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常胜将军的忠勤路:徐达 —— 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传

淮西名将定乾坤:徐达与大明开国的戎马传奇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的北平城,寒风卷着残雪掠过燕王府的檐角,病榻上的徐
淮西名将定乾坤:徐达与大明开国的戎马传奇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的北平城,寒风卷着残雪掠过燕王府的檐角,病榻上的徐达已气若游丝。这位五十四岁的魏国公,身着褪色的铠甲,枯瘦的手仍下意识地攥着腰间的佩剑剑柄——那是朱元璋亲赐的“征虏大将军”佩剑,见证过鄱阳湖上的冲天火光,也沾染过元大都城头的硝烟。弥留之际,他眼前闪过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濠州城的那个清晨,同乡朱元璋穿着红巾军的战衣,笑着邀他共图大业;闪过龙湾之战中,陈友谅的楼船在伏兵中倾覆的壮阔;闪过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他率领大军踏入元大都时,百姓夹道相庆的场景。当长子徐辉祖将朱元璋派来的御医请到床前,徐达艰难地摇了摇头,他深知“功高震主”的古训,也记得当年君臣二人“君臣相得,共享富贵”的誓言。这位为大明王朝打下半壁江山的名将,最终在北平的寒春中溘然长逝,留给历史一段“功高不骄、位极不奢”的名将传奇。

从濠州钟离的农家子弟,到朱元璋麾下的亲卫,从横扫江南的大将军,到北伐灭元的开国元勋,徐达的一生,是大明王朝开国史上最壮丽的戎马史诗。他出身寒微,却自幼习得一身武艺,更兼具谋略与胆识;他追随朱元璋起兵,数十年南征北战,未尝一败,被誉为“开国第一功臣”;他率军攻克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实现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伟业;他身居高位却谦逊谨慎,功成名就仍恪守臣节,深得朱元璋的信任与百姓的爱戴。与韩信、白起等功高震主而身败名裂的名将不同,徐达以“忠勤谨慎”保全自身与家族,成为中国历史上“功成名就、善始善终”的名将典范。他的一生,既是一部个人的逆袭史,也是大明王朝开国历程的缩影,其智勇与忠节,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濠州从戎:布衣兄弟的起义之路

元泰定三年(1326年),徐达出生于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与朱元璋是同乡。钟离地处淮河流域,元末时期灾害频发,黄河决口、淮河泛滥、蝗灾瘟疫接连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徐达的父亲徐世珍是个老实本分的农民,一家人终年劳作,却连温饱都难以维持。徐达自幼便跟随父亲下地劳作,虽然生活贫苦,但他却有着不同于同龄人的沉稳与坚毅,且天生神力,喜好舞枪弄棒,同乡的孩童都对他敬畏有加。

徐达与朱元璋的交情始于童年。两人年龄相仿,常一同在田间放牛,在山坡上嬉戏。朱元璋年长徐达两岁,为人豪爽,颇有领导力;徐达则沉稳干练,武艺出众,是朱元璋最得力的伙伴。据《明史·徐达传》记载,一次,两人在山坡上玩“登基”游戏,朱元璋坐在土堆上假扮皇帝,徐达与汤和等人则假扮大臣朝拜,徐达每次都跪拜得最为恭敬,朱元璋笑着说:“他日我若真为天子,必封你为大将军。”这段童年的戏言,日后竟成为现实。

元至正四年(1344年),濠州遭遇严重的瘟疫与旱灾,朱元璋的父母兄长相继离世,徐达的家庭也遭受了沉重打击。为了活命,朱元璋前往皇觉寺为僧,徐达则在家乡靠帮人耕田、打猎为生,两人暂时分离。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郭子兴在濠州举义,朱元璋前往投奔,不久后便写信邀请徐达前来参军。徐达接到书信后,毫不犹豫地辞别家人,前往濠州城投奔朱元璋。

