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9月13日午后,罗斯·伊丽莎白·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开始阵痛。
照顾她的护士连忙通知产科医生弗雷德里克・古德,请他尽快赶到肯尼迪家。
罗斯咬着牙,低声哼哼道:“医生怎么还不来?”
护士满头冷汗:“全球大流感,医生们被征调至医院……他正在赶过来。”

婴儿时期的罗斯玛丽·肯尼迪
罗斯深深吸了一口气,破碎的呻吟声从嗓子眼里奔涌而出,“不行了,我要生了……”
护士按住罗斯的双腿,高声道:“夹紧双腿,医生马上就来了。”她也不愿如此,只是护士们没有独立接生的法律许可,她只是个助产士,不能违法行医。
护士几乎能看到孩子那一丛浓密的黑色胎毛,但她却紧紧按着罗斯的腿,阻止孩子的出生。
2个小时后,古德医生匆匆赶到,嘹亮的啼哭声响起,肯尼迪家添了个女孩儿——罗斯玛丽·肯尼迪,家人则称呼她为萝茜。
Part 01 攀登者
老肯尼迪和妻子罗斯
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并不是家族中第一位“攀登者”,他的父亲帕特里克·约瑟夫·肯尼迪(简称PJ·肯尼迪)才是肯尼迪家族中第一个从政的人。

帕特里克·约瑟夫·肯尼迪
肯尼迪家都是天主教徒,为了逃离爱尔兰大饥荒移民到美国。PJ·肯尼迪出生前两年,长兄约翰死于霍乱,他出生的十个月后,父亲死于传染病。1
作为家中唯一男性幸存者,PJ·肯尼迪接受过正规教育,赶上了美国快速发展的东风,不到30岁,他便收购了一家威士忌进口公司。因为“乐于助人”,在爱尔兰同胞中很有些威望,于是顺利步入政坛,成为波士顿民主党的领军人物之一。

1914年,25岁的约瑟夫·肯尼迪
然而他在政坛的成就也止步于此,却将野心传递到了下一代。PJ·肯尼迪为唯一活下来的儿子约瑟夫迎娶了波士顿市长约翰·F·菲茨杰拉德的长女罗斯·伊丽莎白·菲茨杰拉德,为儿子未来的从政之路打下一块基石。

约瑟夫·肯尼迪,1928年
约瑟夫从哈佛毕业后便投身商界,作为买家和卖家的时机把握都非常出色,25、6岁时已经积累了巨额财富。1957年,《财富》杂志首次发布美国富豪榜,将肯尼迪列入2亿至4亿美元富豪榜,相当于2025年的约35亿美元。

少女时期的罗斯·伊丽莎白·菲茨杰拉德
有钱之后,约瑟夫将目光投向政界,他开始给民主党捐款,并与党内重要政治人物建立联系。1932年,约瑟夫投资富兰克林·D·罗斯福竞选总统,为竞选活动捐款并筹集了大量资金。
罗斯·伊丽莎白·菲茨杰拉德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曾受到教皇庇护十世的私人接见。
24岁时嫁给了约瑟夫,为丈夫生下9个孩子,却不得不面对丈夫的不忠。罗斯怀着他们第4个孩子时曾经回家求助,但父亲告诉她:“离婚是不可能的,赶紧回到你丈夫身边去吧。”

罗斯·肯尼迪和她的孩子们(从左至右:约瑟夫·肯尼迪二世、约翰、凯瑟琳、罗斯玛丽和尤妮斯),1921 年
此后,罗斯变成了一个“品格端正”的家庭主妇,一面吃着镇静剂,一面将管理一个大家庭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事业。她对丈夫的花花肠子视而不见,专心为孩子们提供无微不至的物质照顾和教育。
约瑟夫非常满意肯尼迪家族的不断壮大,他对儿女们道:“肯尼迪家要推出的不是一代,而是几代政治家。”
1.1845年至1852年间,爱尔兰曾发生过一场大规模饥荒和疾病,约有100万人死亡,另有100多万人逃离。
Part 02 发育迟缓
罗斯玛丽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姑娘。
她遗传了母亲浓密的黑发和父亲爱笑的特质,安静乖巧,当母亲叫她的时候,睁大懵懂的双眼,然后慢慢露出一个甜蜜的微笑。

罗斯玛丽与保姆
然而,2岁的时候,罗斯就发觉出女儿的异样来。她低声对丈夫道:“萝茜直到现在也无法完成坐、立、爬行和走路。”
罗斯私下咨询了医生,得到的诊断结果是:智力低下,可能是“基因突变”或“子宫内意外”导致。 她从没有向外人透露情况,假装女儿一切正常。除了直系亲属外,旁系亲戚对罗斯玛丽的智力障碍一无所知。

