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田山中的饱学隐士,到朱元璋麾下的首席谋士,从擘画天下的战略家,到制定典章的治国能臣,刘伯温的一生,是大明开国史上最富智慧的谋略史诗。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上通天文地理,下晓兵法谋略,兼通经史子集,被誉为“浙东四先生”之一;他应召出山,为朱元璋献上“先灭陈友谅,再除张士诚,最后北伐灭元”的旷世奇策,辅佐朱元璋扫平群雄、登基称帝;他主持修订《大明律》,参与建立各项典章制度,为“洪武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他功高权重却淡泊名利,多次请求归隐田园,始终恪守臣节,却终因朝堂纷争未能全身而退。与历史上诸多恃才傲物、结局悲凉的谋臣不同,刘伯温以其深谋远虑与进退智慧,成为中国历史上“神机妙算、功盖天下”的谋臣典范。他的一生,既是一部个人的智慧逆袭史,也是大明王朝开国历程的谋略缩影,其智计与品格,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元至大四年(1311年),刘伯温出生于处州青田(今浙江青田)的一个书香世家。青田地处浙南山区,山清水秀,文风鼎盛,刘伯温的家族更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曾出过多位朝廷官员。刘伯温的父亲刘爚曾任元朝遂昌县教谕,学识渊博,对刘伯温的教育极为重视。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刘伯温自幼便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被誉为“神童”。
据《明史·刘基传》记载,刘伯温四岁便能识字,七岁便能通读儒家经典,十岁便能撰写诗文,其文采远超同龄孩童。十二岁时,刘伯温便考中秀才,成为当地最年轻的秀才,被乡人称为“神童”。十五岁时,刘伯温进入处州府学深造,学习儒家经典。与其他只知死记硬背的学子不同,刘伯温不仅能熟练背诵儒家经典,还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深得府学教授的赏识。教授曾对人说:“此子天赋异禀,他日必成大器,吾不及也。”
十七岁时,刘伯温离开处州府学,前往括苍山师从著名学者郑复初学习程朱理学。郑复初是当时浙东地区著名的理学家,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在郑复初的教导下,刘伯温不仅深化了对儒家经典的理解,还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兵法、术数、历法等诸多领域的知识。他读书极为刻苦,常常通宵达旦地研读典籍,对各种知识都能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郑复初对刘伯温极为赞赏,曾对刘伯温的父亲说:“此子聪慧过人,学识渊博,将来必能辅佐帝王,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二十三岁时,刘伯温前往元大都(今北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考中进士。然而,当时的元朝统治已经腐朽不堪,官场黑暗,贿赂成风,出身寒门的刘伯温虽然考中进士,却迟迟未能得到任命。直到三年后,刘伯温才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虽然只是一个从八品的小官,但刘伯温却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决心凭借自己的能力为百姓做实事。
在高安县丞任上,刘伯温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刚正不阿的品格。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严厉打击当地的贪官污吏和恶霸势力,为百姓平反了多起冤假错案。据记载,刘伯温到任后不久,便发现当地的豪强地主与贪官勾结,霸占百姓的土地,欺压百姓。刘伯温不畏强权,亲自深入调查,收集证据,最终将这些豪强地主和贪官绳之以法,为百姓夺回了土地。百姓们对刘伯温感恩戴德,称他为“刘青天”。
然而,刘伯温的刚正不阿却得罪了当地的权贵势力。这些权贵势力联合起来,对刘伯温进行诬陷和排挤,企图将他赶出高安。刘伯温虽然据理力争,但在黑暗的元朝官场中,他的努力终究是徒劳的。无奈之下,刘伯温只好辞去高安县丞的职务,返回青田故里。此后,刘伯温又曾先后担任过江浙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等职务,但都因不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而被迫辞职。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刘伯温再次辞职返回青田故里。此时的天下已经大乱,红巾军起义席卷全国,元廷的统治摇摇欲坠。青田地区也陷入了混乱之中,各路起义军和地方豪强纷纷割据一方,相互攻伐。刘伯温回到家乡后,召集乡勇,组织武装,保卫家乡免受战乱的侵扰。他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多次击退前来侵扰的起义军和豪强势力,使青田地区在乱世中保持了相对的安定。
