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18日,沔阳县城,两辆大卡车由解放军战士押运,驶入刑场。9名囚犯下车后被绑上刑柱,他们多是恶霸、地主,面如土色。唯有绑在第九根刑柱上的一人,身形魁梧,怒目圆睁,毫无惧色。他身后的牌子上写着:黄标。这时,一辆吉普车飞驰而来,车上一名警察高呼:“枪下留人!”随后,警察跳下车,向监斩官出示了一份加急电报,电文为“速送黄标同志回省”,落款:省公安厅厅长陈一新。 历史上总有些人,明明是英雄,却被当作汉奸。1951年5月18日,沔阳县刑场上的”枪下留人”这一幕,背后隐藏着一个地下工作者的悲剧人生。黄标这个名字,在当时老百姓眼里就是个卖国求荣的汉奸,可谁能想到,他竟是为革命牺牲一切的共产党员? 正文内容 黄标1895年出生在沔阳县峰口镇老沟张家台村。这个农家子弟从小就命运多舛,幼年时期与母亲走失,被一位道长收养在山中学艺。成年后,他凭借一身武艺和仗义疏财的品格,在当地很有威望。 1925年,黄标带着当地近百乡民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洞庭湖农民起义运动。起义失败后,他没有逃避,而是继续投身革命事业,成为当地苏维埃政府的干部。但1932年红军肃反期间,为避免被误伤,他离开了正规部队,在洞庭湖一带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 真正改变黄标命运的是1938年底。日军占领沔阳后,中共地下组织通过李人林、顾大椿等人找到了他,交给他一个极其危险的任务——打入日伪政权内部,成为地下特工。这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多年建立的声誉,甘愿背负汉奸的骂名。 从此,黄标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双面生活。表面上,他担任日伪维持会长、自警团长等职务,实际上却在源源不断地为新四军第五师提供情报和资金支持。他利用职务之便,每月从日军运输税收中截留20万银元送给部队,成为边区财政的重要来源。 这种生活的代价是沉重的。他的母亲因为儿子”认贼为父”而羞愧自尽,留下遗书说”生你为羞,死你为耻”。黄标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因为任务的机密性让他无法向任何人解释真相,包括自己的亲人。 抗战胜利后,黄标公开回到组织,被任命为指挥部副指挥长。但好景不长,因为多年脱离组织,他的党籍问题一直没有完全解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只能暂任武汉市公安局情报站站长。 1951年春,镇反运动中,沔阳县的公安人员突然来到武汉,不由分说给黄标戴上了手铐。当年的汉奸、维持会长、伪自卫队长身份都成了铁证。他说自己是共产党员,对方冷笑说汉奸还能当党员? 1951年5月18日,在湖北沔阳县的刑场上,9名汉奸等待处决。黄标腰杆挺得笔直,抬头望着天空,眼神中透露着坚定的光芒,毫无愧色。就在即将行刑时,一辆吉普车疾驰而来,一名警察大声呼喊:“枪下留人”。 警察掏出一份加急电报,署名是湖北省副省长兼公安厅长陈一新,内容是:速送黄标同志回省,不得有误。这份电报救了黄标一命,但并没有改变他的命运。 回到省里后,因为档案丢失,无人可以明确证明他的身份和经历,在当时的环境下,副省长也没有办法还他清白。尽管陈一新等知情人士为他作证,但缺乏充分的书面证据,加上当时严厉的政治环境,黄标仍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1953年8月3日,黄标在武昌监狱中病逝,年仅58岁。这位抗日战争时期的地下英雄,就这样在世人的误解中离开了人世。 历史终归会还原真相。1979年9月15日,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正式撤销了对黄标的原判决,宣布他无罪。随后,公安部门也为他彻底平反,恢复了他共产党员的身份和名誉。2014年,在黄标去世61年后,他的骨灰终于被安葬在湘鄂西苏区烈士陵园。 黄标的故事让人深思:有多少英雄曾被误解?有多少真相被时间掩埋?在那个特殊年代,像黄标这样的地下工作者为了民族解放甘愿承受一切委屈,甚至付出生命代价。您觉得这样的牺牲值得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
1951年5月18日,沔阳县城,两辆大卡车由解放军战士押运,驶入刑场。9名囚犯下
熹然说历史
2025-08-24 21:57:56
0
阅读:45