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一系列激进举动,从高市早苗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险言论,到扬言 "退出联合国另起炉灶" 的情绪化反应,再到加速突破和平宪法限制的军事动作,都折射出这个国家深层的战略焦虑。这种焦虑并非偶然爆发,而是长期经济停滞、人口结构恶化、地缘政治困境与历史认知偏差交织发酵的必然结果。剥开这些疯狂行为的表象,我们能看到一个在身份认同与现实利益间痛苦挣扎的国家图景。
国家身份的撕裂:战败枷锁与正常化渴望二战战败令日本国际地位经历重塑,这本是不可逆转之现实。然而,日本政治精英阶层却始终难以真正接纳这一既定事实,仍怀揣不切实际之妄念。他们内心深处,似仍难摒弃往昔的虚妄与野心,在执念中徘徊。和平宪法第九条对军事力量的限制,在他们眼中不是和平保障,而是 "国家不完整" 的象征。这种心理阴影在高市早苗等右翼政客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 她不仅频繁参拜靖国神社,更将 "台湾有事" 定义为日本的 "存亡危机事态",这种危险言论实质是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公然挑战。
战后构建的安全架构,令日本在安全领域陷入了对美国的长久依赖。这一架构宛如一道无形且沉重的枷锁,将日本紧紧束缚,在极大程度上抑制了其在安全事务方面的自主性,使日本难以从美国的掌控中解脱出来。此架构对日本的安全格局产生了极为深刻且长远的影响。在悠悠岁月里,日本始终难以摆脱对美国的依附态势。驻日美军基地的持续留存,让日本在处理地区事务时,长久处于自主性受限的艰难境地。这种情形恰似一副无形的镣铐,严重掣肘着日本在地区舞台之上的自主决策与行动能力。
当中国崛起改变了东亚的力量格局时,这种结构性矛盾被急剧放大。日本妄图通过配合美国的 “印太战略”、强化军事部署来证明自身价值,然而却更深地陷入了战略困境。它既要迎合美国的地缘政治诉求,又要应对来自中国的反制措施。在双重压力的笼罩下,日本的外交政策暴露出显著的投机性与冒险性。它一味地在国际舞台上试探底线,妄图以侥幸心理谋取利益,却忽略了潜在的巨大风险。

野口悠纪雄教授在《失去的三十年》中揭示的经济困境,如无形枷锁。时至今日,它依旧以深刻态势,对日本社会的发展走向施加着持续影响。1990 年代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日本陷入长期通缩,企业投资意愿低迷,年轻人就业安全感下降。最新数据表明,日本新生儿数量呈持续下降态势,人口已连续多年递减。在此情形下,劳动力缺口问题愈发严峻,对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经济停滞与人口危机相互交织、彼此影响,二者的叠加构筑起一个错综复杂且难以破解的恶性循环,宛如一团无形却又紧密的枷锁,束缚着发展的步伐。
尤须警惕者,日本经济所存结构性问题竟遭政治化解读。此般行径,或误导认知,扰乱经济秩序,当审慎以对,洞察背后复杂缘由。右翼势力将经济困境归咎于 "国际环境不公",而非自身产业升级滞后与创新乏力。他们选择性遗忘美国通过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打压,却将中国技术进步视为 "威胁"。这种认知偏差导致政策严重错位 —— 当大阪轴承企业创始人松本清一为招不到年轻人发愁时,政府却在增加军费开支,这种资源错配只会加剧内部矛盾。
安倍经济学的折戟沉沙,有力地佐证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单纯依赖货币宽松政策,不过是扬汤止沸,根本无法从根源上化解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日元贬值、国债高企、产业空心化,这些经济病灶被疫情和国际局势放大。当经济手段用尽,政治势力自然转向外部冒险来转移国内矛盾,这正是当前日本右翼政府的危险倾向。

身为资源匮乏的弹丸岛国,日本对生存空间的忧虑,早已深深烙印于民族心理之中,成为一种难以消解的集体隐忧,时刻影响着其国家的发展与抉择。日本超九成能源依赖进口,这一状况使其在国际能源格局变动中如惊弓之鸟,展现出极度的敏感性,稍有风吹草动便可能受到显著影响。2022 年俄乌冲突甫一爆发,日本便亦步亦趋追随西方对俄实施制裁。此举直接致使其能源成本急剧飙升,这般短视政策,无疑将自身战略脆弱性暴露无遗。
为突破地理限制,日本历史上曾走上对外扩张道路,这种 "生存危机" 叙事在右翼话语中不断重现。高市早苗将台海局势与日本 "生命线" 挂钩,本质上是这种地缘焦虑的现代翻版。核电曾被视为能源自主的希望,但福岛核事故后,这一选项也充满争议。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使日本在外交上更倾向冒险 —— 无论是对中东的能源投资,还是对南海问题的介入,都暗含资源安全的考量。

日本文化中传统与现代的撕裂,在历史认知问题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一方面是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另一方面却对二战侵略历史缺乏深刻反思。这种文化断层为极右翼思潮提供了滋生土壤。高市早苗等政客倒行逆施,妄图歪曲历史。他们公然否认“满洲事变”的侵略属性,厚颜无耻地将对外扩张行径粉饰为“自卫战争”,其丑恶嘴脸和叵测居心昭然若揭。此类历史修正主义行径,正悄然侵蚀着战后和平的稳固根基。
更危险的是,右翼势力将经济停滞与国际地位下滑归咎于 "过度反省历史",试图通过重塑 "强大日本" 叙事来凝聚共识。他们利用教育系统淡化侵略历史,通过媒体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将中国的发展视为 "对日本的威胁"。这种扭曲的历史观与现实焦虑结合,催生了极具破坏性的政治逻辑 —— 通过制造外部敌人来掩盖内部矛盾。

当下,日本少子老龄化态势愈显严峻。老年人口占比持续上扬,社会结构失衡加剧。与之相应,劳动人口的抚养压力急剧增加,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在此情境中,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前路似迷雾笼罩,未来征程或许荆棘丛生、坎坷不断,亟待我们披荆斩棘、砥砺前行。这种人口结构的极端失衡,正在从根本上动摇日本社会的根基。医疗资源向老年人倾斜,年轻人负担加重,创新活力衰退,整个社会呈现出 "银发化" 的暮气。
面对这一危机,政府的应对措施收效甚微。少子化对策沦为口号,年轻人不愿结婚生育的根本原因 —— 高房价、工作压力大、未来不确定性 —— 并未得到解决。当一个国家的人口持续减少,劳动力市场僵化,其长期战略必然带有短视性和冒险性。日本在外交上的激进举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人口颓势下国家前景的焦虑投射。

近期,日本一系列丧心病狂之举,恰似汹涌恶浪,不断冲击着中日关系的稳定之舟,正将其无情地推向危险的边缘,令人忧心不已。从发表对台军事介入言论,到积极推动修宪扩军,再到在联合国问题上作出情绪化反应,此类行径不仅严重侵蚀两国关系的政治根基,更给地区安全形势埋下了深重隐患。
历史已经证明,试图通过对外强硬转移国内矛盾的做法,最终只会引火烧身。当前的日本需要正视自身结构性问题,而非寻找外部替罪羊。中日两国作为东亚重要国家,维护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的当下,理性管控分歧,深化务实合作,才是符合两国根本利益的正确选择。
日本的焦虑可以理解,但疯狂的行为必须警惕。突破战后秩序的尝试,只会让这个国家再次付出沉重代价。唯有正视历史、尊重现实、拥抱合作,才能为日本找到真正的出路,也才能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