在此期间,刘伯温潜心研究兵法谋略和天文地理,写下了《百战奇略》《时务十八策》等多部军事和政治著作,总结自己的治国和用兵经验。同时,他也密切关注着天下大势,分析各路起义军的实力和前景,等待着能够施展自己才华的时机。当时,江浙地区的起义军首领方国珍、张士诚等人都曾派人邀请刘伯温出山辅佐自己,但刘伯温认为这些人胸无大志,只知争权夺利,并非能够成就大业之人,便一一拒绝了他们的邀请,继续在青田山中蛰伏。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攻克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建立了自己的割据政权。此时的朱元璋虽然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实力,但在各路起义军中,实力并非最强。陈友谅占据湖广、江西等地,兵力雄厚,野心勃勃,是朱元璋最危险的敌人;张士诚占据江浙地区,财力充沛,对朱元璋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元廷虽然腐朽,但仍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对起义军虎视眈眈。朱元璋深知,要想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成就大业,必须要有一位深谋远虑的谋士辅佐自己。
朱元璋的谋士朱升、李善长等人都曾向朱元璋推荐刘伯温,称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兼通兵法谋略,乃当世之卧龙也”。朱元璋听闻后,十分渴望能够得到刘伯温的辅佐。于是,朱元璋亲自率领车马,冒雨前往青田山中邀请刘伯温出山。朱元璋的诚意深深打动了刘伯温,他认为朱元璋雄才大略,知人善任,胸怀大志,是能够成就大业之人,便决定出山辅佐朱元璋。
刘伯温抵达应天府后,朱元璋亲自出城迎接,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随后,朱元璋便向刘伯温请教平定天下的方略。刘伯温为朱元璋献上了著名的“时务十八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和平定天下的战略构想。在“时务十八策”中,刘伯温首先分析了各路起义军和元廷的实力对比,认为陈友谅“骄横跋扈,兵力最强,但不得民心,且内部矛盾重重”,是朱元璋最主要的敌人;张士诚“胸无大志,贪图安逸,只求自保,不足为惧”;元廷“统治腐朽,民心丧尽,必然灭亡”。
基于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刘伯温为朱元璋制定了“先灭陈友谅,再除张士诚,最后北伐灭元”的战略方针。他对朱元璋说:“陈友谅占据上游,兵力强盛,若不先消灭他,他日他必顺江而下,进攻应天府,到那时我们将陷入被动。张士诚贪图安逸,目光短浅,我们进攻陈友谅时,他必然不会出兵相助。待我们消灭陈友谅后,再集中兵力消灭张士诚,最后挥师北伐,消灭元廷,天下便可平定。”朱元璋听后,茅塞顿开,对刘伯温的谋略极为赞赏,当即任命刘伯温为自己的首席谋士,让他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刘伯温出山后,很快便展现出了自己的谋略才能。当时,陈友谅率领十万大军,乘坐数百艘楼船顺江而下,直扑应天府,企图一举消灭朱元璋。面对陈友谅的强大攻势,应天城内人心惶惶,许多将领主张投降或逃跑,甚至有人主张放弃应天府,退守其他地区。朱元璋也陷入了犹豫之中,不知该如何应对。
在这危急关头,刘伯温挺身而出,为朱元璋分析了陈友谅的弱点:“陈友谅虽然兵力强大,但他骄傲轻敌,军纪涣散,且战船高大笨重,机动性差。我们可以利用应天府的地理优势,采用诱敌深入、设伏袭击的战术,必能大破陈友谅。”同时,刘伯温还建议朱元璋让与陈友谅有旧交的将领康茂才诈降,引诱陈友谅率领大军进入龙湾(今江苏南京鼓楼区)埋伏圈。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立即按照刘伯温的部署展开行动。
陈友谅果然中计,率领大军进入龙湾埋伏圈。朱元璋一声令下,埋伏在龙湾的起义军将士奋勇出击,与陈友谅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刘伯温亲自在阵前指挥,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战术。在战斗中,刘伯温利用天文知识,预测到当天会有东南风大作,便建议朱元璋采用火攻战术。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下令士兵点燃火把,冲向陈友谅的战船。火借风势,迅速蔓延,陈友谅的战船接连被烧毁,士兵死伤无数。最终,朱元璋的起义军大败陈友谅,斩杀敌军数万人,缴获战船数百艘。龙湾之战的胜利,保卫了应天府的安全,为朱元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战后,朱元璋对刘伯温更加信任,将他视为自己的“子房”(张良)。
龙湾之战后,陈友谅虽然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但实力仍在,对朱元璋的威胁并未完全消除。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乘坐数千艘楼船,围攻朱元璋控制的南昌。南昌守将朱文正率领数万士兵坚守八十五天,为朱元璋调集兵力赢得了时间。同年七月,朱元璋率领二十万大军前往救援,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战——鄱阳湖之战。
鄱阳湖之战是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生死决战,也是刘伯温谋略的集中体现。在战役初期,陈友谅的楼船高大坚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朱元璋的战船小巧灵活,但火力不足,起义军节节败退。朱元璋见形势危急,便向刘伯温请教破敌之策。刘伯温仔细观察了战场形势后,对朱元璋说:“陈友谅的楼船虽然高大,但首尾相连,机动性差,且战船之间距离较近,我们可以采用火攻战术,烧毁他的楼船。同时,我们可以利用风向和水流的变化,灵活调整战术,避实击虚。”