从左至右:罗斯玛丽、凯瑟琳和尤妮斯,约摄于1924年
约瑟夫对妻子说道:“如果萝茜不知道自己与众不同,她会更快乐。”
罗斯点了点头,决心以同样的标准对待所有的孩子。
然而,在狼群里,行动总是慢一步的羔羊只会被慢慢围杀。

从左至右,尤妮斯、约翰、约瑟夫、罗斯玛丽和凯瑟琳·肯尼迪
约瑟夫一直向孩子们灌输“第二就是失败”的理念,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并且在各种活动中争夺冠军。他甚至有一个著名的“记分卡”,记录每个孩子的成功和失误。
在这样的一个庞大、喧嚣又充满竞争的家庭里,罗斯玛丽只会是最后一名。当她的兄弟姐妹在院子里玩球的时候,罗斯玛丽跌跌撞撞跑在最后,转眼就被其他人抛下。她经常出现“抽搐”的症状,可能是癫痫发作或者其他与精神疾病相关的症状。孩子们无法理解,当女孩儿发病的时候,他们一哄而散,久而久之,也就不愿带罗斯玛丽一同玩耍。

罗斯玛丽在马萨诸塞州科哈塞特骑三轮车,约 1923-1924 年
至于学习,更不用提,她被送去公立学校读低年级,却跟不上同龄孩子的进度,老师不得不建议她重读一年级。 罗斯将女儿接回家中,聘请家庭教师单独辅导她的功课。但罗斯玛丽无法理解为什么兄弟姐妹“外出”却不带自己,为此常常感到困惑和沮丧。
约瑟夫与罗斯费尽心思,罗斯玛丽的智力水平最终却停留在五年级,成为肯尼迪“狼群”中孱弱又孤单的羔羊。

1925年夏,罗斯玛丽、约翰、尤妮斯、小约瑟夫和凯瑟琳·肯尼迪在马萨诸塞州海尼斯港
20世纪20年代,与精神残疾相关的传闻足以毁掉一个家庭。
19世纪的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有一个论点:“卓越的智力和能力有20%的几率被继承”。他甚至在自己的著作《遗传基因:关于其法则和结果的探究》一书中直接宣称:“我以最绝对的态度反对人生来平等的借口。”

母亲罗斯抱着罗斯玛丽,左右是她的两个哥哥 约瑟夫和约翰
镀金时代崛起的“美国精英”们,包括西奥多·罗斯福、安德鲁·卡内基和约翰·D·洛克菲勒等社会名流都信奉优生学,他们主张对“缺陷者”(包括精神和身体残疾人士)进行强制绝育,如果波士顿望族肯尼迪家族的长女被爆出拥有“劣质基因”,等待罗斯玛丽的将会是铺天盖地的恶意。2

1928 年的肯尼迪家的孩子们。罗斯玛丽位于右边第三位
把女儿送进特殊孩童收容所是约瑟夫夫妇无法接受的,但他们也不愿罗斯玛丽暴露于人前。11岁时,女孩儿被送进了特殊寄宿学校。在接下来的9年里,她辗转就读了5所不同的学校。

罗斯玛丽与尤尼斯
罗斯玛丽非常沮丧,她在写给家里的信里展现了一个小女孩的努力和挣扎:“我愿意做任何让您开心的事儿,我讨厌以任何方式让您失望。希望您很快就来看我,我每天都很寂寞。”字迹稚嫩,一笔一划非常用力,几乎要从纸面上掉下来。

罗斯玛丽·肯尼迪
她常常拼错单词,句子前言不搭后语,但每一封信都满满写着渴望得到认可和关爱。
2.优生学始于19世纪末,由英国兴起,然后蔓延到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大多数欧洲国家。从鼓励被认为特别“适合”生育的人生育,到禁止婚姻和强制对被认为不适合生育的人进行绝育。发展到后来,成为滋生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或对智力的过度关注的温床。
Part 03 短暂欢愉
1932年11月,罗斯福·富兰克林当选为美国总统。
作为回报,约瑟夫·肯尼迪先后担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美国海事委员会主席,并于1938年成为美国驻英国大使。

1939年,约瑟夫·肯尼迪大使与温斯顿·丘吉尔在伦敦
那是老约瑟夫的高光时刻,美国大使夫妇迅速跻身英国上流社会,尽情享受着英国人的“热情好客”,在众多舞会、晚宴、帆船赛和赛马比赛中与贵族和皇室成员觥筹交错。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无疑是四月在温莎城堡度过的那个周末,他们是乔治六世国王和伊丽莎白王后的座上宾。3

