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
大家知道,最近一段时间中日关系在政治层面上闹得很厉害,原因就是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发表了恶化中日关系的话。对此,她不但没有道歉,也没有将言论撤回。
那么,事情发酵到现在,本质是什么?未来会如何发展?我们到底如何应对?以下,是我得出的一些结论,以及对中日关系下一步走向的一些评估和看法。
第一,高市早苗这次言论错误不是偶然。她表面看上去不专业,但其实是有备而来。
第二,中方显然没有接受昨天(11月18日)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正彰的解释。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局势会继续向着低谷的方向发展,这点大家要做好准备。

长话短说,现在让我们回到第一个议题,这是G20峰会历史上首次出现三大国领导人同时缺席的情况。
首先,我为什么会认为高市早苗表面上不专业,其实背后是有预谋的?有以下原因。
第一,众所周知,这次高市早苗之所以能当选为日本首相,是受到了以麻生太郎为代表的一些极右翼政客的支持。
所以这次她的涉台言论,主要是为了回报以麻生太郎为代表的极右翼势力。当然,这也离不开她个人长期形成的政治观念及其性格。
第二,短期之内,高市早苗是不可能退让的。如果她退让了,就等于把自己在日本国内的政治基础给完全抽离了,更不要说撤回相关言论。
但问题在于,她完全误判了形势,尤其是误判了美国方面的反应。
大家知道,在高市早苗上任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APEC峰会前,先行访问日本并会见了高早苗。
当时,两人看上去似乎很亲热,尤其是高市早苗对特朗普极尽地讨好,而特朗普也做出一些亲热的举动,但这些都是表面的。
作为一个相对极右翼的日本政客,高市早苗从心底里其实是反感美国的。但因为特朗普在访日期间,似乎有意释放了拉拢信号,所以高市早苗就误以为,美国会站在她这一边。
于是在APEC峰会期间,高市早苗与中国最高领导人会见后的第二天,她便迫不及待地会见了台湾地区的代表。
又过了几天,高市早苗更是在日本国会上,公然抛出“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日本要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极端言论,并且态度强硬,既不撤回也不道歉。
然而,高市早苗显然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对此几乎保持沉默。
截至目前,特朗普本人没有任何表态,就连美国政府内部那些一贯强硬的官员,也没有对此做出任何表示或行动。
这无疑是打了高市早苗一个响亮的“耳光”,意味着特朗普访日时做出的“亲密”举动,不过是表面功夫罢了,以致于让她误判了形势。
不仅如此,前几天我也提到过,对于高市早苗近期的种种动作,欧洲、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美国所谓的西方盟友们,也基本保持沉默,甚至可以说是冷眼旁观。
而这恰恰给了中方一个极大的战略制高点,或者说筹码。
所以,中方这次对高市早苗,第一是要立规矩,第二则是要打到她痛为止。

11月10日,中美关税休战一年,其实就是中美“私聊”的一个重要举措。
下面,再谈谈昨天(11月18日)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正彰的访华。
这一方面显示出日本官僚开始着急,但另一方面,一位日本官僚怎么能帮一个错误的政治人物背书?
所以大家也看到了,中方并没有接受金井正彰的解释,其实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失望而归。
这种态度恰恰证明了,中方要一不做二不休,打痛高市早苗,给她立规矩。
事实上,从最近二三十年的历史来看,中国方面给日本立规矩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比如20年前的小泉纯一郎,他同样也是把中日之间的关系给搅了个天翻地覆。
当然,时空环境不同,情况不一定能完全同日而语,但是事情大抵如此。
第二,21世纪初期,岛内陈水扁当局曾执意搞“台独”,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其实某种程度和中方进行了阶段性、策略性的联手。
所以,此前我分析两岸关系时曾指出,只要中国大陆能够让美国感受到危机,并将民进党打痛,届时即便美国如何不愿意,也会阶段性、策略性跟中国大陆联起手来。可以看到,之后的事态发展确实和我此前的预判一样。
当然,当时的两岸关系,与今天中日关系、时空环境等各方面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但其中一些逻辑内涵是有共同之处的。
所以,假如我们能从哲学逻辑第一性原理的角度出发,某一些内容其实可以部分阶段性、策略性地复制。
自然,这中间的度要掌握得很好,毕竟20多年过去,整体生态都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中国高速崛起,且是强力崛起,使美国感到了危险;另一方面,今天的中日关系和之前并不能同日而语,但只要我们能掌握好度,既打痛日本右翼势力,又能让美国认识到,若它们一意孤行,不仅会损害中国的利益,也会损害美国的利益,那么美国自然也就能恪守谨慎。
更何况,美国今天的当政者已经变了,不管是小布什、奥巴马,还是拜登,他们都是美国的主流政客,但特朗普却是一个完全交易型的、非主流的民粹政客,他并不关心核心的、狭义的战略利益和议题,而这一定程度上给了北京和华盛顿进行阶段性、策略性联手的空间。
就最近几天的形势发展来看,第一,华盛顿方面的沉默说明了很多问题,我们不能说北京和华盛顿之间有共识,但至少只要华盛顿继续沉默,那么北京就可以对高市早苗以及她周围的右翼集团穷追猛打。
所以,我估计这个势头还会延续一段时间,不会很久,但也不会很短,毕竟格局是会发生变化的。

那在这过程中,中国需要注意什么?
最近,高市早苗的民意支持率有所上升,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上台之后的民粹,二是解决国内经济的一些政策,三是近期对华的强硬言行。
我认为,对华强硬虽不能说是她民意上升的主要原因,但至少是其中一个原因。
有数据显示,目前有超过42%的民意是反对高市早苗的对华态度,还有一部分民意是表示同情和支持的。
所以,这是中国方面应该要注意的,要掌握好一个度,既要将其打痛,打到她收手,又不能让她的民意急速反弹。
当然,如果要分轻重缓急,第一位毫无疑问是我们的民族立场,第二是华盛顿的默认,第三是日本的民意,第四就是日本企业界的态度。
过去,日本企业界对包括小泉纯一郎在内的日本政要,是有很大影响力的。只要日本企业届有人发声,那么高市早苗将吃不了兜着走。
但在这之前,华盛顿必须保持共识性的沉默,北京必须保持非常猛烈,但又收缩有余的战火和炮火,同时要注意日本国内的民意变化,并加强对日本企业界的工作。
当这个阶段性的铺排完成后,我们对高市早苗的打压越狠越好,打压得越狠,中日关系柳暗花明的速度来得越快。
从中日关系整体情况来看,第一,邻居是搬不走的;第二,我们已经建立了相当不错的关系;第三,中日之间虽然有各种双边、多边的矛盾,但中日之间的经济生态已经形成了很强的互补性。
正如我此前提到的三个阶段:一是日本对华的纯粹投资;二是中国成为日本商品的重要市场;三是中日经济有着巨大的整合空间,具体来说就是,目前已经出现中国投资日本,即中国资本、日本制造的势头。
因此,我们要尽快摆脱日本右翼对中日经济整合的负面影响,且这个摆脱不能软,一定要硬,要让日本企业界乃至国民都深刻认识到中日经济整合的有益性。
同时,这也是个机会,给那些缺乏美国支持的日本极右翼势力立规矩。
所以我认为,最近的中日外交风波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打得越狠,将来的成果就越亮眼;掌控得越全面,后续成果的力度和范围也会更可观。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战略议题,而且未来二三十年,中日之间估计还会不断有各种摩擦。对中国来说,这也是在新环境、新条件下的一次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