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立即组织士兵准备火攻。刘伯温根据天文知识,预测到当天午后会有东南风大作,便建议朱元璋在午后发起火攻。午后,东南风果然大作,朱元璋下令士兵点燃装满干草、火药的战船,冲向陈友谅的水军大营。火借风势,迅速蔓延,陈友谅的楼船接连被烧毁,士兵死伤无数。在火攻的同时,刘伯温还建议朱元璋派将领率领精锐部队突袭陈友谅的中军大营,斩杀陈友谅的核心将领,动摇敌军的军心。
在战斗中,刘伯温始终陪伴在朱元璋身边,为他出谋划策,指挥战斗。一次,朱元璋乘坐的战船被陈友谅的军队包围,形势危急。刘伯温见状,立即拉着朱元璋换乘另一艘战船。就在朱元璋换乘战船后不久,他原来乘坐的战船便被陈友谅的炮火击中,沉入水中。朱元璋对刘伯温的神机妙算深感敬佩,更加信任他的谋略。
经过三十六天的激战,朱元璋最终击败了陈友谅,陈友谅在突围时被流矢射杀。鄱阳湖之战的胜利,彻底消灭了朱元璋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为朱元璋统一江南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战后,刘伯温因战功被朱元璋封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消灭陈友谅后,朱元璋将矛头指向了张士诚。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大军进攻张士诚控制的淮东地区。在进攻淮东的过程中,刘伯温为朱元璋制定了“先易后难、逐个击破”的战术方针,建议朱元璋先攻克泰州、高邮等外围据点,扫清张士诚的羽翼,然后再集中兵力进攻张士诚的都城平江(今江苏苏州)。
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徐达、常遇春率领大军按照刘伯温制定的战术方针展开进攻,先后攻克泰州、高邮、淮安等地,扫清了张士诚在淮东的势力。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徐达、常遇春率领大军进攻平江。平江是张士诚的核心据点,防御严密,张士诚率领十万大军驻守平江。刘伯温建议朱元璋采用“长期围困、围点打援”的战术,在平江城外筑起长围,切断平江与外界的联系,同时派军队打击张士诚的援军,消耗张士诚的实力。
在围攻平江期间,刘伯温还建议朱元璋整顿军纪,安抚百姓。他对朱元璋说:“平江是江南的富庶之地,百姓众多。我们要想赢得百姓的支持,必须严格整顿军纪,禁止士兵劫掠百姓。同时,我们要安抚百姓,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下令徐达、常遇春严格约束士兵,不得劫掠百姓。同时,朱元璋还派人安抚平江百姓,宣布攻克平江后将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徐达、常遇春率领大军对平江发起总攻,最终攻克平江,张士诚被俘。至此,朱元璋彻底统一了江南地区,为北伐灭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统一江南的过程中,刘伯温的谋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制定的战略战术、安抚百姓的政策,都为朱元璋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统一江南后,朱元璋开始筹备北伐灭元的大业。北伐是朱元璋统一全国的关键战役,也是刘伯温谋略的又一重要体现。在北伐前,朱元璋召开军事会议,与将领和谋士们讨论北伐的战略方针。许多将领都主张直接进攻元大都(今北京),一举推翻元廷的统治。但刘伯温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刘伯温认为,元大都虽然是元廷的都城,但防御严密,且元军在北方仍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如果直接进攻元大都,一旦不能迅速攻克,元军的援军便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北伐军将陷入重围,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刘伯温为朱元璋制定了“先取山东,再攻河南,控制潼关,最后攻克元大都”的北伐战略方针。他对朱元璋说:“山东是元廷的左膀右臂,攻克山东可以切断元廷的粮草供应;河南是元廷的腹地,攻克河南可以控制中原地区;潼关是关中地区的门户,控制潼关可以封锁元军的西退之路。待我们攻克山东、河南,控制潼关后,元大都便成为一座孤城,此时再进攻元大都,必能一举攻克。”
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在北伐过程中,徐达、常遇春严格按照刘伯温制定的战略方针展开进攻。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北伐军从应天府出发,首先进攻山东。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克沂州、青州、济南等地,于同年十二月彻底占领山东地区。
