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在病榻上的蒋介石得知昔日爱将黄维被特赦的消息时,喜极而泣,极力的想要

熹然说历史 2025-08-24 22:05:36

1975年,在病榻上的蒋介石得知昔日爱将黄维被特赦的消息时,喜极而泣,极力的想要邀请黄维回到台湾,并且还要补发他被俘27年的中将工资,然而这么优厚的条件却再也打动不了黄维了。 一封来自台湾的电报,一笔27年的中将军饷,一个89岁老人的眼泪,一个71岁囚徒的拒绝。当蒋介石听说黄维获得特赦时为何会喜极而泣?而这位曾经的铁杆嫡系为什么会当着记者面撕毁电报?27年的铁窗生涯究竟改变了什么? 黄维生于1904年1月,江西贵溪人,解放战争时期任国民党第十二兵团中将司令,1948年12月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经过27年的改造生活1975年被特赦。从一个威风八面的国民党将领到最后一批被特赦的战犯,黄维的人生经历了巨大的起伏。 黄维原本是蒋介石手下的得力干将,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都有不俗表现。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时,他担任第十二兵团司令,统领着国民党军的精锐部队。这支部队装备精良,被视为蒋介石的王牌。但战役的结果却让所有人意外,黄维兵团全军覆没,他本人也成了解放军的俘虏。 被俘虏那年,黄维44岁。他与杜聿明、宋希濂等人一起被关在北京功德林监狱。开始,他的抵触情绪很大,处处与管教人员对立。不少战犯回忆说,黄维即便到了战犯管理所里也一直挺着腰杆走路,不失”将军”的威风;他甚至还留起了胡子,自称”在国民党时期留的胡须,不能在共产党的监狱里剃掉”。 在长达27年的改造过程中,黄维还是未能受中共感化。当时所有国民党战犯在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后,都会写读书笔记并结合自己的罪行当众作思想报告。杜聿明就曾写了万余字的读书笔记并作了2个多小时的报告。而黄维不但不写笔记,别人作报告时他也一言不发。 一次,黄维的妻子来探监并给黄维做了很丰盛的饭菜,用餐中妻子劝他和中共合作,争取早日特赦。结果,黄维直接把筷子摔在桌子上,并大声斥责夫人:“从现在起不吃你做的饭,你也别来看我!”这个细节充分说明了黄维当时的顽固态度。 但是,共产党和政府还是予以最大的宽容对待黄维,黄维初到功德林监狱时身患五种结核,经中共医护人员四年的精心治疗护理根治了他的病症,日常生活中他也受到了优待。在这种人性化的管理下,黄维的思想慢慢发生了变化。 1975年,周总理提议对关押在功德林的战犯进行特赦,得到全国人大的批准,这是我们国家第七次特赦战犯。这次特赦中大名鼎鼎的国军将领黄维在列。这是最后一批特赦战犯。 1975年12月,在北京功德林监狱的门口,71岁的黄维从看押人员手里接过一份特赦证明,这一刻,他的衣兜里还揣着一封来自台湾的电报。电报中提到蒋介石承诺会补发他27年未曾领取的中将军饷,并恢复他”党国英雄”的名誉。然而,黄维在记者镜头前却毫不犹豫地撕毁了那封电报。 这一幕确实令人震撼。1975年,蒋介石得知黄维被特赦的消息后,立刻邀请他前往台湾,不仅补发了他被俘27年的中将军饷,还恢复了他的名誉。对于89岁高龄、身体衰弱的蒋介石来说,能再次见到昔日的爱将无疑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 但黄维的选择让所有人都意外。他拒绝了台湾方面的邀请,选择留在大陆。27年的改造生活改变了他的思想观念。在这27年来,黄维在见识到了我党的观念后,深深的被感染和启发了,在这里他找到了新的方向和信仰,所以他觉得留在大陆,才是他最正确的选择。 黄维特赦后的生活并不平坦。他的妻子蔡若曙,当初不顾周围人的劝阻,冒着生命危险偷偷从台湾返回了大陆,一心只为等待丈夫出狱,而经历了大半生的等待之后,当黄维终于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释放的时候,已是满头银发的蔡若曙却在和丈夫团聚了仅仅一年之后,主动选择告别人世。 失去妻子后的黄维更加专注于国家统一事业。1983年,他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黄维(1904-1989),江西贵溪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国民党中将,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淞沪抗战、武汉保卫战、滇缅会战等战役。曾任国民党军队十二兵团司令,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被俘,1975年被赦。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 1989年3月20日,85岁的黄维在北京逝世,结束了他传奇而复杂的一生。从国民党将领到战犯,再到政协常委,黄维的人生轨迹反映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复杂性和个人命运的无常。 一个人的思想转变需要多长时间?黄维用27年给出了答案。当优厚条件摆在面前时,他选择了内心的信念。你觉得黄维的选择是对是错?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的坚持到底意味着什么?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