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后劲还没过,中方第二艘电磁弹射大舰来了,美国军方懵了:这还怎么追得上! 福建舰电磁弹射成功的消息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军事系统引发“地震”。然而还没等美军方面回过神来,东大第二艘装备电磁弹射系统的战舰出现新动静。据USNINEWS等美媒报道,076首舰四川舰被发现已拆除甲板上的所有工棚,这很可能是即将首次试航的信号。而此时距离四川舰下水才9个月而已。这种“史无前例”的速度让美国军方都懵了,因为与美国军用船舶建造极其缓慢的对比实在太强烈。 福建舰的先例早已让美军见识过中方造舰速度,但四川舰的进度还是打破了他们的认知。 福建舰于2022年6月完成下水,拆除电磁弹射器工棚的动作直到2023年7月才出现,两者间隔长达13个月。 作为吨位更小、舰载设备复杂度更低的两栖攻击舰,四川舰不仅没有因技术创新拖慢节奏,反而将关键节点提前了整整4个月。 这种速度背后是成熟技术体系的支撑,四川舰搭载的电磁弹射系统与福建舰同源,前者在后者完成歼-35、歼-15T、空警-600三型舰载机弹射测试后,技术可靠性已得到初步验证,这让四川舰的舾装与调试少走了大量弯路。 美国媒体直接将四川舰称作“怪物”,这个带着惊叹的标签精准概括了美军的复杂心态。美军现役最大的“美国”级两栖攻击舰满载排水量45000多吨,而中方官宣“四万余吨”的四川舰,实际舰体长度、宽度均超过“美国”级一圈,所谓的“余”字里藏着实打实的吨位优势。 更颠覆认知的是其配置,四川舰舷侧各有一部大型起降机,单台承重足以容纳两架机翼折叠的固定翼战斗机,这种规格与福建舰的起降机几乎一致。 电磁弹射技术的应用是四川舰的核心突破,也是美军最眼红的短板。四川舰配备的40米级电磁弹射装置轨道长度甚至超过福建舰,无需依赖甲板风就能弹射歼-35级别固定翼战机,这让其作战半径远超传统两栖攻击舰。 更关键的是电磁弹射的能量可调特性,能适配不同重量的无人机,攻击-11舰载型等装备可通过这套系统快速升空,形成侦察、打击一体的空中网络。 反观美军,福特级航母的电磁弹射系统至今仍故障频发,而两栖攻击舰领域更是从未实现电磁弹射的实战部署,四川舰的出现直接让美军所谓的“技术代差”优势荡然无存。 双舰岛设计的细节更显中方军工的巧思。四川舰的前舰岛专注航海指挥,负责协调舰艇航线与编队配合;后舰岛专攻航空管制,统筹无人机、直升机及友舰战机的调度。 这种分工模式在复杂海空环境下能大幅提升效率,避免传统单舰岛指挥系统的忙乱问题,尤其在电子对抗、多目标拦截等场景中优势明显。 美军直到最新的“美国”级改进型才尝试类似设计,但受限于造船进度,相关舰艇最快也要2030年才能交付,而四川舰已即将进入试航阶段。 中美造舰工业的差距在时间维度上体现得更为刺眼。四川舰从开工到下水仅用一年多时间,舾装至试航准备阶段再缩至9个月,这种效率让美国造船业望尘莫及。 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如今的建造周期已延长至8年,较此前黄蜂级的4年翻了一倍,最新的“布干维尔”号更是从2025年10月交付延期至2026年8月,“费卢杰”号则直接推迟到2030年。 延期理由直指“建造绩效指标和造船厂劳动力挑战”,而这背后是美国造船市场份额仅占全球0.13%的产业衰落现实,与中方造船业的蓬勃形成鲜明对比。 美军的焦虑还来自战备状态的落差。美国政府问责局数据显示,美军两栖舰艇战备率仅为46%,未达50%的最低要求,“拳师”号刚部署一周就因轴承与舵机故障返厂维修,足足耽误三个月部署周期。 而四川舰搭载的设备多为成熟型号,电磁弹射、相控阵雷达等核心系统已在福建舰等舰艇上经过验证,试航后大概率能快速形成战斗力。 按照中方惯例,舰艇从试航到服役通常只需半年左右,这意味着四川舰可能在2026年年中就加入海军序列,而美军同期还在为老旧舰艇的维修问题发愁。 这种节奏差正在重塑西太平洋的军事平衡。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测试已让美军意识到中方航母战力的跃升,四川舰的快速跟进则补上了两栖作战与无人机作战的短板。 军事专家分析,四川舰可与驱逐舰、护卫舰组成准航母编队,独立执行远海任务,也能在岛礁争夺中提供立体登陆支援,其多任务能力让美军两栖戒备群的传统优势不断被稀释。 更让美军不安的是,四川舰的建造模式具备批量复制可能,若按每年一两艘的速度量产,西太平洋的海上力量格局将彻底改写。
在“福建”号航母成为世界首次使用电磁弹射器完成五代机弹射后,外国军迷貌似眼神都变
【10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