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写陈友谅,他的死,留下了谜团。
有时候其实也挺让人感叹,在死亡面前,有生就有死。古代史上有的皇帝追求长生,最后皇帝泯灭在历史的尘烟里。
陈友谅,一位渔家子弟,如果不是在元末,他也许会和他的祖辈那样,结束平凡的一生。
陈友谅少年时喜欢读书,《明史》记载,曾经有人在看到他的祖辈的墓地时,说了句,“法当贵”,听到这话,陈友谅相当高兴。其实这事,很难说真假。
陈友谅一生中不可不提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徐寿辉,一个是朱元璋。陈友谅的发家之路,很不幸充当那个垫脚石的就是徐寿辉。
徐寿辉起兵,陈友谅投奔,在倪文俊手下效力,后来,倪文俊想杀徐寿辉,但是失败了,这让陈友谅看到了机会。于是,陈友谅杀了倪文俊,并且在徐寿辉的队伍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一山不容二虎,更何况,陈友谅本来就对徐寿辉不服气。当陈友谅攻破龙兴,徐寿辉想迁都,陈友谅不同意,这事成了激化两人矛盾的导火索。后来的事情,其实也并不让人意外,陈友谅先是杀了徐寿辉的部下,后来在陈友谅率领队伍进驻采石矶后,派人杀害了徐寿辉。
陈友谅自立皇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陈友谅这样的人,都能改元大义了。有时候也不能不承认,历史的发展,也确实是超出了想象。但是话也说回来,一个好人,在元末的那种混乱局面里,是很难活下去的。
也正是陈友谅的这种先杀了他的上司倪文俊,后来又杀了首领徐寿辉的人生经历,让陈友谅在此后的人生里,更加崇尚力量。只要结果是他陈友谅想要的,过程就算不择手段,也是陈友谅能接受的。
此后的日子里,陈友谅继续发展壮大,虽然也遭遇了失败,尤其是朱元璋,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是陈友谅,其实对他自己,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陈友谅一生中,有一场战役,还真是值得讲述。1363年的洪都之战,这场战役,让陈友谅走向了不归路。
陈友谅率师围攻洪都,他是低估了这场战役的难度。这场战役,也让朱元璋麾下的守军将领朱文正名震天下。一方面是陈友谅的队伍的势在必得,一方面是朱文正的队伍的顽强抵抗。
陈友谅发现洪都一时半会很难攻下,就想采取围困的策略,切断朱文正的守军和外面的联系。等到洪都守军弹尽粮绝的时候,自然而然,洪都就攻下了。
陈友谅的想法是这样的,但是架不住半路杀出了一个千户,张子明。这位千户,办了个大事,把洪都守军的消息传递给了朱元璋,并且还把朱元璋的消息也带回来了。
在回来的路上,张子明被陈友谅的部下抓住了,陈友谅想让张子明劝降洪都守军,张子明假装答应了,实际上,等到了传话的时候,张子明告诉守军,再坚持坚持,很快援兵就来了。
张子明的这个选择,让陈友谅勃然大怒,张子明就此被陈友谅所杀。一个小小的千户,对洪都之战的走向,起了巨大的作用。
张子明的消息让洪都守军士气大振。后来,洪都守军等到了援兵,朱元璋的大军来了。
洪都被围困85天后解围,此后,陈友谅和朱元璋的两方队伍,在鄱阳湖决战。
鄱阳湖上,残阳如血,鲜血染红了江面,他们都只是为了活下去罢了,但是有人注定要把性命留在了鄱阳湖。鄱阳湖之战的结果,陈友谅身死,朱元璋取得了历史性胜利。
关于陈友谅的死,《明太祖实录》的记载:
“未几有降卒来奔,言:“友谅在别舸中流矢,贯睛及颅而死。”诸军闻之大呼喜跃,杀敌益奋,敌众大溃,于是禽其太子善儿、平章姚天祥等。”
再看看《明史》的记载:
“汉军且斗且走,日暮犹不解。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撝,骤中流矢,贯晴及颅死。军大溃,太子善儿被执。”
无论是《明太祖实录》还是《明史》,都没提,射杀陈友谅的这一箭,究竟是谁射出来的。
然后,我们继续看史料,看看野史的记载。
郎瑛的《七修类稿》里的记载:
“时郭英子兴兄弟侍上侧,进火攻之策;友谅势迫,启窗视师,英望见异常,开弓射之,箭贯其颅及睛而死。至今人知友谅死于流矢,不知郭所发也。”
《七修类稿》里,提到了陈友谅是郭英所杀,关于陈友谅是郭英所杀的这事,最被人津津乐道的记载是《皇明英烈传》这本书。
“两船将近,便见张定边拈弓搭箭,正射着郭英左臂,那郭英熬着疼痛拔出了箭头,也不顾血染素袍,便也一箭正中着陈友谅的左眼,透出后颅,登时而死。”
根据史料的记载,《皇明英烈传》这本书的作者,很有可能是郭勋。郭英是郭勋的五世祖。这种血缘关系,是我们在分析《皇明英烈传》这本书的记载时,不可忽视的一点。
再列一段《明史》的记载,可以看看郭勋对于他的五世祖郭英的态度。
“从幸承天,请以五世祖英侑享太庙。廷臣持不可,侍郎唐胄争尤力。帝不听,英竟得侑享。其明年,献皇称宗,入太庙,进勋翊国公,加太师。”
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来,当时郭勋在朝中一度是多么强势。那么,《皇明英烈传》里把杀陈友谅的功劳,记在了他的五世祖郭英头上的记载的可信度就大打折扣。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的说法是这么说的:
“郭英射死伪汉主陈友谅,以此我师大捷。审果尔,即后来之配食太祖亦不为过,然而其时射者,自是巩昌侯郭子兴,非英也。与英同姓,故郭勋遂冒窃其功。今俗说《英烈传》一书,皆勋所自造,以故世宗惑之,然其设谋则久矣。”
作为明朝著名的野史,《万历野获编》,这本书里的很多史料,有参考价值。诸位也可自行分辨下,沈德符的说法,是否有道理。
沈德符的立场是非常鲜明的,他认为郭勋就是在替郭英冒领战功。《万历野获编》是明朝时修订的,那时候当然还没有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明史》是清朝人修订的。
沈德符在修订《万历野获编》时,旗帜鲜明这么写,还是挺敢写的。我常常看一些明朝人私人修订的史书,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总之,关于陈友谅,历史上这么赫赫有名之人,偏偏他的死,《明太祖实录》和《明史》,两本正史,都没有记载是谁杀了他。尤其是《明太祖实录》,这本在明初修订的史书里没有明确说明,让后来的一些野史的记载,有了发挥的空间。
至于野史的记载,陈友谅是郭英所射杀的可信度有多大,各位自行分辨吧。
其实历史很多时候,是有疑问的,这些疑问留待后来人解答。
史料参考:
《明太祖实录》
《明史》
《七修类稿》
《皇明英烈传》
《万历野获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