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超过120所“双一流”高校公布了2024年决算数据,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25所高校预算总经费超过100亿,成功迈入“百亿俱乐部”。

1)
我们都知道,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底气就是“钱袋子”。“钱袋子”的厚度决定了高校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战略执行能力。
实力顶尖的高校清华大学,以近388亿元的决算支出遥遥领先。这种体量的“一骑绝尘”并非仅靠财政拨款,更源于其强大的“自我造血”能力。在该校的决算支出中,“事业收入”(包括横向科研、技术服务、校企合作)占比很高,可见清华在承接国家重大项目、与头部企业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方面的垄断级优势。
另外,清华大学高达103.2亿元的年末结转和结余,是非常具有冲击力的。它是一种资金沉淀、一种战略资金池,赋予清华在未来几年启动周期更长、投入更大的颠覆性基础研究项目、购置昂贵尖端设备、以及在全球范围内批量引进顶尖人才的独家底气。
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是典型的综合性大体量高校。它们的高额经费,源于学科门类齐全(尤其医科、新工科),以及其作为区域创新龙头获得了地方经济的强劲输血。例如,长三角地区经济的活跃,直接支撑了浙大、上交大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高价值领域的投入。
值得一提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该校以200.3亿元的数字“压线”进入TOP5。哈工大经费增长模式与前三者有显著差异,其高投入更具国家战略导向性。作为工信部直属高校,哈工大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重大装备等关键领域的优势,让它获得了大量纵向科研经费和定向支持。可以说,这200多亿,是国家将教育资源向“硬科技”和解决“卡脖子”难题的战略布局的直接体现。
2)
在“清北浙交哈”的“200亿天团”之下,是7所决算超过150亿元的高校: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这个梯队中,北航和北理工是典型的“黑马”。它们的高额决算,是国家“卡脖子”攻关战略下,教育资源向特定优势学科精准倾斜的直接结果。资料显示,它们的纵向科研经费(来自国家部委、军工等)比例极高。例如,在航空航天、无人系统、新材料等高精尖领域,北航和北理工的科研平台是国家投入的重中之重。
当然,预算总经费超过200亿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也可以算是“黑马”。国家对哈工大如此厚爱,既是对其“共和国长子”身份的回报,也是为了通过教育投入稳定区域科研中心、支撑东北工业转型。
简而言之,25校挺进“百亿俱乐部”,宣告中国高等教育彻底步入一个高能级、高竞争的时代。在国家全力聚焦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背景下,下一轮“双一流”的竞争烈度只会空前高涨。
今日话题:你毕业于哪所大学?同学们的就业情况怎么样?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王老师教育课堂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