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许述工作室

韩信的人生转折发生在南郑(今陕西汉中)登坛拜将之时,时为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六月。据学者考证,这位军事奇才生于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亦农:《韩信生平大事年表》,引自《淮安历史文化研究·韩信研究文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1-278页。)由此推算,这位日后叱咤风云的统帅,正是在二十四岁时完成命运的华丽转身。今日,笔者将聚焦这位军事天才二十四载寒窗岁月里的落魄往事。

电视剧《楚汉传奇》中的韩信剧照
1 韩信是个穷人,但却是个特殊的穷人
这一节聊聊韩信的“出身”,只有把这个事情理清楚,才能理解韩信的很多行为。韩信是穷人,但他是一个“特殊的穷人”——贵族后裔,曾是富贵人家。
这不是笔者乱说,有四条证据可以证明。
第一,物证——宗谱记载。
据韩氏后裔保存的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韩氏宗谱》记载:“其(韩王)旁支之子抱其宗谱以奔楚,两传而生(韩)信。”(转引自徐业龙:《韩信评传》,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第8页。)
不过,这个家谱没有说清楚韩王这个旁支为什么要迁到楚国。对此,专门为韩韦氏(现居两广及广西的韦姓被认为是韩信幼子韩潆的后代,故称韩韦氏)修族谱的韦振华补充了更多细节:韩信的祖宗可以追溯到韩襄王仓(韩国第8位君主,前312-前296年在位)。韩襄王仓有一个庶出的次子叫韩虮虱,被送到楚国当人质(战国诸王送儿子去他国做人质,这是战国时代各国惯常做法,以维护两国关系)。(转引自徐业龙:《韩信评传》,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第8-9页。)韩国太子韩婴死后,楚国趁机送韩虮虱回去争位,但没成功。在这种情况下,韩虮虱回韩国只会被继位的韩咎视为威胁,处境更危险,所以他就留在了楚国。二代之后有韩信,因此韩信是韩虮虱的孙子。明代大学士李廷机所著《五字鉴·秦纪》写道:“韩信乃韩国之后。”(转引自徐业龙:《韩信评传》,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第8页。)注意,这是专门为儿童写的启蒙读物,说明韩信为韩国贵族后裔是当时的常识。
对楚国来说,韩虮虱已经失去利用价值,不再重视他,导致韩家逐渐没落,到了韩信这一代,除了政治上空有韩国王孙后裔的身份,在经济上已经无异于普通穷人。
第二,人证——漂母之骂。
漂母曾骂韩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司马迁:《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第32】,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025页。)敲黑板,注意这句话的关键词——“王孙”。漂母的意思:一个大男人连自己都养不活,而你家以前是王公贵族(锦衣玉食),现在我可怜你给你一口饭吃而已,不求回报!