见到徐达后,朱元璋十分高兴,当即任命他为自己的亲卫。在郭子兴军中,徐达凭借过人的武艺与沉稳的性格,迅速崭露头角。他作战勇猛,每次冲锋都身先士卒,屡立战功;他心思缜密,善于观察战场形势,常能为朱元璋提出独到的战术建议。一次,郭子兴与另一位起义军首领孙德崖发生冲突,朱元璋被孙德崖扣押,形势危急。徐达主动提出用自己替换朱元璋为人质,最终在郭子兴的调解下,朱元璋与徐达都得以安全脱身。经此一事,朱元璋对徐达更加信任,将他视为自己的心腹重臣。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为摆脱郭子兴的控制,决定率领亲信开拓根据地。徐达与汤和、周德兴等二十四人追随朱元璋离开濠州,前往定远。在定远,朱元璋采用“招降纳叛”的策略,收编了当地的地主武装与流民,兵力迅速扩充到数千人。徐达在收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凭借过人的胆识与口才,说服了多支武装势力归顺朱元璋。随后,朱元璋率军攻克滁州,得到了谋士李善长的辅佐,徐达则被任命为军队的先锋官,开始独当一面。

在滁州期间,徐达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率领军队多次击败元军的进攻,巩固了滁州的防御。一次,元军将领陈野先率领大军围攻滁州,徐达建议朱元璋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假装战败,将元军引入滁州城外的山谷中,然后伏兵四起,大败元军。朱元璋采纳了徐达的建议,果然取得了胜利,斩杀元军数千人,缴获了大量的武器与粮草。经此一役,徐达的名声在起义军中传开,成为朱元璋麾下最得力的将领之一。

江南征战:横扫群雄的疆场锐锋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兴病逝,朱元璋逐渐掌控了郭子兴的旧部。同年,朱元璋率领大军渡过长江,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打开了通往江南的门户。徐达在渡江战役中担任先锋官,率领水军率先突破元军的长江防线,为大军渡江扫清了障碍。攻克太平后,徐达被任命为总兵官,率领军队驻守太平,防备元军的反扑。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领大军进攻集庆(今江苏南京),徐达担任大军的前锋。集庆是元军在江南的重要据点,兵力雄厚,防御严密。徐达率领军队率先对集庆发起进攻,他身先士卒,率领士兵攀上城墙,与元军展开激烈的肉搏战。在徐达的带动下,起义军将士奋勇作战,最终攻克集庆,杀死元军守将福寿。占领集庆后,朱元璋改集庆为应天府,以此为都城建立了自己的割据政权,徐达则因战功被任命为大将军,负责统领全军。

定都应天后,朱元璋制定了“先灭陈友谅,再除张士诚,最后北伐灭元”的战略方针,徐达成为这一战略方针的主要执行者。当时的江南地区,陈友谅占据湖广、江西等地,兵力最强,野心最大,是朱元璋最危险的敌人。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率领十万大军,乘坐数百艘楼船顺江而下,直扑应天府,企图一举消灭朱元璋。面对陈友谅的强大攻势,应天城内人心惶惶,许多将领主张投降或逃跑。徐达与刘基力主抵抗,徐达对朱元璋说:“陈友谅虽然兵力强大,但他骄傲轻敌,军纪涣散,只要我们采用正确的战术,一定能够击败他。”

朱元璋采纳了徐达与刘基的建议,决定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反击。徐达主动请缨,率领军队埋伏在龙湾(今江苏南京鼓楼区),负责主攻陈友谅的军队。朱元璋则让与陈友谅有旧交的将领康茂才诈降,引诱陈友谅率军前往龙湾。陈友谅果然中计,率领大军前往龙湾,徐达见陈友谅的军队进入埋伏圈,立即下令发起进攻。徐达率领军队奋勇作战,与陈友谅的军队展开激烈的厮杀。在战斗中,徐达身先士卒,亲手斩杀了陈友谅的多名将领,起义军将士士气大振,奋勇冲锋。最终,徐达率领军队大败陈友谅,斩杀敌军数万人,缴获战船数百艘。龙湾之战是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决战,徐达作为主将,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保卫了应天府的安全。

龙湾之战后,徐达与陈友谅展开了长达三年的拉锯战。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乘坐数千艘楼船,围攻朱元璋控制的南昌。南昌守将朱文正率领数万士兵坚守八十五天,为朱元璋调集兵力赢得了时间。同年七月,朱元璋率领二十万大军前往救援,徐达担任大军的前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战——鄱阳湖之战。

