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陕西一少年将自己在河里捡到的“皇后之玺”捐献给国家,得到20元奖励。

熹然说历史 2025-08-24 21:46:59

1968年,陕西一少年将自己在河里捡到的“皇后之玺”捐献给国家,得到20元奖励。没想到44年后,博物馆再次联系上他:你捐的是国宝,价值不可估量!特意邀请您来领奖! 一块在水渠边捡到的”白石头”,竟是2000多年前西汉皇后的玉玺!13岁农村娃孔忠良交给国家后拿了20元奖励,44年后专家找上门说:你捐的是无价国宝。这个真实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命运的转折就藏在最平凡的日子里。 1968年9月,陕西咸阳韩家湾村13岁的小学生孔忠良放学回家,在村边狼家沟水渠旁发现一枚发光的白色小石头。这块石头方方正正,质地细腻,上面刻着看不懂的字和一只小老虎图案。孔忠良觉得挺稀奇,就装进书包带回了家。 回家后,孔忠良先把这个发现交给了哥哥。哥哥看着上面的奇怪文字,想把字磨掉重新刻上自己的名字,结果这”石头”硬得要命,怎么磨也磨不动,只好扔在一边不管了。半个月后,孔忠良又想起这件事,决定拿给父亲看看。 孔忠良的父亲孔祥发是个地道的农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平时喜欢听村里老人讲古代的事,也见过文物工作者到村里收购古董。他接过这块”石头”仔细端详,觉得不对劲儿。这东西是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做的,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上面雕着匍匐的螭虎,威猛又精致。 孔祥发判断这应该是件文物,当天就带着儿子坐车去了西安。在陕西省博物馆,专家们一看这个”石头”就惊呆了。这是一枚印章,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底部刻着”皇后之玺”四个篆体字。经过详细研究,专家确认这是西汉时期的皇后玉玺,很可能是汉高祖刘邦妻子吕后使用过的印章。 博物馆当即决定收藏这件珍宝,给了孔忠良父子20元奖励。在1968年,20元可不是小数目,够一家人生活好长时间。但与这件国宝的价值相比,简直微不足道。这枚”皇后之玺”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皇后印玺,成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交出玉玺后,孔忠良回到村里继续上学,后来因为家里困难,小学毕业就下地干活了。他娶妻生子,过着和父辈一样的农民生活,日子平淡得像白开水。偶尔想起那件事,他从不后悔,觉得那是国家的东西,放在家里也不踏实。 时间一晃就是44年。2012年,57岁的孔忠良正在地里干活,突然有人找上门来。原来是文化保护机构的工作人员,专门来邀请他参加表彰大会。孔忠良一听就愣了:“这都多少年了,还记得这事?” 在表彰大会上,相关人员详细介绍了孔忠良当年无私奉献的事迹,特意向他授予了表彰。台下掌声雷动,孔忠良接过奖状时手都在抖。他说:“我这辈子过得很普通,但为国家做点贡献,从来不后悔。” 2020年,在小说集《藏家:那些流传民间的收藏传奇》新书发布会上,已经65岁的孔忠良作为《皇后之玺》篇章的主人公现身会场,亲自讲述了这段传奇经历。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依然是那句话:“那是国家的东西,在博物馆里大家都能看到,比放我家里强。” 这个故事让人感慨不已。一个13岁的农村孩子,什么都不懂,却能毫不犹豫地交出价值连城的国宝。那20元奖励在今天看来确实少得可怜,但在那个年代已经算不错了。关键是这父子俩的觉悟,知道什么是对的事情。 现在这枚”皇后之玺”还静静地躺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柜里,螭虎腹下的透孔依然清晰可见,4个云纹图案精美如初。每天都有无数游客来参观,为这件稀世珍宝而赞叹。而它的发现者孔忠良,依然生活在韩家湾村,过着朴素的农民生活。 文物保护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孔忠良的故事告诉我们,普通人也能为文化传承做贡献。关键是要有一颗公心,遇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特别是可能的文物,要及时上交国家。这样的觉悟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从13岁少年到花甲老人,孔忠良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无私奉献。你身边有没有类似的故事?或者对文物保护有什么看法?快来评论区分享一下,说不定你的经历也能成为传奇!

0 阅读:9

评论列表

小谭

小谭

2025-08-24 22:07

当年给了20块钱,现在算上利息请砖家吃顿饭不过份吧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