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如何点评范仲淹的?   青年时期的毛主席,便对范仲淹极为推崇。在他的《讲

另子维好故事 2025-08-25 12:16:01

毛主席是如何点评范仲淹的?   青年时期的毛主席,便对范仲淹极为推崇。在他的《讲堂录》中,多次谈及范仲淹的事迹。范仲淹出身世家,却命运坎坷,幼年丧父后随改嫁的母亲改姓朱。当得知自己身世后,他感极而泣,从此励志苦学,“三年衣不解带”,这份坚韧与对知识的渴望,深深打动了青年毛主席。毛主席曾在给老师黎锦熙的信中提到“拟学颜子之箪瓢,与范公之划粥”。   范仲淹昼夜苦学,常煮粥一小锅,待粥凝结后用刀划成小块,早晚各取两块为食。这种以苦为乐、专注于学问的精神,成为毛主席早期学习的榜样。在毛主席看来,范仲淹不仅有着过人的毅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这份精神融入到日后的为官生涯中,做到了“办事而兼传教”。   所谓“办事”,范仲淹在政治上的作为堪称卓越。北宋时期,社会矛盾丛生,内有官僚体系臃肿、土地兼并严重等问题,外有边疆战事频繁的忧患。范仲淹力主改革,推行庆历新政。他针对当时官员选拔任用的弊端,提出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限制侥幸做官和升官的途径,这一举措如同在一潭死水的官场中投入巨石,激起千层浪。   他还主张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等,从多个方面试图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虽然新政最终因触动保守派利益而失败,但范仲淹这种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改革的精神,与毛主席对改革者应具备品质的认知不谋而合。毛主席深知,在历史的进程中,改革者需要有远见卓识和无畏的勇气,范仲淹无疑在这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而“传教”,则体现在范仲淹的品德与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他为官清廉,始终秉持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念。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写,借景抒情,将自己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与担当抒发得淋漓尽致。这种超越个人得失,心系天下苍生的胸怀,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标杆。   毛主席曾评价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忧其民”,高度赞扬了他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在毛主席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这与范仲淹的民本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内在的契合。他深知,无论是古代的官员,还是现代的革命者,只有心系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除了政治上的成就,范仲淹在文学领域的造诣也备受毛主席关注。1957年8月1日,毛主席在吟咏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和《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两首词后,提笔写下近900字的评注。他认为“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而范仲淹的这两首词,介于婉约与豪放之间,可算中间派,但基本上仍属婉约,“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   《苏幕遮》中“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描绘出一幅悠远而略带哀伤的秋景图,将思乡之情融入其中,委婉细腻;《渔家傲》里“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则展现出边疆的萧瑟与战事的紧张,意境开阔苍凉。毛主席对词的风格有着独特的见解,他兴趣偏于豪放,但不废婉约。他认为人的心情是复杂的,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作品各有其魅力,就像人的情感世界一样丰富多彩。范仲淹的词能够融合两种风格的特点,既有婉约派的细腻情感,又蕴含着豪放派的大气磅礴,这在毛主席看来是极为难得的。 笔者认为,毛主席对范仲淹的点评,是从多个维度进行的全面审视。他既看到了范仲淹在政治上的抱负与改革精神,也欣赏其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风格,更推崇范仲淹的品德与思想境界。范仲淹的一生,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寒门苦读,到官场沉浮,再到文学创作,每一个篇章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参考:毛泽东1957年8月1日读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和《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两首词的批语

0 阅读:74
另子维好故事

另子维好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