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3世纪,忽必烈在钓鱼城立誓,绝不杀城中一人

说起蒙古铁骑,那真是十三世纪的一场风暴,从东到西,多少坚固的城池在他们面前化为焦土,抵抗的下场往往就是一个字,屠,但凡是

说起蒙古铁骑,那真是十三世纪的一场风暴,从东到西,多少坚固的城池在他们面前化为焦土,抵抗的下场往往就是一个字,屠,但凡是敢说一个“不”字的,城破之后,几乎就是鸡犬不留,这在当时几乎成了一条铁律,谁都懂,谁都怕,可偏偏就有个地方,它不仅说了三十六年的“不”,最后让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亲自“点头”,承诺城里一个人都不杀,这地方,就是钓鱼城。

这钓鱼城到底是个什么神仙地方,能有这么大的面子,它就在今天的重庆合川,三面环水,地势那叫一个险要,简直就是老天爷专门给南宋留的一个堡垒,宋朝人也争气,把它修得固若金汤,蒙古人从1243年开始打,换了多少将领,用了多少法子,就是啃不下来,这一耗,就是三十多年,把蒙古人自己都快耗得没脾气了,最邪门的一次,是公元1259年,那时候的蒙古大汗叫蒙哥,就是成吉思汗的亲孙子,他觉得别人不行,得自己来,于是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到钓鱼城下,心想这回总该拿下了吧。

结果呢,蒙哥汗自己折在了这儿,关于他怎么死的,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在指挥攻城时被宋军的炮石打中,不治身亡,也有的说是军中爆发瘟疫,他病死了,不管具体原因是什么,反正这位让整个欧洲都瑟瑟发抖的“上帝之鞭”,竟然就在这座小小的山城下画上了句号,这一下可不得了,消息传出去,整个蒙古帝国都炸了锅,正在西边打得火热的旭烈兀(蒙哥的弟弟),大军都快打到埃及了,一听大哥没了,立马掉头往回赶,那边忽必烈也赶紧从别的战线抽身,回去抢那个最高位置,可以说,是钓鱼城硬生生拽停了蒙古向西扩张的脚步,给世界历史的剧本来了个急转弯。

蒙哥死后,钓鱼城还在扛着,一扛又是二十年,这二十年里,外面的世界早就天翻地覆了,南宋的都城临安被攻破,皇帝被俘虏,陆秀夫背着小皇帝在崖山跳了海,整个大宋江山,都没了,就剩下钓鱼城这座孤城,像个倔强的老人,还在风中飘扬着宋朝的旗帜,城里的守将换成了王立,他面对的,是一个让人绝望的局面,粮食快吃完了,援军是肯定没有了,四面八方都是元朝的军队,整个天下,都已经是忽必烈的了,再打下去,除了全城人一起死,好像没有第二条路。

王立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知道,以钓鱼城这块硬骨头的“名声”,一旦城破,蒙古人三十多年的怒火肯定会把这里烧成一片白地,城里那十万军民,一个都活不了,他自己死不足惜,可这满城的百姓是无辜的,他们跟着守了几十年,已经够苦了,不能最后落得个家破人V亡的下场,于是,他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惊天动地的决定,他要开城,但不是无条件投降,他派人出城,给元军主帅带话,话很简单,“我可以把城给你,但你必须答应我,不能伤害城里任何一个老百姓,你们要是答应,我王立立马开城,要是不答应,那咱们就继续打,打到最后一个人为止”。

这话传到元军大营,对面的将领都愣了,打了这么多年仗,还没见过这么“谈条件”的,一座马上就要被攻破的孤城,守将不想着自己活命,却在为一城百姓的生死讨价还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元军的将领被王立的义气和担当镇住了,他们也清楚,要是真把这十万人逼急了,再来个鱼死网破,自己这边还得付出多少代价,更重要的是,忽必烈当时已经定都大都,他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国家,而不是无休止的杀戮,安抚人心才是上策,经过权衡,元军主帅答应了王立的条件,立下誓言,绝不屠城。

公元1279年,钓鱼城那沉重的大门,在坚守了三十六年后,缓缓打开了,元军走进城里,没有烧杀,没有抢掠,秋毫无犯,城中的十万百姓,悬了几十年的心,终于放下了,他们活了下来,而创造了这个奇迹的守将王立,在城头亲眼看着元军信守承诺,百姓安然无恙后,他转身回到府中,拔剑自刎,用自己的生命,为这场长达三十六年的守卫战,画上了一个无比悲壮,却又无比光荣的句号,他没有愧对自己的国家,更没有愧对信任他的满城军民,他用一死,全了忠义,也换来了十万人的生。也有记载提及,他后续另有人生经历。无论结局如何,他为保全满城军民所展现的担当,都已刻入这段历史之中。

今天我们回头看这段历史,忽必烈的那道“不杀令”,固然是他作为一代帝王的胸襟和政治智慧的体现,但这份承诺,更是被王立和钓鱼城军民用三十六年的鲜血和不屈给“逼”出来的,这不是一份廉价的恩赐,而是一场用生命和尊严换来的平等对话,钓鱼城,这座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英雄之城,它最终虽然陷落了,但它所展现出的那种为了保全百姓而不惜一切的担当,那种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早已超越了战争本身的胜负,成为我们历史记忆里,一道永不磨灭的光。

参考文献:

[元]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一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四》. 中华书局.

[明] 宋濂等.《元史·卷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二》. 中华书局.

顾诚.《南明史》第一章. 中国青年出版社. (书中对南宋末期的山城防御体系有相关论述,可作为背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