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历史真的很有趣:明朝历史,从唐伯虎点秋香说起?

唐寅(1470—1524年),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商人家庭。他自幼聪颖,15岁中秀才,28岁中

唐寅(1470—1524年),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商人家庭。他自幼聪颖,15岁中秀才,28岁中应天府乡试解元。然而29岁时因卷入弘治十二年(1499年)科举舞弊案,被革除功名,终身禁考。晚年以卖画为生,生活困顿,54岁病逝于桃花坞。其诗书画三绝,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绘画成就尤高,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四家”。

唐伯虎点秋香很出名,但是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件事,这个故事只因唐伯虎一首诗杜撰而来,而秋香却有其人。

《我爱秋香》明·唐伯虎

我画蓝江水悠悠,爱晚亭上枫叶愁。

秋月溶溶照佛寺,香烟袅袅绕经楼。

今天,无南就从唐伯虎开始,带你看完整个明朝。

唐伯虎的师傅是沈周(1427 -1509),沈周的祖父是沈澄(1376—1463),年少时以才学被朝廷征召,但拒绝做官,醉心书画诗文,还将“不求仕进”当做家训来要求子孙。因此后代多爱书画,不求仕途,到了沈周这一代终成一代宗师,吴门画派创始人。

沈周门下弟子众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唐寅、文徵明、祝允明、仇英、陈淳等,沈周还有个女徒弟叫林奴儿,号秋香,正是唐伯虎的师姐。

唐伯虎的同门好友祝允明(1461—1527)也叫祝枝山,他的外祖父是徐有贞(1407-1472)。唐伯虎的祖父叫唐泰,死于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之后,于谦因夺门之变而死,上面提到的徐有贞就是主谋之一。

唐伯虎其实根本没点过秋香,一点也不风流,甚至还有点惨。父母妻子小妹在25岁那一年相继去世,被街坊邻居骂为白虎丧门星。之后在好友祝枝山劝说下重整旗鼓参加科举殿试,可惜又因为和徐经(1473—1507)同行被卷进了1499年科举舞弊案。

舞弊案的另一个主角徐经,家富藏书,梧塍徐氏所筑“万卷楼”中藏有大批从宋、元两代兵荒马乱中幸存下业的古文献。他的曾孙叫徐有勉,徐有勉有个大名鼎鼎的儿子叫徐霞客(1587-1641)。此次会试的考官是礼部右侍郎程敏政,复审是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1447-1516)。而李东阳正是扳倒大宦官刘瑾(?—1510)的重要人物之一。同年科举进士有一个人很出名,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圣人,王阳明心学创始人王守仁(1472-1529)。

至此,通过以上关键人物,我们可以把明朝历史串联起来了。

1.洪武开国(1368-1398)

朱元璋(1328-1398)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幼失父母,入皇觉寺为僧,参加红巾军后崛起。1368 年称帝,定都南京,年号洪武。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废除丞相制,设锦衣卫,分封诸王。同时广纳四方人才,沈澄(沈周祖父)被征入朝,因举止迂缓未被授官。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为了稳定江山加强集权,诛杀开国功臣。在位 31 年,驾崩后传位皇太孙朱允炆。

经历求仕失败的沈澄立下“不求仕进”的家训,其家族三代醉心书画,看似与朝堂无关,实则暗藏明朝初期政治生态的缩影。沈澄拒绝洪武年间征召时,正值朱元璋推行“重典治吏”,胡惟庸案(诛杀三万余人)与空印案(处死数百官吏)的血腥清洗令士人胆寒。这种高压政策迫使江南文人转向艺术避世,吴门画派的兴起恰是权力高压下文化自救的产物。

2.靖难之役和永乐大帝(1402—1424)

朱棣(1360-1424)朱元璋第四子,永乐帝。初封燕王,1399 年发动靖难之役,起初拉拢宁王入伙,承诺“平分天下”,1402 年登基后却出尔反尔,把宁王调任他处,为100年后第四代宁王叛乱埋下伏笔。朱棣迁都北京之后编修《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五征漠北,病逝于榆木川。永乐年间,沈澄又以人才被征召,他却称病推辞,选择归卧江南。

3.土木堡之变与夺门之变(1449-1457)

唐伯虎的祖父唐泰作为武将,死于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此战中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兵部尚书于谦拥立明英宗弟朱祁钰为帝(代宗),组织北京保卫战成功退敌。1450年英宗被释放回京后,遭代宗软禁。1457年,徐有贞(祝枝山外祖父)与石亨发动夺门之变,助英宗复辟,于谦以"意欲谋逆"罪名被处死。

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明朝由盛转衰,文官集团崛起,而科举成为文官出仕核心上升通道。正是在此情况下,唐寅于1485年仅15岁摘得苏州府试第一名。

4.弘治中兴与科举案(1488-1505)

弘治帝朱祐樘推行新政,史称"弘治中兴"。1494年,唐寅的父亲去世,而母亲、妻子、儿子、妹妹亦在这一年内相继离世,家境逐渐衰落,在好友祝枝山的规劝下潜心读书准备科考。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寅参加乡试,受主考官梁储的欣赏,唐寅中应天府乡试第一中了解元。

1499年唐寅入京参加科举会试,由于和徐经(徐霞客高祖父)同行,卷入科举舞弊案,徐经贿赂考官程敏政的仆人盗题,导致两人被革除功名,谪为吏役,终身不得参加科举。此事对这两个家族影响深远,徐经家族从此远离仕途,其后代徐霞客转而探索地理,成为"游圣"。而唐伯虎从此沉迷书画创作,自成一派。同年,大名鼎鼎的王明阳心学创始人王守仁(1472-1529)和唐寅同时参加科举,中了进士。