第三,佐证——韩母墓地。
韩信母亲过世,负责后事的是只有十六七岁的韩信——如果韩信的父亲在,不至于轮到韩信来操办后事。学者们认为,韩信出生不久父亲就死了,很可能死于回韩国参加对抗秦国的战争,希望通过战功重振家族。不幸的是,韩国这次彻底被灭了,韩信的祖父和父亲都有去无回,死于这场卫国战争。
韩母去世后,韩信没有条件好好安葬母亲,坟茔非常简陋。尽管如此,他为母亲选择的墓址仍与众不同:一是地势高,二是周围宽敞,宽敞到“其旁可置万家”。(司马迁:《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第32】,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038页。)普通人家下葬没必要搞这么大,韩信这么做是因为按照韩家显赫时的规矩,埋葬亲人时要在坟墓附近安置一定数量的百姓看守坟墓。而且在韩信看来,当时虽无条件把母亲风光大葬,但不等于以后不行,等自己发达了再把母亲的坟修整得风风光光。
一般的历史学家只是从书本里找资料,司马迁不一样,他还去现场考察。司马迁去过韩信的淮阴老家,看过韩母的墓,感慨道:“余视其母冢,良然。”(司马迁:《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第32】,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038页。)
第四,旁证——韩信“好带刀剑” 。(司马迁:《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第32】,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025页。)
“好带刀剑”是典型的贵族做派——谁见过一个普通穷人连饭都吃不上却背着一把剑四处晃悠?韩信家里穷,也买不起剑,他的剑应该是祖传下来的。韩信喜欢带剑出行,就是故意显摆自己高人一等:老子虽然穷,但和你们不一样,老子身体里流着贵族的血液,这把剑就是家传的,你们没有吧……后来,项梁率领的义军经过韩信的家乡,韩信“杖剑从之”。(司马迁:《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第32】,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026页。)可以说,这把剑韩信是走哪儿带哪儿。
韩信喜欢带剑可能还有一个目的——壮胆。韩家到楚国之初还是贵族身份,但回国无望不得不在楚国落地生根,二代之后已经没落。雪上加霜的是,韩信生活在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大伙儿都知道,没爸的孩子容易被周围的同龄孩子嘲笑和欺负,韩信估计就是在这种经常被嘲笑和欺负的环境下长大。没有人喜欢被欺负,韩信也许反抗过,但反抗的结果大概率是被揍得更厉害,只能一次又一次忍。他长大后,为了不再被欺负,故意带一把剑在身边壮胆吓人。

胯下之辱(电视剧《楚汉传奇》剧照)
第一次见韩信的人,或许会被其高大的身材和配剑吓到,但从小就认识和了解韩信的人根本不怕他。所以一个年龄和个子都比他小的“少年”才敢让他钻裤裆,一句话把韩信拿捏得死死的:“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司马迁:《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第32】,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025页。)对一个正常男人来说,这种人格侮辱是无法忍受的,虽不至于拔剑砍人,但打一架是大概率事件。可对从小被欺负惯了的韩信来说,面对对自己知根知底的人,只不过多一次被欺负的经历而已。所以,他没有把刀加之彼身(杀),而是加之己心(忍)。
2 韩信是个天才,但也有两个特别的老师
以韩信的家境,有个问题令人疑惑:他后来展现出来的本事是从哪里学来的?
有人说韩信是天才,本事是天生的,不需要学。其实,天才不是不需要学,只是学起来比其他人容易得多快得多。军事天才韩信向两个老师学习过,而这两个老师都不是“人”。
第一个老师是“书本”。
韩家虽家道中落,但有些条件仍是普通穷人家庭没有的,比如书本,其中一部分书是兵书。《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有这样一句话:“韩信所学,穰苴、孙武是也。”
第二个老师是“实战”。
韩信最初在项氏集团打工约2年,多数时候不是在前线作战而是在集团总部当差,但毕竟见证了楚秦之间多次战事,以致于有人认为韩信后来“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有项羽当年“破釜沉舟”的影子。其他人虽然也见证了这些战事,但韩信和这些人不同:一般士兵和基层军官是“靠力气吃饭”,有仗就冲没仗就睡,而韩信很善于观察和思考。有一种天才叫“一学就会”,韩信应该从中领悟了很多东西,只是暂时没有机会实践和施展。
从韩信后来指挥的多次战事看,其“数学”能力超群。他这种能力有天生的成分,同时也离不开后天的锻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曾在刘邦军中曾担任一个特殊职位——治粟都尉,也就是后勤军官,负责粮草事宜。韩信应该是在这个时期学会了从“大数据”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军事问题。韩信十分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至于到底能指挥多少人马,他自称“多多益善”,言下之意,越多越好,没有上限。数学不好、不善于计算的人,大兵团作战是玩不转的。
3 如果萧何不追韩信,韩信会去哪里?
