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都即七堵:任何阻碍都阻挡不住南师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
南怀瑾老师与“七都”的关系说来话长。

有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南怀瑾老师刚到台湾时候,所落脚的地方就是台湾省基隆的七都。这里的七都是台湾省基隆的一个历史地名。
那个时间渊回没记错的话应该是1949年,南怀瑾老师每天从七都坐火车到基隆的山上,给修行的人主持“打七”,讲授课程。
当年南师的条件非常艰苦,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在这种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处处遭遇困难围堵的情况下,南怀瑾老师依然没有忘记青年时候的志向,依然坚持讲解古文经典,为他人指导传授禅修经验,给后来创立老古文化出版社,组织建立东西精华协会等奠定了基础。

渊回记得在那个时候,南怀瑾老师都经常说一句话,“七堵就是七都,这是一生的命运。”
有很多细心的同学都留意到南师说的这句话,但是很多人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直到后来,南怀瑾老师回到祖国大陆,定居江苏省吴江市七都镇。

这个时候很多同学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个时候老师说的七都是这个意思啊!
到台湾是七都,回大陆也是七都!难道这仅仅是巧合吗?我们都知道,所谓有人有七窍,七都就是七堵。七堵就相当于困难重重,阻碍重重,好像是要把人的七窍都给堵起来一样。南怀瑾老师用这个来形容弘扬国学传统文化的艰难与困苦,渊回认为是非常贴切了。

每当想到这个,南怀瑾老师晚年在太湖讲课时候那个潸然泪下的画面,就会在渊回脑海中浮现。

所谓,七都就是七堵啊!好像是一种隐喻,把人的七窍都堵住了。呼吸视听处处都是阻碍,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难受窒息,怎能不让人落泪呢?然而,国学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又何尝不是这般艰难阻塞,难以为继呢?
南怀瑾老师刚到基隆七都的时候就说,“七 堵就是七都,这是一生的命运。”原来那个时候他就是在预言他老年又会回到七都。不过,这个七都,是江苏省吴江市的七都。这难道仅仅就是一种命运的巧合吗?又还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命中注定呢?

南怀瑾老师在基隆七都大概待了两年时间,后来他老人家辗转台北各地出版各种著作,在众多大学讲学。
到了1985年,南怀瑾老师又辗转美国华盛顿建立东西精华协会,促进东西方文明文化交流。

渊回没记错的话,南怀瑾老师总共在美国大概待了3年时间。值得一提的是,南怀瑾老师的得意弟子朱文光博士在华盛顿寓所门前的那条小河沟里面遇难。外国毕竟是外国,不如自己祖国住的舒心。渊回认为,这也许是南怀瑾老师当时的内心写照吧!
到了1988年,南怀瑾老师便着手一些回国的事情。也就是在1988年,南怀瑾老师回到了香港定居。

在香港的日子里,南怀瑾老师推动修建了金温铁路,促成两岸的一些谈判,并着手书写校对了一部分著作。
不过,老师在香港也是呆不住的。他老人家也一直在瞄准机会,等到时机成熟,便会回到大陆生活。
直到2000年,南怀瑾老师看时机成熟,便辗转上海,最终定居江苏省吴江市的七都镇。

南怀瑾老师最终在太湖边上的七都镇,创办太湖大学堂,为这个民族,为这个国家实验教育!

并且,在太湖七都他老人家大隐于市井!为了国学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了人类文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不断著书立说,启发后学,点燃星星之火,燎原各种阻塞。

渊回认为,由于南怀瑾老师的努力,所谓的七都再也不是“七堵”了,而是中华优秀国学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新的交流圣地!
也正如南怀瑾老师晚年在太湖七都所说,“我与七都的缘分绝非过客。”

——李渊回原创,共勉合十!
(2025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