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问道士:你给算算朕还能活多少年?道士:陛下活不过今年了 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开封的夜格外寒凉。大宋皇宫万岁殿内,烛火摇曳,将两个身影拉得忽长忽短。50岁的宋太祖赵匡胤端坐席上,手中柱斧不时敲击地面,发出沉闷声响,一旁的晋王赵光义则频繁离席,神色难掩局促。殿外宫女侍从屏气凝神,隐约听见皇帝高声道“好做!好做!”,未等细品其中意味,殿内鼾声渐起,一切又归于平静。 谁也未曾料到,这竟是赵匡胤留在世间的最后声响。次日清晨,当宫女如常进入寝殿准备伺候洗漱时,却发现这位曾平定四方、建立大宋的开国皇帝,早已没了气息。年轻的宋皇后闻讯赶来,看着冰冷的遗体,瞬间瘫软在地,她深知,一场关乎皇权归属的风暴,已悄然来临。 赵匡胤的死,从一开始就裹着层层迷雾。而这迷雾的源头,或许要追溯到十六年前。那时他尚未称帝,偶遇行踪不定的真无道长,对方留下一句“金猴虎头四,真龙得真位”的谶语。后来,赵匡胤果然在庚申年正月初四黄袍加身,登上帝位。自此,他对真无道长多了几分信服,可登基后却再未见过此人。直到976年三月,赵匡胤赴洛阳祭祖,才与旧友重逢。酒过三巡,他玩笑般问起自己的寿命,真无道长掐指一算,却突然伏地痛哭:“陛下恐活不过今年!”见赵匡胤面露不悦,道长又补充道:“若十月二十日夜天晴,陛下尚可再活十二年;若天变,则大限将至。” 这话像一根刺,扎在赵匡胤心头。他半生征战,见惯生死,本不信天命之说,可真无道长此前的预言已然应验,由不得他不放在心上。十月二十日当晚,他频频望向夜空,星河璀璨的景象让他松了口气,看来劫难已过,还能再护大宋十二年。他当即传召晋王赵光义入宫,想与这位最信任的弟弟把酒言欢,共庆“新生”。 可命运偏要捉弄。赵光义刚踏入皇宫,天空便飘起雪花,气温骤降。赵匡胤望着窗外飘落的雪片,脸色瞬间凝重,呼吸也变得急促。他挥手屏退所有侍从,只留赵光义在殿内。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便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斧声烛影”,烛火晃动中,人影交错,柱斧敲地声与模糊的对话声传出,而后便是漫长的寂静。 赵匡胤突然离世,宋皇后首先想到的是皇位传承。赵匡胤共有四子,长子赵德秀、三子赵德林早夭,次子赵德昭远在陕西任节度使,唯有18岁的四子赵德芳留在京城。为保万无一失,她急召内侍都知王继恩,命其速去秦王府,召赵德芳入宫继位。宋皇后深知宫廷斗争的残酷,每一步都需谨慎,可她万万没料到,自己最信任的亲信,竟会背叛她。 入宫后,王继恩先去面见宋皇后。宋皇后急忙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沉默不语,侧身让开,赵光义从他身后走出,向宋皇后行礼。那一刻,宋皇后瞬间明白一切,她强压下心中的绝望,含泪哀求:“我们母子的性命,就托付给官家了!”“官家”是宋代对皇帝的称呼,这一声称呼,意味着她承认了赵光义的皇位。赵光义当即含泪承诺:“日后共保富贵,皇嫂不必担忧。” 可这场继位风波,并未随着赵光义登基而平息。两个疑问始终盘旋在世人心中:身强力壮的赵匡胤为何会突然暴毙?他尚有成年之子,为何继位的却是弟弟赵光义? 关于赵匡胤的死因,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他死于脑溢血等突发疾病。毕竟当晚他情绪波动较大,又饮了酒,似乎有突发疾病的可能。但翻阅记载其生活起居的《太祖实录旧录》可知,赵匡胤虽喜好饮酒,却向来节制,还曾告诫臣下“沉溺于酒,何以为人”。而且,史书中从未有过他患病就医的记录,暴毙前身体一直康健。更令人疑惑的是,皇帝驾崩是国之大事,正史《宋史》中却只简单记载“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对死因只字不提。这种刻意的沉默,反而让“自然死亡”的说法显得站不住脚。 另一种说法则直指赵光义,赵匡胤是被弟弟谋杀的。作为赵匡胤之死的最大受益者,赵光义确实有充足的动机。这一切,还要从“金匮之盟”说起。公元961年,杜太后临终前,曾问赵匡胤:“你可知这天下如何得来?”赵匡胤答是祖上庇佑,杜太后却摇头道:“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主少国疑,这天下哪轮得到你?国赖长君,你死后需传位给光义,光义再传廷美,廷美传你儿子,如此方能保社稷安稳。”赵匡胤含泪应允,杜太后随即命宰相赵普记录对话,藏于金匮之中,这便是“金匮之盟”。 从赵光义继位后的所作所为来看,他的狠辣也印证了其夺权的可疑。赵匡胤死后五年,29岁的赵德昭被他逼得自杀,23岁的赵德芳突然暴毙;“金匮之盟”中约定的下一位继承人赵廷美,也在38岁时病逝于房州,死因不明。公元995年,44岁的宋皇后去世,赵光义不仅降低其丧礼规格,不准群臣服丧,还拒绝将她与赵匡胤合葬,直到三年后在大臣劝谏下,才将其葬在永昌陵北面的别庙。
1752年,乾隆趁傅恒在外打仗,偷偷的将傅恒夫人召入宫中,他一把抱住傅恒夫人,傅
【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