占领山东后,北伐军西进,进攻河南。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北伐军抵达河南汴梁(今河南开封),汴梁守将李克彝见北伐军兵力强大,不战而逃,北伐军顺利攻克汴梁。随后,北伐军进攻洛阳,洛阳守将脱因帖木儿率领元军坚守城池。徐达、常遇春按照刘伯温制定的战术方针,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先派军队佯攻洛阳东门,吸引元军兵力,然后集中主力猛攻洛阳西门,最终攻克洛阳。攻克洛阳后,北伐军西进,占领潼关,封锁了元军的西退之路。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在北伐军节节胜利的形势下,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明”,改元“洪武”,正式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任命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让他继续辅佐自己处理军国大事。同年七月,徐达、常遇春率领北伐军逼近元大都,元顺帝见大势已去,率领后妃、太子及亲信仓皇逃往漠北,结束了元朝在中原地区近百年的统治。八月,北伐军攻克元大都,朱元璋改元大都为北平,寓意“北方平定”。
攻克元大都后,刘伯温建议朱元璋乘胜追击,肃清北方的残余元军。他对朱元璋说:“元顺帝虽然逃往漠北,但元军的残余势力仍在,他们必然会卷土重来,威胁北方边境的安全。我们必须乘胜追击,彻底消灭元军的残余势力,巩固北方的边防。”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派徐达、常遇春率领大军继续北伐漠北,肃清元军的残余势力。在北伐漠北的过程中,刘伯温为徐达、常遇春制定了详细的战术方针,指导他们取得了多次胜利,彻底肃清了北方的残余元军,巩固了大明王朝的统治。
大明王朝建立后,刘伯温不仅在军事上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还在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为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为“洪武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朱元璋曾对刘伯温说:“先生不仅为朕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还为朕治理天下提供了良策,真是朕的肱骨之臣啊。”
在政治方面,刘伯温为朱元璋提出了“宽仁治国、轻徭薄赋”的治国理念。他认为,经历了长期的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必须实行宽仁的政策,减轻百姓的负担,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下令减免百姓的赋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刘伯温还建议朱元璋整顿吏治,打击贪官污吏。他认为,贪官污吏是导致百姓困苦、社会动荡的根源,必须严厉打击。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严惩贪官污吏,规定“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斩立决”。在刘伯温的辅佐下,大明王朝的吏治得到了整顿,官场风气焕然一新。
在法律方面,刘伯温主持修订了《大明律》。《大明律》是大明王朝的基本法律,对后世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修订《大明律》的过程中,刘伯温坚持“礼法结合、宽严相济”的原则,既注重法律的威严,又注重道德的教化。他认为,法律不仅是惩罚犯罪的工具,还应该是教化百姓的手段。《大明律》共分为三十卷,四百六十条,内容涵盖了刑事、民事、行政、军事等各个方面,体系完备,条文清晰,便于执行。《大明律》的修订,为大明王朝的法律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文化方面,刘伯温建议朱元璋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他认为,人才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只有重视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为大明王朝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兴办学校,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县设县学,还在中央设立了国子监,培养高级人才。同时,刘伯温还建议朱元璋恢复科举制度,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官场。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于洪武三年(1370年)恢复了科举制度,规定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采用八股文的形式。科举制度的恢复,为大明王朝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充实了官场,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在军事方面,刘伯温协助朱元璋建立了“卫所制度”。卫所制度是大明王朝的军事制度,将全国军队分为卫、所两级,士兵平时屯田耕种,战时出征作战,实现了“兵农合一”。卫所制度的建立,既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又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同时,刘伯温还建议朱元璋加强边防建设,在北方边境设立卫所,驻扎军队,防御北元的入侵。在刘伯温的辅佐下,大明王朝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加强,边防得到了巩固。
