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如何点评王安石的?   毛主席曾指出:“王安石,欲行其意而托于古,注《周

另子维好故事 2025-08-25 08:17:06

毛主席是如何点评王安石的?   毛主席曾指出:“王安石,欲行其意而托于古,注《周礼》,作《字说》,其文章亦傲睨汉唐,如此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这一评价,深刻地剖析了王安石的学识才华与变法失败的根源。   王安石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博览经史子集,展现出非凡的学术天赋。他对《周礼》进行深入注释,试图从古代经典中寻找改革的依据与灵感,其著作《字说》更是在文字学领域独树一帜,体现出他深厚的学术造诣。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见解独到,在文学史上与汉唐名家相比也毫不逊色。可以说,在学术和文学方面,王安石无疑是一位佼佼者。   然而,当王安石从书斋走向朝堂,试图将自己的政治理想付诸实践时,却遭遇了重重困境。北宋立国百年后,表面上歌舞升平,实则内部危机四伏。庞大的官僚体系臃肿不堪,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入不敷出;军队数量虽多,但战斗力薄弱,难以抵御外敌入侵;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王安石毅然发动变法,期望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他推行的新政涵盖诸多方面,其中 “青苗法” 是他最为得意却也饱受争议的一项创新举措。   “青苗法” 本意是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同时抑制民间高利贷的盘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却事与愿违。由于当时的吏治腐败,各级官员为了完成指标,强行向农民摊派贷款,根本不顾农民是否真正需要。而且,官府的逼债手段极为严酷,农民一旦还不出钱,官吏们便 “鞭笞必用”。在沉重的债务压力下,许多农民不得不卖田宅、雇妻卖女,甚至走上投水自缢的绝路。正如当时的诗句所描述:“而今风物哪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 最终,“青苗法” 实行二十年后,因给农民带来巨大痛苦,在一片反对和攻击声中被迫废止。   毛主席总结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为 “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这一观点切中要害,发人深省。所谓 “不周知社会”,涵盖了诸多层面,其中 “吏不得人” 是一个关键因素。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忽视了吏治的改革和整顿,使得原本立意良好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扭曲,成为官吏鱼肉百姓的工具。然而,在那个封建时代,要对吏治进行根本整顿谈何容易,这对王安石来说,或许是一个过高的要求。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疏忽,使得变法失去了民众的支持,成为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但他身上所展现出的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的 “三不足” 精神,却令毛主席极为赞赏。在 “文革” 中后期的 “评法批儒” 运动中,毛主席推崇法家勇于变革的精神,他布置印制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倡导这种不畏艰难、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毛主席希望借此激励人们打破思想束缚,推动社会变革。   从毛主席对王安石的点评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并非简单地评判历史人物的功过,而是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实提供借鉴。王安石的变法,虽然在当时未能实现其预期目标,但他敢于挑战旧秩序、勇于尝试改革的精神,却永远值得后人铭记。      参考:《毛泽东早期文稿》之《致萧子升信》

0 阅读:20

猜你喜欢

另子维好故事

另子维好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