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刘伯温遇疯僧说:你算尽天下事,却算不到自己的最终结局

民间都说刘伯温算无遗策,可偏偏算不准自己的命,这难道不是历史上最讽刺的悖论吗?一个能预知天下大势的智者,为何最终连自己的

民间都说刘伯温算无遗策,可偏偏算不准自己的命,这难道不是历史上最讽刺的悖论吗?一个能预知天下大势的智者,为何最终连自己的生死都掌控不了?翻开那些演义小说,刘伯温被塑造成呼风唤雨的神仙,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比小说更复杂,也更令人唏嘘。

话说回来,刘伯温刚投奔朱元璋那会儿,确实展现出了过人的谋略。后来很多人提到他献上的"时务十八策",不过这名字是不是当时就有,现在还在争论。但核心思想倒是明明白白,后来的历史也证明这策略高明得很——不跟元朝主力硬碰硬,先解决身边两个最大的对手,西边的陈友谅和东边的张士诚。等南方平定,后方稳固了,再挥师北上,一举拿下中原。这个大战略,简直就是朱元璋打天下的路线图,你说厉害不?

鄱阳湖那场决定天下归属的大战,刘伯温的作用也不小。不过他可不是小说里那个能呼风唤雨的神仙,当时陈友谅的船队黑压压一片压过来,朱元璋的士兵都吓得腿软。这时候刘伯温却铁了心要打,劝朱元璋抓住机会跟对手死磕。两边僵持不下时,史书上说刘伯温懂天文气象,抬头一看天,就知道马上要刮东北大风,建议趁机火攻。当然啦,鄱阳湖能赢,是朱元璋手下所有将士拼死换来的,是大家集思广益的结果。但刘伯温在最关键时提出的那个建议,绝对是给胜利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

大明王朝是建起来了,可刘伯温并没有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情况恰恰相反。他功劳越大,人越聪明,再加上他不是朱元璋老乡那个"淮西集团"的人,就一直被排挤在权力中心之外。朱元璋真正信得过的,是那帮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淮西功臣。刘伯温这个浙江来的读书人,在朝堂上就像个格格不入的怪人。他性格直来直去,跟李善长、胡惟庸那帮淮西党的人,简直就是水火不容。

他晚年命运的那个转折点,其实是个看着不大的事,叫"谈洋案"。刘伯温退休回老家,发现家附近一个叫谈洋的地方私盐贩子特别多,他就给朱元璋写信,建议在那设个官署管一管。问题就出在这,按当时的规矩,这事得先通过胡惟庸管的中书省。刘伯温这么"越级上报",在胡惟庸眼里,就是明晃晃地在政治上挑衅他。胡惟庸立马抓住这个机会,跑到朱元璋面前说坏话,把事儿全说歪了,说谈洋那地方有"王气",刘伯温是想借机占了那块地给自己修坟,有不轨之心。

这盆脏水泼得太准了,一下就戳到了朱元璋心里最敏感的那根弦。皇帝最怕的就是功臣有野心,朱元璋一听就火了,下令把刘伯温的俸禄都给停了。这个处罚,与其说是罚他"图谋王气",不如说是对他不守政治规矩的一次狠狠警告。从这以后,君臣俩以前那点信任彻底没了,刘伯温只能又怕又惊地抱病回到京城,名义上是养病,实际上就是被皇帝看着。

刘伯温到底怎么死的,这是明朝初年最有名的一个悬案,到现在说法都很多。第一种,也是传得最广的,就是"胡惟庸下毒说"。《明史》里写了,刘伯温病得厉害的时候,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看他,刘伯温吃了御医开的药,就感觉肚子里有个东西,像石头一样滚来滚去,病一下子就重了。这段记录,就成了后来大家认定胡惟庸下毒的铁证。朱元璋听刘伯温说自己病情加重后那冷淡的样子,也让很多人猜,这背后是不是皇帝默许了,甚至是授意的。

不过现在,不少学者觉得这个老说法有问题。史学家杨讷先生就在《刘基事迹考》里说,那个"下毒说"证据不够,他觉得刘伯温受了政治打击,官也没了,心情肯定很差,加上年纪也大了,最后病死的可能性很大,很合情理。至于吃了药感觉到的那个"石头",也可能是胆结石之类的病急性发作的症状。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是死在政敌的阴谋里,还是死在皇帝的猜忌下,或者干脆就是身心都扛不住了?史书上没写,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

实话说,刘伯温这一辈子,算准了天下的兴衰,算准了战场的风云,可他到底没算透皇权那个深不见底的人心和变幻莫测的政治。他的悲剧,不是因为某一个人的背叛,而是他作为一个有理想的聪明人,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权力高度集中、君臣关系极度紧张的系统里。这是他逃不掉的命。他的故事,也就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成败了,成了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和皇权关系的一个深刻影子。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刘伯温能早看透这一点,他还会选择辅佐朱元璋吗?或者说,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一个有才能的知识分子,除了依附皇权,还有别的出路吗?这些问题,恐怕没有标准答案,但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