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想不到吧?每天加班到深夜的你,也许正用错误的方式消耗自己。
哈佛大学商学院研究发现,一直没有反馈的员工,离职率比正常情况高2,3倍某招聘平台2024年的数据显示,72%的职场人把“反馈太少”当作最影响工作状态的因素,这不是小事情,是职场里的隐形杀手。

有个人连续三年的绩效都处在中等水平,一直到离职面谈的时候才搞清楚,领导对他每次汇报工作时都不把成果具体地用数字等方式明确出来这件事特别不满意。这种“过后才讲”的反馈方式,确实很容易伤害到别人,反馈不单单是一种评判,更关键的是要把彼此之间在信息方面的差距给补上。
心理学中的“乔哈里视窗”早就给出答案了,别人知道但自己不知道的“盲区”得靠反馈来照亮,谷歌的“氧气计划”研究了100万份数据,证实会及时给反馈的管理者,团队效能比别的高40%。

为什么领导不愿给反馈?某咨询公司调研显示,63%的管理者承认,怕引发冲突是主因。他们宁愿用“还行”“再看看”这种模糊词,也不愿说具体问题。
这不是善意,是渎职。
职员也在给自己设障碍,38%的人听到不好的评价会马上反驳,29%的人会默默记恨,这种防卫的样子,把反馈的路给堵上了,职场不是温室,脆弱的心长不成大树。

真实的反馈究竟是怎样的?
字节跳动推行的“Context非Control”模式很值得借鉴。它并非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会阐述背景、目标以及边界等,例如不说“方案得改”,而是说“客户本月将重点置于成本管控方面。
主动要反馈,有办法别问“我干得怎么样”,换成“要是这个环节重新来,您会建议我调整哪三步”,前一种是问情绪,后一种是求成长。

自我反思能帮助人避开一些误区,不要只是思考“今天到底做错了什么”,还要写下“下次用什么方法来预防”。
前面像是在忏悔,后面的却是行动的指南。
领英的数据显示,主动去寻求反馈的人,晋升的速度比同龄人快58%,不是他们更厉害,而是更清楚怎么打破信息的限制,职场上比的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进化的效率。
那些抱怨没人指点的人,该问问自己:你真的准备好听到真相了吗?成长从来不是被动等待,是主动撕开舒适区的勇气。下一次当有人指出你的不足,试着先说声“谢谢”。

面对这一困境,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掌握这三招,主动打破“反馈盲区”。
精准提问,获取详细反馈,向领导打听的时候,别问那种宽泛的问题,要像“这个方案在数据方面,您觉得有哪些能改进的地方?”这样有针对性,才能让领导给出具体实在的建议。

第二招建立自我复盘机制。每日或每周,从工作成果、过程、不足等方面总结。比如今天完成的任务,哪些做得高效,哪些地方耗费过多时间,下次如何优化。通过自我反思,给自己“反馈”不断提升。

第三招寻找“职场导师”。可以是公司里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前辈,也可以是行业内的资深人士。与他们建立良好沟通,定期寻求指导。在他们的经验加持下,我们能更快找到改进方向,少走弯路。

有效反馈是职场成长的关键助力,与其在黑暗中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用上述方法打破“反馈盲区”,让工作更有方向,成长更加迅速。大家不妨分享下,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缺乏反馈情况时的应对经验,我们一起在职场中成长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