罗斯玛丽(右)从纽约启程前往伦敦与父母团聚
这也是罗斯玛丽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间,全家一起跨越大西洋,前往英国,并很快在英国宫廷亮相。
抵达英国两周后,罗斯玛丽和她的妹妹凯瑟琳将觐见宫廷,对于当时的年轻女性而言,是一桩再荣耀不过的事儿。

罗斯玛丽·肯尼迪
“只有两周的准备时间,是不是有点……”罗斯忧心忡忡地说道。
“我……我可以,我参加过舞会。”罗斯玛丽紧张地冲着母亲笑:“和哥哥一起,没问题。”
女孩儿竭尽全力熟悉礼仪,每天花费数小时练习复杂的皇家屈膝礼。当一切真正发生的时候,罗斯玛丽差一点就被自己的裙子绊倒。她仓皇地转头望向母亲,母亲并不看她,脸上带着端庄得体的微笑。围观的人群也无异议,国王和王后面带微笑,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罗斯带着女儿罗斯玛丽与尤尼斯在公众前亮相
接下来是个完美的夜晚,罗斯玛丽尽情社交,与风流倜傥的单身汉们一起共舞。她容光焕发,笑容自信,第二日,英国媒体对她那件饰有银色刺绣的白色薄纱礼服赞不绝口。
罗斯替女儿谢绝了媒体采访,“请给萝茜一点空间,她正在学习成为一名幼儿园老师。”

罗斯玛丽与尤尼斯
老约瑟夫将她送进一所由天主教修女开办的贝尔蒙特女子学校,这里采用蒙特梭利教育法,注重通过实践技能和动手活动进行学习。脱离充满竞争的环境,进入一个更令人安心、更有利于培养自信的学校,罗斯玛丽在学业和社交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老师写信给她的父母,“罗斯玛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而且她最近变化很大……”老约瑟夫探望过女儿之后也表示赞同:“她现在很开心,气色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而且一点也不感到孤独。”

罗斯玛丽·肯尼迪
然而,幸福的日子过得格外短暂,1940年夏,德军进攻巴黎后没多久,罗斯玛丽的家人将她带回了美国。
生活瞬间从天堂直坠地狱。
3.本段文字出自美国国家档案馆的记录。因为他的长子也叫约瑟夫·肯尼迪,为了区分,故而将父亲称为老约瑟夫.
Part 04 躁动与痛苦
美国驻英国大使是老约瑟夫政治生涯的顶峰,也是终点。
当他成为驻英大使后,新的野望占据了约瑟夫的大脑,他想接替罗斯福入主白宫。
但他的见识却配不上他的野望。
先是支持张伯伦的绥靖政策;

约瑟夫·肯尼迪登上《时代》杂志封面,1935年
而后试图安排与阿道夫·希特勒会面,“促进美德之间的相互理解”;
1939年9月战争爆发时,约瑟夫更是公开支持美国保持中立,这与罗斯福不断加大对英国的援助力度产生了冲突;
二战期间,伦敦遭到德国飞机轰炸,约瑟夫带着家人撤退到乡下避难,此举令英国民众彻底丧失了对他的信心。

约瑟夫·肯尼迪,1938年
1940年,老约瑟夫被迫辞去大使职务,灰溜溜带着妻儿回到美国。当他终于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后,开始为孩子们造势。老约瑟夫曾直言不讳地说:“肯尼迪家要推出的不是一代,而是几代政治家。我将把钱花在儿子们身上,这样他们就能自由自在地选择公职。”
先是长子小约瑟夫,在长子阵亡后,重心转移到了次子约翰身上。仿佛儿子们只有一个作用,就是实现自己未竟的总统梦。

罗斯玛丽·肯尼迪
此时,罗斯玛丽却成为父亲兄弟前进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罗斯玛丽的妹妹尤尼斯说:“萝茜从英国回到美国后,变得越来越易怒和难以相处。经常出现抽搐,并会突然暴起攻击人。”
罗斯试图为女儿另寻一所学校,但那个年代,很少有学校愿意接收像罗斯玛丽这样二十多岁的成年人,更别提,她的父母并不肯承认她的残疾。