在鄱阳湖之战中,陈友谅的楼船高大坚固,却机动性差;朱元璋的战船小巧灵活,却火力不足。徐达建议朱元璋采用“火攻”战术,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徐达亲自率领数十艘战船,装满干草、火药,趁东南风大作时冲向陈友谅的水军大营。火借风势,迅速蔓延,陈友谅的楼船接连被烧毁,士兵死伤无数。在战斗中,徐达的战船不幸被陈友谅的军队击中,燃起大火,徐达却毫不畏惧,亲自率领士兵灭火,并继续指挥战斗。起义军将士见徐达如此英勇,士气大振,奋勇冲锋。激战中,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陈友贵先后战死,军心大乱。经过三十六天的激战,朱元璋最终击败陈友谅,陈友谅在突围时被流矢射杀。鄱阳湖之战后,朱元璋彻底消灭了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成为江南地区的霸主,徐达因战功被封为中书右丞。

消灭陈友谅后,朱元璋将矛头指向了张士诚。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大军进攻张士诚控制的淮东地区。徐达采用“先易后难、逐个击破”的战术,先后攻克泰州、高邮、淮安等地,扫清了张士诚在淮东的势力。次年,徐达率领大军进攻张士诚的都城平江(今江苏苏州)。平江是张士诚的核心据点,防御严密,张士诚率领十万大军驻守平江。徐达率领军队对平江展开了长时间的围攻,他在平江城外筑起长围,切断了平江与外界的联系,并派人挖掘地道,准备攻城。

在围攻平江期间,徐达严格整顿军纪,规定“所到之处,不掠民财,不害百姓”,得到了平江百姓的支持。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徐达率领军队对平江发起总攻,他亲自率领军队攻破了平江的葑门,常遇春率领军队攻破了阊门,朱元璋的军队蜂拥而入,平江城破。张士诚率领残部在城内与朱元璋的军队展开巷战,最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至此,朱元璋彻底统一了江南地区,徐达因战功被封为信国公。

北伐灭元:恢复中华的开国伟业

统一江南后,朱元璋开始筹备北伐灭元的大业,徐达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北伐是朱元璋统一全国的关键战役,也是徐达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篇章。在北伐前,朱元璋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了周密的战略计划:第一步,攻占山东,切断元廷的左膀右臂;第二步,进军河南,控制潼关,封锁元军的西退之路;第三步,攻克元大都(今北京),推翻元廷的统治;第四步,肃清北方残余势力,统一全国。徐达坚决执行这一战略计划,率领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徐达率领北伐军从应天府出发,首先进攻山东。山东是元廷在中原的重要据点,兵力雄厚。徐达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先派军队佯攻济南,吸引元军兵力,然后集中主力猛攻济宁、滕州等地。元军果然中计,将主力调往济南,徐达率领大军趁机攻克济宁、滕州等地,随后挥师北上,围攻济南。济南守将脱因帖木儿率领元军奋勇抵抗,徐达率领军队多次发起进攻,最终攻克济南,斩杀脱因帖木儿。攻克济南后,徐达率领军队继续东进,先后攻克青岛、烟台等地,彻底占领了山东地区。

占领山东后,徐达率领北伐军西进,进攻河南。河南是元廷的腹地,战略地位重要。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北伐军抵达河南汴梁(今河南开封),汴梁守将李克彝见北伐军兵力强大,不战而逃,徐达率领军队顺利攻克汴梁。随后,徐达率领军队进攻洛阳,洛阳守将脱因帖木儿(与济南守将同名)率领元军坚守城池。徐达率领军队对洛阳发起猛烈进攻,双方在洛阳城外展开激烈的厮杀。在战斗中,常遇春率领军队率先攀上城墙,斩杀元军守将,徐达率领大军随后攻入城内,攻克洛阳。攻克洛阳后,徐达率领军队西进,占领潼关,封锁了元军的西退之路。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在北伐军节节胜利的形势下,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明”,改元“洪武”,正式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太傅、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让他继续率领北伐军进攻元大都。同年七月,徐达率领北伐军逼近元大都,元顺帝见大势已去,率领后妃、太子及亲信仓皇逃往漠北,结束了元朝在中原地区近百年的统治。八月,徐达率领北伐军攻克元大都,朱元璋改元大都为北平,寓意“北方平定”。

