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利率 3.05%!一线楼市 9 月暴涨 17%,10 月却暴跌 25%?真相扎心了

2025 年 “金九银十” 收官,北京、上海、深圳的楼市呈现诡异的分裂图景。9 月新政落地后,北京二手房网签量同比暴涨

2025 年 “金九银十” 收官,北京、上海、深圳的楼市呈现诡异的分裂图景。9 月新政落地后,北京二手房网签量同比暴涨 17.7%,上海新房成交面积环比激增 35.9%,但 10 月重点城市成交量又同比下滑超 25%。这种 “脉冲式回暖” 的背后,是政策红利与市场信心的激烈博弈,更是房地产从 “普涨时代” 迈向 “分化深水区” 的真实缩影。在这场没有标准答案的选择题中,购房者、业主与开发商都在重新定义生存法则。

一、政策狂欢:9 月成交暴增的真相

8 月底至 9 月初,北上深密集释放的政策礼包,成为激活市场的第一把火。北京放开五环外限购,上海青浦区为社保未满 1 年的人才开辟购房通道,深圳则全面松绑盐田、大鹏等区域的购买限制,三地更同步取消房贷利率的首套二套区分,统一执行 3.05% 的低利率。

政策刺激的效果立竿见影。中原地产数据显示,9 月北京二手住宅网签 15629 套,创 6 个月新高;上海二手房成交 20389 套,同比上涨 27.89%;深圳一手住宅网签量环比飙升 43.5%。国庆中秋假期,核心城市优质项目热度尤其突出,开发商推出的特价房、车位赠送等促销活动,进一步放大了短期成交效应。

“最明显的变化是改善型客户开始入场。” 深圳贝壳研究院院长肖小平指出,新政落地第二周,合作门店新房认购套均总价从 364 万元跃升至 470 万元,环比上涨 29%。利率统一政策让二套房买家节省数十万元利息,成为推动高端房源成交的关键动力。上海多孩家庭购买绿色建筑可贷 216 万元的公积金政策,也刺激了改善群体的置换需求。

二、信心崩塌:10 月降温的深层逻辑

正当市场以为 “拐点已至” 时,10 月成交数据却泼了冷水。麟评居住大数据显示,截至 10 月 26 日,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同比下降 25%,新房跌幅更是达到 28.1%。政策红利的边际效应快速递减,暴露了市场的真实短板。

库存高企是绕不开的死结。尽管 9 月上海、成都等城市新盘推盘量同比增长 20%,但高端改善房源占比升至 60%,与刚需群体的购买力形成错位。北京五环外某刚需盘销售经理透露,项目备案价 4.5 万 /㎡,实际成交价降至 4.1 万 /㎡仍去化困难,“购房者对远郊盘的信心已经跌到谷底”。

更致命的是预期尚未企稳。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直言,当前楼市仍处 “政策传导期”,9 月的回暖更多是积压需求的集中释放,而非市场内生动力的复苏。某国有银行个贷部数据显示,10 月符合贷款条件但选择观望的客户占比达 42%,较 9 月上升 15 个百分点。

三、空间分裂:核心区与外围的冰火两重天

一线楼市的分化,早已不是城市间的差距,而是城市内部的 “次元壁”。北京三环内二手房报价依然坚挺,西城区带学区的次新房均价维持在 12 万 /㎡以上,部分房源甚至逆势微涨;但五环外的房山、大兴等区域,二手房成交周期已拉长至 150 天,议价空间扩大到 8%-10%。

深圳的市场割裂更为极致。南山、福田等核心区的千万级豪宅,9 月成交量同比增长 12%;而盐田、大鹏等放开限购的区域,虽然政策宽松,但 10 月新房去化率仅 35%。“核心区买的是资源,外围区买的是房子”,成为购房者的共识。

上海青浦区的人才购房政策颇具代表性。社保未满 1 年的人才可通过绿色通道购房,但该区域 9 月新房成交中,仍有 60% 的购房者选择靠近地铁 17 号线的成熟板块,远郊新盘即便降价 10%,去化率也不足 20%。资源集中度的差异,正在重塑一线城市的房价版图。

四、群体博弈:不同购房者的决策困局

在这场楼市调整中,刚需族、改善族与投资者的选择路径已然分叉。

刚需群体迎来政策窗口期。3.05% 的低利率、降低的首付比例(北京二套房首付降至 30%),叠加开发商的让利促销,使得购房成本处于近五年低位。业内建议优先选择主城区次新二手房或国企开发的准现房,避开配套缺失的远郊盘,同时可争取 5%-8% 的价格让步。

改善型购房者正逢置换良机。利率统一政策大幅降低 “卖旧买新” 的成本,上海、北京的公积金额度提升更缓解了资金压力。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9 月一线城市改善型房源成交占比达 48%,较去年同期上升 10 个百分点,带优质教育资源、低密度的绿色建筑最受青睐。

投资者则需彻底转向 “精耕细作”。普涨时代的逻辑已失效,核心区稀缺房源和地铁沿线品质公寓成为少数具备保值潜力的资产。但需重点关注租金回报率,当前北京核心区住宅租金回报率约 2.3%,商业公寓可达 3.5%,成为判断投资价值的关键指标。

五、未来预判:政策还能打什么牌?

展望四季度及 2026 年,一线楼市的走向仍取决于政策力度与信心修复速度。中指研究院华南分院研究主管陈雪强认为,政策仍有优化空间,进一步降低首付比例、扩大人才购房范围等举措可能落地。

加大房票安置力度将是重要方向。当前多地通过城中村改造释放增量需求,若一线城市跟进,有望消化部分库存。58 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指出,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的加速落地,也将为市场注入长期动能。

但行业整合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中小开发商因资金链紧张加速退出,9 月上海新盘推盘中,国企项目占比达 75%,较去年上升 20 个百分点。“强者恒强” 的马太效应,将成为未来楼市的常态。

站在 2025 年的岁末回望,一线城市的楼市调整本质是一场价值重构。政策可以点燃短期热度,但无法替代市场信心的修复;价格可以阶段性回调,但资源集中的核心资产仍具韧性。对于购房者而言,与其猜测底部在哪,不如聚焦自身需求 —— 刚需择机入场,改善优化资产,投资敬畏风险,才是穿越周期的正确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