5.正德荒政与知行合一(1505-1521)

新皇帝登基后徐经一心盼望新天子的赦令,希望再返科举仕途。次年以慕司马迁的齐、鲁、燕、赵壮游为名,北上京师探听消息但因科场失意后体质一天比一天差,不胜旅途劳顿,客死京师。而正德帝朱厚照正沉迷玩乐,建豹房养“八虎”——刘瑾等宦官专权。

此时唐伯虎以诗画闻名,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此时的李东阳正蛰伏在皇帝周围等待时机扳倒刘瑾。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以除刘瑾为名,起兵反叛。武宗命御史杨一清、太监张永为总督率军讨伐。事变平息后张永采纳杨一清之计,利用报捷之机,密奏刘瑾诸不法事。而李东阳也联合六部一起上书弹劾刘瑾,刘瑾宦官集团倒台,这是文官集团同宦官集团斗争的一次伟大胜利,但是也为后面的东林党人和宦官内斗埋下了伏笔。

1514年,唐寅被宁王朱宸濠重金礼聘,但是唐寅隐约察觉到宁王有反叛之心,装疯逃脱。四年之后,宁王朱宸濠果然发动叛乱,此时李东阳门生杨廷和时任首辅主持大局,爱玩的正德帝朱厚照组织好人马准备御驾亲征,刚到京郊就传来了王守仁已经成功平乱的消息,但是朱厚照继续率军南下,南征由此变成南巡游玩。

6.嘉靖乱局(1522-1566)

嘉靖帝沉迷道教,严嵩专权。沿海倭患肆虐,戚继光、俞大猷组建新军抗倭。徐霞客之父徐有勉(1545-1604)因厌恶官场腐败,隐居不仕,不仅不愿做官,而且讨厌与达官贵人打交道。这种家风直接影响徐霞客的人生选择。张居正此时尚在翰林院历练,为后期改革积蓄力量。

7.万历改革与危机(1573-1620)

朱载垕(1537-1572)沉迷声色,35岁早逝,其子朱翊钧(1563-1620)10岁登基,张居正(1525-1582)任首辅辅政,推行"一条鞭法",整顿吏治。年幼的朱翊钧长期生活在张居正的阴影之下,心生厌恶,张居正去世后被其清算抄家。尽管张居正被清算,但其改革延续了明朝国祚,史称“万历中兴”。万历晚年的怠政导致明朝出现各种衰败迹象,反衬出张居正的重要性。徐霞客自1608年开始游历,其《游记》中大量记载了明末社会实况。1619年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于后金,辽东局势恶化。

8.明末衰亡(1620-1644)

朱翊钧长子朱常洛(1582-1620)沉迷酒色,登基不到一个月,服用红丸后暴毙,在位仅一月,史称 "一月天子"。

1620年,朱常洛长子朱由校(1605-1627)登基,为明熹宗。明熹宗上台重用东林党人,不久后下诏为张居正平反,录方孝孺遗嗣。但明熹宗喜好木工,置朝政于不顾,宠信魏忠贤,最终导致东林党人和魏忠贤党争不断,而此时努尔哈赤(1559-1626)的后金已经崛起,再加上各地大水、旱灾和蝗灾不断,此时的明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625年朱由校饮酒后登船游玩,一阵狂风刮翻了小船,跌入水中差点被淹死,由此落下病根,两年后病逝,朱由校无子,病逝前传位异母弟朱由检(1611-1644)。

不得不说崇祯帝也算是一个好皇帝,但说生不逢时,此时的大明已经是强弩之末。崇祯帝朱由检登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除掉了魏忠贤,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力图实现明王朝的“中兴”。同时任用袁崇焕对付割据辽东的后金政权,但是效果不佳,再加上天灾引发农民起义,李自成、张献忠两部势力越来越大。

面对各种困境,年轻的朱由检早已心急如焚,频繁更换内阁辅臣。此时再也没有于谦、没有张居正、没有王守仁,一个都没有......不到30岁的年轻皇帝朱由检心力交瘁已经到了乱出招的地步,先后诛戮袁崇焕等18名封疆大吏,并起用洪承畴、杨嗣昌、卢象升、孙传庭等解决内忧外患,但终归失败。1641年,徐霞客病逝,终年五十四岁。徐霞客遗作经好友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名为《徐霞客游记》。三年后的1644年,李自成破北京,无力回天、心灰意冷的朱由检自缢于煤山,终于解脱了,明朝也宣告灭亡。

明亡以后,家族传承

李自成率军攻打京师时,王守仁的曾孙王先通(?—1644年)任前军都督府都督,负责镇守齐化门(朝阳门),寡不敌众,城门被闯军攻破。王先通亲下城门与李军搏击巷战,击杀数人后被闯军擒获。因拒不投降、大骂闯军而被割舌剖心,斩首示众。

清军入关之后,文徵明曾孙文震亨(1585—1645)拒绝剃发,绝食殉国;其子文乘参与反清活动被处决。

唐伯虎仅有一女叫唐桃笙,子孙后代缺乏明确记载。

沈周有两子,长子沈云鸿,次子沈复(非《浮生六记》作者)都传承家风,钟情书画,不入仕途,但是成就不及沈周,后续子孙也缺乏明确记载。

历史告诉我们,有国才有家,家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兴亡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