如果一直是太平盛世,韩信搞不好哪天会饿死,也就没有后来的“兵仙”了。可秦二世上台没多久,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了,天下苦秦久矣,遂群起响应,遍地义军。其中一支著名的义军由项梁率领,经过韩信老家,韩信选择了参军。当时是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韩信22岁。他在项梁那里“居戏下,未得知名”,(司马迁:《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第32】,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026页。)没有具体职务,估计是个普通大头兵。
约半年后,项梁战死,韩信又跟着项羽,境遇稍微得到改善,从普通一兵升级为执戟郎中。韩信长得又高又白,确实适合当仪仗兵,手持武器在集团总部站岗。他后来自述在项羽集团打工时“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司马迁:《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第32】,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034页。)这就是“执戟郎”的来历。不过,执戟郎中也有一个好处——可以接近项羽。韩信正是借这个机会多次越级向项羽献策,可惜人家根本不当回事。
现在人们似乎难以理解:韩信那么有本事,项羽怎么就看不上呢?那是因为项羽麾下人才济济,特别是出点子方面有范曾,对其他人就不屑一顾了。除了韩信,陈平也曾被项羽无视。
于是,韩信放弃项羽转投刘邦,时在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跳槽到新公司后,韩信得到的职位是连敖。这是个什么官呢?连敖是原楚国的官职,刘邦所率义军来自楚地,也沿用楚国官职。连敖是个管20多号人的基层军官,为了便于理解,可对应为现在的排长。根据“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很多人来投刘邦之初,刘邦给的都是“连敖”这个职位。(司马迁:《史记》【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6】,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39-824页。)显然,刘邦没有把韩信当作“特殊人才”对待。
当连敖期间,韩信不仅没有立功,反而犯法要被斩。具体犯的什么事不知道,总之是死罪。13个人一个一个人头落地,轮到韩信的时候,他不甘心,大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司马迁:《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第32】,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026页。)人临死前发泄情绪可以理解,可最后还得死。而韩信运气好,遇到了“大汉好人”夏侯婴,一个最喜欢救人的人,最著名的事件是救下刘邦自己都不要的两个孩子。至于夏侯婴为什么救韩信,两个原因,一是“奇其言”,二是“壮其貌”。(司马迁:《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第32】,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026页。)没想到吧,“大话”能自救,长得帅也能自救。
夏侯婴不仅刀下救人,还好人做到底,向刘邦举荐韩信。也许是被推荐到刘邦那里的“人才”太多,老刘都麻木了,象征性给了韩信一个治粟都尉的职位。韩信升官了,但离自己的期待还差得远。而且,刘邦都没面试的程序都没走就给了这个官儿,显然不是认为韩信有不得了的军事才能,只是给夏侯婴面子而已。这,不是韩信想要的结果。
治粟都尉是后勤军官,级别不高,但因为业务上的关系,有机会接触到刘邦的后勤部长萧何。韩信看出萧何欣赏自己,也知道萧何的地位比夏侯婴高一个档次,便请萧何向刘邦举荐自己,只是迟迟没有下文。究其原因,可能是萧何认为时机未到,尚未付诸行动。毕竟夏侯婴刚举荐韩信不久,萧何马上又去举荐韩信,显得韩信很心急还是个官儿迷,刘邦对韩信的印象反而不好。
韩信在那里苦等,天天盼着萧何带来好消息,但他望穿秋水也没动静。韩信在项羽集团打工时,虽然只是执戟郎,可好歹有机会直接见到大boss,理论上有机会通过建言献策一飞冲天。可在刘邦这儿,连这个机会都没有,得通过中间人传话,还不如以前的单位。韩信等了2个月左右,感觉没希望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干脆趁夜跑路,遂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萧何月下追韩信(电视剧《楚汉传奇》截图)
话说,如果没有萧何这一追,韩信会去哪里,后来又能怎样呢?当时项羽是“大王”,并以盟主的身份分封了不少诸侯王,汉王刘邦是其中的一个。韩信曾在项羽那里吃瘪,好马不吃回头草,他应该会选择投奔其他一个诸侯王。果如此,后来估计就不是“楚汉相争”而是“三足鼎立”了,故事更为精彩也未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