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都在模仿F22,为什么就对歼20望而却步?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不是瞧不上,而是真下不去手。 就拿咱们的歼20来说,它最直观的设计,就是那对“小翅膀”(鸭翼),这种布局能让飞机飞得更灵,但怎么让它不反射雷达波,全世界没几个国家能算明白。 而F22的常规布局早有先例,就算没吃透,照着画瓢还能糊弄两下,可歼20的“翼鸭式布局”是独一份的创新,机翼和鸭翼的角度得精确配合,才能把雷达波引到安全方向。 就像印度之前搞自家五代机AMCA,一开始想标新立异,结果设计的外形要么隐身差,要么飞不稳,折腾半天还是改回了类似歼20的中轴线布局,可就算抄了样子,没有全尺寸隐身风洞试验,那些曲线和角度只能靠猜,最后还是落得个“停在PPT上”的下场。 而且隐身涂层就是道大难关。F22的涂层虽然娇贵,可用了几十年,多少能摸到点门道,而歼20的涂层是能自己适应环境的“智能款”,风吹日晒都不容易坏,还能吸收不同频率的雷达波。 可印度连普通吸波材料都搞不定,之前造“光辉”战机时,机身涂料老掉,更别说这种高端货了,就算拿到样品,没有微米级的制造工艺,也仿不出那种金属网格薄膜的效果。 发动机更是致命伤,歼20现在用的涡扇-15发动机,推力大还省油,能让飞机以2倍多音速长时间飞行,而印度的AMCA只能先用美国的旧发动机凑数,自家研发的“高韦里”发动机折腾了几十年,推力不够、重量超标,最后不了了之,没有合适的心脏,再像的壳子也飞不出歼20的性能。 更难的是歼20的“大脑”和“神经”,也就是航电系统。它的雷达能360度转圈看,四百公里外的目标都能盯上,还能把雷达、红外传感器的信息拼在一起,飞行员戴个头盔就能看到周围所有情况。这可不是装几个零件就行的,得有强大的软件算法把数据理顺。 反观欧洲三个发达国家凑一起搞“未来空战系统”,就因为航电分工吵来吵去,法国想搞核威慑功能,德国不让碰敏感技术,光讨论就耽误了好几年,最后连个统一方案都没定下来,更别说模仿歼20这种现成的复杂系统了。 而印度的AMCA连基础的传感器融合软件都还在写,算力跟不上,就算装上同款雷达,反应速度也差一大截,根本发挥不了作用。 最关键的是,歼20不是一架孤立的飞机,它能指挥一群无人机往前冲,还能和预警机、驱逐舰实时传信息,单打独斗时能隐身突防,组队作战时就是指挥中心。 这种体系能力比飞机本身更难学,欧洲多国联合研发都搞不定系统对接,印度连自家战机的生产都成问题——斯坦航空公司造“光辉”战机,一年才出8到10架,就算真仿出歼20,也凑不成编队,更别提配套的导弹、无人机了。 反观F22,虽然先进,但毕竟是几十年前的技术,体系相对简单,而且美国当年为了卖零件,有意无意泄露过不少设计细节。歼20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出口,核心技术捂得严实,连个实机样品都没外流,各国只能对着照片和新闻猜,就算想抄也没地方下手。 印度就是最好的例子,明明改了设计抄歼20,可没有配套的工业链,发动机、涂层、航电全靠买,最后只能是个“四不像”,项目从2009年拖到现在,连原型机都没造出来,更别说量产了。 所以说,不是各国瞧不上歼20,实在是它的设计太独特、技术壁垒太高,还得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作战体系撑着。F22是块难啃的骨头,但至少有缝可钻,歼20却是块无缝的硬钢,没那金刚钻,谁也不敢揽这瓷器活。 对于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沈飞是真的有点憋屈了,好不容易搞出了歼-35和歼-35A,结果没想到成飞又拿出了
【20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