罗斯玛丽·肯尼迪
罗斯玛丽先是被马萨诸塞州西部的一个夏令营开除,又被费城的一所寄宿学校劝退,最终被送进了一所修道院。
她开始在夜里偷偷溜出修道院在街头游荡,对男性表现出不加以掩饰的兴趣和亲近。修女们告诉罗斯,她的女儿经常在酒吧和陌生男人鬼混,她们担心她会染上性病或者怀孕。
1941 年夏,当老约瑟夫询问女儿的近况的时候,无法理解成年人复杂多变心理的罗斯玛丽向父亲炫耀道:“有男生说我是肯尼迪家最漂亮的。”

老约瑟夫在担任驻英大使期间与罗斯玛丽的合影
这句话在老约瑟夫的脑海中掀起风暴。
“你对萝茜那些不得体的危险行为怎么看?”老约瑟夫询问妻子,罗斯沉默以对。
“她是家族名誉的威胁,我们得找个治疗她的办法。”家主一锤定音,罗斯没有反对。
上位者无法理解罗斯玛丽的痛苦,所有的兄弟姐妹都离开家,进入高等学院学习或者已经开始经营自己的事业,而她,却连独自出门都不被允许。


罗斯玛丽·肯尼迪(中间)
她渴望被关注,渴望友情,青春期荷尔蒙推动着她逃出牢笼,在陌生人身上寻求慰藉。
Part 05 脑叶切除术
在一个极度重视政治形象和家族声誉的天主教家庭里,一个未婚的、有智力障碍的女儿本身就是一个“污点”。如果再加上她可能“行为不检”甚至未婚先孕,老约瑟夫不允许任何人摧毁他儿子的政治前途。

老约瑟夫与次子约翰
这时,一种名为前额叶切除术的新手术闯进老约瑟夫的视野,据说这项手术可以帮助患者平复情绪波动,并阻止他们的暴力行为。4
葡萄牙神经生理学家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兹在观看耶鲁大学神经科学家约翰·富尔顿通过切除两只行为不端的黑猩猩的前额叶来制服它们后,于1935年开始对人类进行同样的手术。5

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兹
1936年,莫尼兹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前额叶白质切除术的论文,指出他最初的20名患者全部存活,许多患者的病情都得到了改善。自此,脑叶切除术迅速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沃尔特·弗里曼和詹姆斯·沃茨医生开始在美国为精神病患者进行手术,当时的报纸将这种手术描述 为“比治疗牙痛还容易”。

老约瑟夫与妻子罗斯
约瑟夫开始与医生讨论手术的可行性,随后一意孤行决定让女儿接受脑叶切除术。
多年后,罗斯声称她对此毫不知情,是老约瑟夫独自做出的决定。但是,作为一位母亲,她真的不知道女儿被送去做了怎样的治疗吗?
1941年11月,罗斯玛丽23岁那年,她被绑在了手术台上。

沃尔特·弗里曼医生
1996年出版的老约瑟夫·肯尼迪传记《父辈的罪孽》中,詹姆斯·沃茨亲口向作家罗纳德·凯斯勒描述了手术过程:
在给罗斯玛丽注射了少量镇静剂后,“我们从头顶入手,”沃茨医生回忆道:“我想她当时是清醒的,她只服用了少量镇静剂。我通过颅骨在脑部做了一个手术切口,切口靠近前部,两侧都有。我们只做了一个小切口,不超过一英寸。”

手术前检查X光片
“我使用的器械看起来像一把黄油刀,顺着切口将器械放了进去。”他说:“当我切割时,弗里曼医生询问罗斯玛丽一些问题。例如,他让她背诵《主祷文》或唱《天佑美国》,或者倒数……我们根据她的反应来估计切割的深度……当罗斯玛丽开始语无伦次时,我们停止了手术。”

1947年,一名英国精神病患者接受脑叶切除术
4.前额叶切除术在当时被广泛用于治疗精神疾病患者、LGBT群体、“性行为过于活跃”的女性、罪犯和吸毒者。当时这种手术在美国仅开展了3年,风险高、效果不稳定、常常造成损害,有时甚至致命(9%的患者死亡)。
5.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兹因脑叶切除术成为1949年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葡萄牙人。他去世后,多人呼吁撤销莫尼兹的诺贝尔奖,尤其是一些接受过脑白质切除术的患者的家属。然而,也有人为莫尼兹的科学贡献辩护,强调需结合当时的背景来审视他的成就。
Part 06 20年后
老约瑟夫原本希望通过手术来获得一个乖巧温顺的女儿,得到的结果是:罗斯玛丽失去了行走和说话的能力,智力退化到幼儿水平。
被送往纽约市郊外的一家私立精神病院克雷格之家接受了数月的理疗后,她才开始恢复活动能力:一条手臂恢复了部分功能,另一条则一动不动,一条腿永久性地向内弯曲,大小便失禁……