攻克元大都后,徐达率领北伐军继续肃清北方残余势力。当时的北方,元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率领数十万大军驻守太原,李思齐、张良弼等元将率领军队驻守陕西,对大明王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徐达决定先消灭扩廓帖木儿的军队,再肃清陕西的元军。洪武元年(1368年)十月,徐达率领北伐军进攻太原,扩廓帖木儿率领大军迎战。双方在太原城外展开激烈的厮杀,战斗持续了数天,不分胜负。徐达见硬拼难以取胜,便采用“夜袭”战术,挑选数千名精锐士兵,趁夜偷袭扩廓帖木儿的大营。扩廓帖木儿毫无防备,大营被攻破,元军顿时陷入混乱。徐达率领大军趁机发起进攻,大败元军,扩廓帖木儿率领残部逃往漠北。

消灭扩廓帖木儿的军队后,徐达率领北伐军西进,进攻陕西。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北伐军抵达陕西西安,西安守将李思齐见北伐军兵力强大,不战而逃,徐达率领军队顺利攻克西安。随后,徐达率领军队进攻凤翔,凤翔守将张良弼率领元军坚守城池。徐达率领军队对凤翔发起猛烈进攻,最终攻克凤翔,张良弼率领残部逃往甘肃。攻克凤翔后,徐达率领军队继续西进,先后攻克兰州、西宁等地,彻底肃清了陕西的元军势力。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再次率领大军北伐漠北,肃清北元残余势力。徐达率领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自己率领,进攻扩廓帖木儿的军队;另一路由李文忠率领,进攻北元的都城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徐达率领军队在沈儿峪(今甘肃定西)与扩廓帖木儿的军队展开激战,最终大败元军,斩杀元军数万人,扩廓帖木儿率领残部逃往漠北深处。李文忠率领军队也取得了胜利,攻克了北元的都城和林。至此,大明王朝彻底肃清了北元的残余势力,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徐达因北伐之功,被朱元璋封为太傅、中书右丞相,食禄五千石,赐免死铁券,子孙世袭魏国公。

忠勤谨慎:名将风范与君臣之道

徐达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功成名就、善始善终”的名将典范,不仅在于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更在于他“忠勤谨慎”的品格与娴熟的君臣之道。在朱元璋麾下数十年,徐达始终恪守臣节,从未有过丝毫的僭越之举,深得朱元璋的信任与敬重。

徐达的“忠”体现在他对朱元璋的绝对忠诚。从濠州从戎到北伐灭元,徐达始终追随朱元璋,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与危险,都从未动摇过。在郭子兴军中,朱元璋屡遭猜忌,徐达始终坚定地站在朱元璋一边,为他出谋划策,化解危机;在鄱阳湖水战中,徐达的战船被烧毁,身陷险境,却始终不肯后退,坚持指挥战斗;在北伐灭元的过程中,徐达手握重兵,却从未有过丝毫的异心,始终将朱元璋的命令视为最高指令。朱元璋曾多次称赞徐达:“徐达乃朕之韩信也,然韩信功高震主,而徐达忠勤谨慎,远胜韩信。”

徐达的“勤”体现在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戎马生涯中。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军到洪武十八年(1385年)病逝,徐达在军中度过了三十三年的时光,几乎参与了大明王朝开国的所有重要战役。他常年在外征战,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团聚,即使在生病期间,也始终关心军务。洪武十五年(1382年),徐达在北平戍守期间身患重病,朱元璋派御医前往北平为他诊治,徐达稍有好转便立即投入到军务中。朱元璋曾对徐达说:“你常年征战,辛苦万分,朕让你回南京休养,享享清福。”徐达却回答说:“北平乃北方重镇,关乎国家安危,臣不敢懈怠。”

