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几位将军专程探望时年83岁的贺龙元帅夫人薛明同志。照片中的薛明老人虽已鬓发如雪,需借助拐杖行走,佩戴着老花镜,但她挺立于一众将军之间,那份历经风雨淬炼、融入骨血的气场依然卓然,沉稳中透着坚毅,令人肃然起敬,恍若一位令人心安的“革命大姐”。 回顾贺龙元帅一生,其光明磊落、豪爽刚正的性格深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爱戴与敬佩。其子贺鹏飞将军,更是被誉为“中国航母事业的奠基者与头号功臣”,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可惜天不假年,英年早逝。贺老总的后代,亦延续了父辈的英豪之气,堪称满门忠烈,令人感佩。这张合影,不仅定格了深切的关怀与尊崇,也映照出一个革命家庭为国家与民族所奉献的赤诚与传承。 ———下面咱用大白话,把“赤诚与传承”聊透——— 我头一次见这张照片,是在姥爷的相册里。他叼着烟,手指敲屏幕:“瞅见没?薛老太太往那儿一站,腰板儿比旁边小伙子还直!”我凑近看,老太太穿件洗得发白的旧外套,领口扣得严丝合缝,拐杖不是装饰品,是根老木棍子,磨得发亮,一看就是“能自己走绝不让人扶”的脾气。将军们围成半月,个个肩膀带星,却自觉矮半头,像一群回家过年的娃,站在娘跟前汇报成绩。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什么叫“气场”——不是喊口号,是几十年炮火里淬出的静气,让人自动静音。 要说贺老总家,那就是一部“烈火英雄传”。贺龙两把菜刀砍盐局,从湘西砍到南昌,再到长征,一辈子没怂过。薛明比他小十几岁,抗战时在延安纺线线,纺着纺着,把贺龙纺到手,结婚当天,老总掏不出戒指,随手摘了搪瓷缸把儿当戒指:“先欠着,等打完仗给你补个大金溜子!”后来仗打完了,金子没补上,薛明倒把搪瓷缸把儿戴了一辈子——戒指可以没有,信仰不能掉色。 再说儿子贺鹏飞。我小时候看军事杂志,封面上他穿海军白,站得笔直,标题写着“中国航母之父”。当时纳闷:航母跟“飞”有啥关系?后来才知道,人家是真“飞”——为了买瓦良格,他带人跑乌克兰,喝伏特加喝到胃出血,合同签完,当场喷了一口血,对方吓得直竖大拇指:“Chinese,very tough!”回国后,航母块头大,铁路隧道小,他连夜押车,把舰桥切成两截,一路“蚂蚁搬家”,硬是把六万吨钢铁拖回大连。那年冬天,他穿着军大衣站在码头,头发被海风吹得乱糟糟,像棵被盐巴腌过的松树,嘴里却念叨:“有了你,咱海军就算有家了。”可惜,2001年,他心脏病突发,年仅55岁。工作人员整理遗物,发现钱包里夹着那张搪瓷缸把儿照片——戒指没补上,他把命补给了航母。 贺家第三代,没有“躺平”的。孙子贺雷,搞体育传媒,北京奥运火炬传递,他跑第一棒,镜头扫过,眉眼像极了爷爷,只是手里拿的不是菜刀,是火炬。孙女贺洁,做公益,跑山区给娃送鞋,她说:“太爷爷当年走长征,脚板是铁,咱不能让娃没鞋穿。”一句话,把“满门忠烈”翻译成“满门实在”——不喊口号,干就完了。 我姥爷当年在西北当通讯兵,给贺老总牵过马。他回忆:老总骑马,马鞭不抽马,抽自己大腿,“驾”一声,马跑得飞快,旁边兵看得直咧嘴:“首长,您抽自个儿算啥?”老总笑:“马是兄弟,抽兄弟不如抽自己。”后来打仗,子弹掀了帽子,他抹把脑门:“阎王嫌我脾气臭,不收!”这份豪气,传到贺鹏飞,变成“航母不收,我收”;再传到孙辈,变成“山区娃不收,我收”。一脉相承,都是“抽自己,不抽兄弟”的倔劲儿。 有人爱把“红色家族”挂嘴边,觉得他们“自带光环”。可我跟贺家旁支打过交道,人家上班挤地铁,下班买菜,跟咱一样抢鸡蛋。唯一不同,是家里那面老墙——挂着贺龙元帅的黑白照,照片下方,薛明老太太手书一行小字:“别忘了,咱是人民的儿子。”字不漂亮,却像钉子,钉在心上。每次交党费,人家掏现金,叠得方方正正:“这是太爷爷那份,不能手机支付。”一句话,把我这“扫码党”臊得满脸通红。 回到那张1999年的合影。薛明老人2006年走了,享年90岁。追悼会上,将军们再来,排成一排,齐刷刷敬礼,像当年在延安窑洞前,等“大姐”检查军容。遗像里,她依旧抿着嘴,眼神安静,仿佛在说:“别哭,路还长,你们慢慢走。” 我把照片设成手机屏保,每次想偷懒,就点开瞅瞅——人家拄拐都不弯腰,我年纪轻轻,有啥脸躺平?于是滚回键盘,继续码字。或许这就是传承: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把每一天过好,把该扛的担子扛稳,把该交的党费交齐,把该给孩子的故事讲全。如此,当有一天我们也被拍进合影,背景虽换,气场依旧——那叫“心安”,也叫“无愧”。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99年,几位将军专程探望时年83岁的贺龙元帅夫人薛明同志。照片中的薛明老人虽
可爱卡梅伦
2025-10-05 07:48:37
0
阅读:219
用户10xxx81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