大势力。在西辽建立初期臣服于西辽,十二世纪中叶开始归附金朝,其首领台不花被金朝封为“大王”。

塔塔儿部居住在今呼伦贝尔一带,地理位置特殊。他们在12世纪中叶接受金朝统治,并受金朝指使攻击蒙古各部,制造了蒙古与金朝之间的血仇。但后来他们也时常侵扰金朝边境,导致金世宗、章宗时期不断派兵征讨。

蒙古部在12世纪初处于分散状态,各部互不统属,相互争战。直到铁木真出现,才逐渐统一各部。蒙古与塔塔儿有世仇,因为塔塔儿部曾杀害铁木真的祖父和父亲。1202年战胜塔塔儿后,铁木真下令“把凡比车辖高的人全部杀光”,展现了草原战争的残酷性。

当时间进入13世纪初,蒙古高原上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铁木真先后击败了札木合、塔塔儿、克烈、乃蛮等对手,最终完成了蒙古各部的统一。

1211年,乃蛮王子屈出律篡夺西辽帝位,西辽灭亡。此时,金朝北方再也没有可以牵制蒙古的力量了。

金章宗统治末期,金朝面临着多重危机:北方草原部落的侵扰、契丹人的不满、汉人的反抗,再加上频繁的自然灾害,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不断削弱着金朝的统治力量。

而蒙古方面,血仇记忆代代相传。成吉思汗曾说过:“从早日起,塔塔儿族就是杀害祖先们和父辈的仇族”。而对金朝杀害俺巴孩汗的仇恨,更是深深刻在了蒙古人的集体记忆里。

金朝与蒙古高原诸部的关系,始终在对抗与妥协、镇压与拉拢之间摇摆。金朝继承了辽朝对草原的统治模式,但从未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制度。当蒙古帝国在北方崛起时,金朝的北方边患终于演变成了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