罗斯玛丽·肯尼迪
几个月后,罗斯玛丽开口,含糊不清的声音中夹杂着一些词语:“泰迪”、“吃的”、“宝宝”和“尤尼斯”……
老约瑟夫告诉妻子:“最好不要去看望萝茜,她需要自己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可笑的是,肯尼迪家族在之后二十年所有的家庭信件中再也没有提过罗斯玛丽。

罗斯玛丽·肯尼迪
1948年,约翰·肯尼迪成为众议院议员,并且有机会攀登更高的位置,于是老约瑟夫将女儿转移到更加私密的威斯康星州的杰斐逊,罗斯玛丽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老约瑟夫在圣科莱塔学校为她建造了一栋私人住宅,安排了两位天主教修女玛格丽特·安和莱昂娜照顾她。据说,修女们越是用温柔的声音和萝茜说话,越是称赞她,越是和她保持眼神交流,她就越温柔,越发充满活力。

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在1968年一次竞选集会上发表演讲
然而,他却从未去探望过女儿,一次也没有。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罗斯玛丽在她人生中最黑暗的岁月里,没有得到任何来自家人的支持。
外界对于她的消失有不少传言,一种说她因为生病被迫隐居,另有传言说她成了一名残疾儿童教师。

约翰·肯尼迪总统与母亲罗斯,1962年
1961年1月20日,约翰·肯尼迪宣誓就任美国第35任总统。
当年年底,73岁的老约瑟夫突发中风。虽然抢救及时,但右侧身体瘫痪还患上了失语症。
直到此时,肯尼迪家才仿佛从睡梦中惊醒一般,纷纷前去探望罗斯玛丽。据说,在母女时隔20年重逢时,罗斯玛丽脸上先是显出惊恐万分之色,然后她愤怒地弓起身,试图站起来攻击母亲……

罗斯·肯尼迪,1967年
被遗弃的罗斯玛丽没有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她无助地呜咽着,口中吐出那些含混的、没有逻辑的话语。手足抽动,仿佛在拳打脚踢。
约翰·肯尼迪在其总统任期签署了《社会保障法》中的《母婴健康和精神发育迟滞规划修正案》。该修正案是《美国残疾人法》的前身,他的弟弟特德·肯尼迪在担任参议员期间大力推动了该法案的通过;

罗斯玛丽·肯尼迪与她的看护修女,1974年
妹妹尤尼斯·肯尼迪推动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展。她在世界范围内为智力障碍人士所做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公众对残疾人的看法;
侄子安东尼·施莱弗创立了民间公益组织“好伙伴”,致力于为残疾人提供导师和就业机会……

罗斯玛丽与弟弟泰迪·肯尼迪
然而,这些罗斯玛丽都感受不到了。老约瑟夫去世后,肯尼迪一家试图让罗斯玛丽重新融入家庭生活。她偶尔会被带去佛罗里达州和华盛顿特区探望亲戚,也会回到位于马萨诸塞州科德角的童年故居。

老年的罗斯玛丽·肯尼迪
有段时间她显露出些许好转的迹象,重新学会走路,哪怕拖着一条腿。但很快,这些迹象又消失了,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罗斯玛丽蜷缩在轮椅上,谁也认不出,就连她曾经最喜欢的那只名叫斯基皮的金丝雀和名叫洛莉的贵宾犬,都无法唤醒她的记忆。

罗斯玛丽·肯尼迪
2005 年 1 月 7 日,罗斯玛丽去世,死的时候86岁,远比她大部分家人都长寿得多。
我们常常用出生在罗马形容一个人生来幸运,但罗斯玛丽这个出生在罗马的人却从未享受过姓氏带来的快乐。

如果她是普通人家孩子,母亲没钱雇佣家庭医生和护士,或许便会顺利生产,不会因为缺氧落得智力发育迟缓;
如果她是普通人家孩子,五年级智商马马虎虎够用,或许也能找个普通男人,生儿育女一辈子。
当然,这个世界没有如果。

每个人每一刻的人生都在变化,没有人能够毫不费力地过上想要的生活。我们不能预设哪种人生更加幸福,无论哪条路都会有艰难险阻等在前方。
然而当我读到罗斯玛丽的故事时,其中最令我难过痛苦的部分是,没有一个人提到罗斯玛丽本人是否事先被告知会进行手术。
她会反对吗?她的反抗是无效的吗?

或者,她欣然接受,因为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让父母开心。
爸爸,我很爱你,我很爱你们。1940年,罗斯玛丽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