徐达的“谨慎”体现在他身居高位却谦逊低调。徐达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第一功臣,位居太傅、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可谓位极人臣,但他却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品格。他从不居功自傲,每次打胜仗后,都将功劳归于朱元璋的英明领导和将士们的奋勇作战,自己则从不邀功请赏。据《明史·徐达传》记载,徐达每次回到南京,都立即将大将军印上交朱元璋,然后回到自己的府第,闭门不出,从不结交权贵。朱元璋曾想将自己的旧居赐给徐达,徐达却坚决推辞,说:“陛下的旧居乃龙潜之地,臣不敢居住。”朱元璋见徐达不肯接受,便设宴将徐达灌醉,然后将他抬到自己的旧居中。徐达醒来后,发现自己睡在朱元璋的旧居中,吓得连忙跪地请罪,朱元璋见徐达如此谨慎,十分高兴,便不再强迫他接受旧居。

徐达的“谨慎”还体现在他严格约束家人与部下。徐达的长子徐辉祖、次子徐添福、三子徐膺绪都是朝廷官员,徐达对他们要求极为严格,不准他们凭借自己的权势欺压百姓。徐达的部下多为开国功臣,手握重兵,徐达却始终严格约束他们,不准他们违法乱纪。一次,徐达的部下胡德济在北伐过程中纵容士兵劫掠百姓,徐达得知后,立即将胡德济押解到南京,交给朱元璋处置。朱元璋见徐达如此公正无私,十分赞赏,便将胡德济赦免,但对徐达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名将遗泽:功垂千古的历史印记

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徐达在北平病逝,享年五十四岁。徐达病逝的消息传到南京后,朱元璋悲痛万分,亲自前往徐达的府第吊唁,并下令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将徐达葬于南京紫金山之阴,与朱元璋的明孝陵遥遥相对。朱元璋还亲自为徐达撰写了碑文,称赞徐达“功高盖世,忠勤谨慎,为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葬礼规格之高,在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中绝无仅有。

徐达的历史功绩,首先体现在他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从濠州从戎到北伐灭元,徐达率领军队南征北战,先后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据统计,徐达一生经历了大小战役数百次,未尝一败,被誉为“常胜将军”。他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在勇猛善战上,更体现在战略战术的运用上,他提出的“诱敌深入”“火攻”“夜袭”等战术,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

其次,徐达为大明王朝的军事制度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洪武初年,徐达与朱元璋一起创立了“卫所制度”,将全国军队分为卫、所两级,士兵平时屯田耕种,战时出征作战,实现了“兵农合一”,既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又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徐达还主持修订了《大明律》中的军事条款,规范了军队的纪律与管理,为大明王朝的军事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上,徐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洪武初年,徐达担任中书右丞相,协助朱元璋处理朝政。他虽然是武将,但却十分重视文治,主张“文武并用”,建议朱元璋重视人才培养,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徐达还积极支持朱元璋整顿吏治,打击贪官污吏,为“洪武之治”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达的“忠勤谨慎”品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功高不骄、位极不奢”的名将典范,受到了后世帝王与文人墨客的高度评价。明成祖朱棣曾说:“中山王徐达,功高盖世,忠勤谨慎,可为万世之楷模。”明末思想家李贽则称赞徐达:“徐达之忠,韩信之勇,兼而有之,乃大明之柱石也。”在民间,徐达的故事也广泛流传,如“徐达北上伐元”“徐达大战鄱阳湖”“徐达 humble 辞宅”等故事,成为了民间文学的重要素材,展现了徐达的名将风范。

如今,徐达的历史印记依然在中国大地上随处可见。南京的中山陵附近,有徐达的墓冢,墓碑上刻着朱元璋亲自撰写的碑文,墓前的石人、石马保存完好,见证了这位开国名将的辉煌一生。北平(今北京)的徐达祠,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徐达而修建的,至今仍保存完好,成为了后人缅怀徐达的重要场所。此外,徐达的后裔在明清两代都受到了朝廷的优待,徐达的长子徐辉祖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成为了明朝历史上最显赫的家族之一。

徐达的一生,是一部戎马倥偬的传奇史诗。他从淮西布衣崛起为开国元勋,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忠勤谨慎的品格,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常胜”战绩,展现了他的军事智慧;他的“忠勤谨慎”,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与历史上许多功高震主而身败名裂的名将不同,徐达以自己的智慧与品格,实现了“功成名就、善始善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名将的典范。正如朱元璋在徐达墓碑上所写:“中山王徐达,秉性刚毅,智勇双全,忠勤不二,功垂千古,可为万世之师表。”徐达的传奇一生,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之上,为后人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