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与人交谈时,总觉得对方声音模糊不清,像隔着一层厚厚的棉花;听音乐时,再也捕捉不到高音部分的细腻旋律;甚至家人在耳边喊自己,也常常反应迟钝、听不真切?如果这些情况频繁出现,千万不要简单归咎于 “年纪大了” 或 “没休息好”,这很可能是神经性耳聋发出的预警信号,若不及时重视,可能会导致听力永久性损伤。

神经性耳聋,并非单一的疾病名称,而是一类因听觉神经系统(包括内耳毛细胞、听神经、听觉中枢等)受损而引发的听力障碍统称。与传导性耳聋(多由耳道堵塞、鼓膜穿孔等外耳、中耳问题导致)不同,它的损伤部位更深,早期症状往往具有 “隐匿性”,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对高频声音的感知能力下降。比如,听不到小鸟清脆的鸣叫、开水沸腾的 “滋滋” 声、电话按键的 “滴滴” 声,这些高频声音的缺失,会逐渐影响日常交流 —— 别人说的 “四十”“十四” 分不清,“吃饭”“吃放” 听混淆,长此以往不仅会造成沟通障碍,还可能引发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那么,哪些因素会诱发神经性耳聋呢?从临床数据来看,诱因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常见。首先是噪音损伤,这是当下年轻人听力下降的主要 “杀手” 之一。长期戴着耳机听高分贝音乐、频繁出入 KTV 等嘈杂场所,或在工地、工厂等噪音环境中工作且未做好防护,都会持续刺激内耳毛细胞。要知道,内耳毛细胞是感知声音的 “关键器官”,一旦受损便无法再生,就像小草被反复碾压后难以恢复,最终导致听力不可逆下降。其次是年龄增长,随着年龄增加,听觉神经系统会自然衰退,尤其是 50 岁以上人群,高频听力下降的概率会逐年升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年人 “能听见但听不清”。此外,突发性因素也不容忽视,比如感冒、病毒感染引发的听觉神经炎症,长期服用庆大霉素等耳毒性药物,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导致的听觉神经供血不足,都可能在短时间内诱发神经性耳聋。
面对神经性耳聋,“早发现、早干预” 是关键。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听力检查:一是连续一周以上出现听声音模糊、耳鸣(如嗡嗡声、蝉鸣声);二是在安静环境中,听不清他人正常音量的对话;三是对高频声音(如女性、儿童的声音)反应迟钝。目前,临床上针对神经性耳聋的干预方式主要有两种:对于轻度至中度患者,可通过佩戴数字助听器来补偿听力,尤其是具备高频放大功能的助听器,能有效改善 “听不清” 的问题;对于重度及极重度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则是更有效的选择,它能绕过受损的内耳毛细胞,直接刺激听神经,帮助患者重新感知声音。
除了医学干预,日常生活中的听力保护也同样重要。减少耳机使用时间,避免将音量调至超过 60%;在噪音环境中工作或娱乐时,佩戴耳塞或耳罩;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避免滥用耳毒性药物;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尤其是 50 岁以上人群和长期处于噪音环境的职业人群,每年一次的听力筛查能帮助及时发现问题。
听力是我们感知世界、与人连接的重要桥梁,一旦受损,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造成心理上的孤独与隔阂。当你或身边人出现听声音模糊、高频声听不见的情况时,请一定警惕神经性耳聋的可能,及时就医、科学干预,才能守护好这份 “听见美好” 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