随着大明王朝的建立和稳定,刘伯温的功绩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高。但刘伯温深知“功高震主”的古训,也洞悉朝堂之上的暗流涌动。当时,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在朝廷中势力庞大,他们嫉妒刘伯温的才华和功绩,不断对刘伯温进行诬陷和排挤。刘伯温深知,继续留在朝堂之上,必然会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难以全身而退。因此,在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便向朱元璋请求辞职,返回青田故里。
朱元璋虽然不舍刘伯温离开,但也深知刘伯温的顾虑,便答应了他的请求,赐给刘伯温大量的金银财宝,并任命他的长子刘琏为考功监丞,次子刘璟为中书舍人。刘伯温返回青田故里后,闭门谢客,潜心研究学问,不再过问朝堂之事。他每天只是读书、写字、下棋,与乡邻们相处融洽,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然而,刘伯温虽然已经辞职归隐,但淮西集团并没有放过他。李善长等人不断在朱元璋面前诬陷刘伯温,称他“心怀不满,意图谋反”。朱元璋虽然表面上对刘伯温十分信任,但内心深处也对他有所猜忌。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下令将刘伯温召回京城,任命他为弘文馆学士。刘伯温深知,自己再次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想要全身而退已经不可能了。
洪武八年(1375年),刘伯温身患重病,朱元璋派御医前往为他诊治。御医为刘伯温开具了药方,刘伯温按照药方服用后,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刘伯温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便向朱元璋请求返回青田故里。朱元璋答应了他的请求,派使者护送他返回青田。同年四月,刘伯温在青田故里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刘伯温病逝后,朱元璋悲痛万分,下令追封刘伯温为诚意伯,谥号“文成”,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朱元璋还亲自为刘伯温撰写了碑文,称赞他“学为帝师,才称王佐,谋断无双,功盖天下”。刘伯温的葬礼规格之高,在大明王朝的开国文臣中绝无仅有。
刘伯温的历史功绩,不仅体现在他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还体现在他为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文化、军事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制定的“先灭陈友谅,再除张士诚,最后北伐灭元”的战略方针,为朱元璋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他主持修订的《大明律》,为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建议朱元璋兴办学校、恢复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他协助朱元璋建立的“卫所制度”,为大明王朝的军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刘伯温的“神机妙算”与“功成身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成为中国历史上“谋臣”的代名词,受到了后世帝王与文人墨客的高度评价。明成祖朱棣曾说:“刘基(刘伯温)学为帝师,才称王佐,谋断无双,功盖天下,可为万世之谋臣楷模。”明末思想家李贽则称赞刘伯温:“刘伯温之智,张良之谋,兼而有之,乃大明之柱石也。”在民间,刘伯温的故事也广泛流传,如“刘伯温献策破陈友谅”“刘伯温修订《大明律》”“刘伯温神机妙算”等故事,成为了民间文学的重要素材,展现了刘伯温的谋臣风范。
如今,刘伯温的历史印记依然在中国大地上随处可见。青田的刘伯温故里,保存着刘伯温的故居、墓冢等历史遗迹,成为了后人缅怀刘伯温的重要场所。南京的明孝陵附近,有刘伯温的祠庙,祠庙内供奉着刘伯温的塑像,香火旺盛。此外,刘伯温的著作《诚意伯文集》《百战奇略》等至今仍被广泛流传,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文化的重要资料。
刘伯温的一生,是一部充满智慧与谋略的传奇史诗。他从青田山中的饱学隐士崛起为大明王朝的开国谋臣,凭借过人的智慧与谋略,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神机妙算”,展现了他的智慧天赋;他的“功成身退”,展现了他的人生智慧。虽然最终未能完全摆脱政治斗争的漩涡,但他的功绩却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之上,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朱元璋在刘伯温墓碑上所写:“诚意伯刘基,学为帝师,才称王佐,谋断无双,功盖天下,可为万世之谋臣师表。”刘伯温的传奇一生,将永远被后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