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参加了阿里巴巴国际站重庆区域的一个内部启动会。本来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的,结果会上透露的一组数据,让我颇感意外。

数据是这样的:
拥有3000多万常住人口、国家中心城市定位的重庆,目前在阿里国际站上的活跃卖家数,是1300多家。
而2100多万人口的成都,是2300多家。
重庆比成都,少了整整1000家。
如果说卖家数量的差距还能用产业结构不同来解释,那下面这个数据,差距则更大了:

在平台的投入上,重庆还不及成都的一半!
这到底是怎么了?
是阿里巴巴在重庆的重视和投入力度不够?
是重庆的企业家们,找到了比阿里国际站更好、更牛的出海通道,所以不屑于此?
还是我们骨子里的“码头文化”,更习惯于广交会那种面对面、喝顿酒谈生意的传统外贸模式,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贸易,天然的不信任?
还是说,我们缺人?缺乏既懂产品又懂线上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导致老板们有心无力?
亦或是我们的“意识”真的落后了?当成都的消费品、工业品、文创产品正通过线上通路卖向全球时,我们守着强大的汽摩配、装备制造等“硬核”工业家底,却不知道怎么把它变成网线另一端的真金白银?

……
我没有答案,只有深深的“意难平”。
成渝之争,我们争了很多年。争GDP,争高楼,争谁的火锅更正宗。但在数字化出海这条关乎未来十年城市经济外向度的“新航道”上,重庆已经被成都越拉越远了。
破局,迫在眉睫。
巧的是,也正是在那次会上,我看到了阿里方面的一个新动作。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他们对重庆市场现状的一种“回应”,但这个动作,至少让我看到了一丝改变的曙光。
8月28日下午,他们要在重庆江北区里格假日国际酒店举办一场关于跨境电商的千人峰会。
我仔细看了议程,它没有讲太多虚无缥缈的宏大战略,反而很“接地气”。

会议请了一个95后卖拖鞋的“大神”,据说一年能做三千万,这对于很多还在琢磨怎么从0到1的老板来说,极具参考价值。
最关键的是,它专门为重庆的优势产业,比如汽摩配、家装建材,开设了分会场。这说明他们不是来走过场的,是真的想把重庆的“长板”扶上马,送一程。
我无意为任何平台做广告,因为任何平台都只是工具。

我也没有必要去给阿里巴巴贴金,做什么免费的宣传。毕竟,他们也不会给我一毛钱的广告费和感谢费。
我想说的是:工具已经递到手边了,我们重庆的企业家们,是时候抬头看一看,伸手试一试了。
一个下午的时间,也许改变不了一个产业,但或许能改变一个老板的认知。
而千万个被改变的认知,终将汇聚成这座城市奔涌向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